楠木軒

孩子總“頂嘴”,你知道根本原因嗎?

由 俎巧玲 釋出於 綜合

最近小林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家裡的孩子總愛跟自己“頂嘴”作對,有的時候自己只是想關心一下孩子,比如說,慰問孩子的作業進度,提醒孩子早點睡,這種事只能得到孩子不耐煩的回應,這也就算了,現在已經發展到,只要他在家裡面講話,孩子就會表達出非常強烈的不認同,自己想要孩子怎麼做,提了要求,得到的結果永遠是孩子,會故意的反其道而為之。

面對這樣子的情況,小林既惱火,又覺得疑惑,是自己做了什麼事情讓孩子不開心?還是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孩子身上就出現了這種不顧及別人感受胡亂攻擊的壞習慣,不僅是小林自己會被孩子這樣針對,其他的家庭成員也不例外。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是父母們驕縱過度了嗎?原因可能跟以下幾方面有關

第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孩子覺得不服氣。

在親子教育中,時常會出現一種狀況,父母教育孩子,只有父母一方在家,孩子只能夠被迫聽著,不能夠有任何的“反應”,這種單方面的交流,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會讓孩子有一種不公平的感覺,這種不公平所帶來的憤憤不平也會導致孩子在之後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會出現問題。

比如說,教育裡最常提到的對與錯,父母和孩子可能有不一樣的看法,但是由於以往的交流方式,孩子沒有擁有發言權,他們只能夠把自己的情緒壓在心裡,不能夠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長此以往總有一天會爆發的,而,頂嘴就是“爆發”中的一種行為表現。

第二方面,可能是因為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

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內心感受時常被父母所忽略,而導致於他們只能夠用一種尖銳,讓人覺得不舒服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孩子日常跟父母進行交流時,其實父母們所觀察到的不應該只有孩子的言行,孩子的肢體語言,孩子表達言語下的潛臺詞都需要父母們去關注,但是很遺憾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可以時時刻刻的去照顧到孩子的情緒,這也是導致大多數衝突矛盾出現的原因。

第三方面,可能是受父母的行為影響。

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父母的一舉一動,還是父母日常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是孩子最開始進行學習和模仿的物件,父母對於孩子們來說,不僅是成長的榜樣,同時,也是孩子們的“人生導師”。

有一些孩子會出現頂嘴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父母在平常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言語過激、情緒激烈的情況,孩子會因此而出現類似的舉動,因為他們在潛意識裡會認為這是正常的,因為父母們也是這樣子做的,好幾種也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這是一種會在潛移默化之中被父母的行為模式所影響的結果。

第四方面,可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處於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事物面貌和思考都是不一樣的,在父母和孩子交流或者是表達關心的時候,可能在孩子看來是一種對自己的不滿意,這就會導致於孩子會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而出現出言頂撞父母的行為,就像小玲在日常生活中會想要讓孩子早點睡,其實本質是為了孩子的睡眠質量,不想孩子睡太晚,影響第2天的狀態。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則會覺得不高興,他們可能更希望的是父母關心一下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或者是留意孩子晚睡的原因是什麼,而不是單純的提要求,都會讓孩子在當下又被迫接收到了一個新的問題,無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壓力,而這個過程其實也導致有些家長關心父母,孩子卻出現牴觸心理的主要原因。

面對孩子的日常頂嘴,父母該怎麼做?

下面的三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問題

1.減少負面情緒的傳遞。

父母們可以去觀察孩子們在頂嘴行為前後的表現,這時候會發現有不少孩子頂嘴後會去觀察父母的情緒,而這一舉動的原因是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回應,不管父母表達憤怒也好、不開心也好,只要是同樣性質的負面情緒,就會繼續刺激著孩子的情緒,而促使他們下一次會出現更加激烈的行為,這跟負面情緒傳遞的規律有關。

有不少親子之間的爭吵是由於負面情緒傳遞而導致的,所以在即將爆發爭吵的時候,在當下父母們所要做的不是加劇負面情緒,而是先讓彼此雙方平靜下來,減少負面情緒的傳遞,等雙方冷靜下來以後,再跟孩子進行交流,一起把問題解決。

2.平等交流。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是一件難事,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父母總是會把孩子當成長不大,沒有自己思想的“孩子”,這樣的想法對孩子們來說並不公平,孩子頂嘴的行為背後所傳遞的其實就是他們想要平等交流的心。

孩子會希望父母能夠看到關注到自己的情緒,能夠理解自己的不開心,並且能夠重視自己所說的話,這能夠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被認同感,也會讓孩子更有信心,也能夠避免不必要的矛盾衝突的出現。

著名教育家傑弗裡·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寫道:

“家長保持一種態度,孩子保持與之相反的態度。雙方各有立場,那麼一場爭執作戰就開始了,這就是家長與孩子間的權利爭奪戰。”

3.父母們應該多去反思自己。

下面的三個問題需要父母們認真的思考

在和孩子出現矛盾時,是否能夠發現出現矛盾的本質原因?

在面對孩子的頂嘴時,是否能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潛臺詞”?

在跟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是否能夠先去照顧孩子的感受?

上面的這三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能夠做到全部都是“是”的父母很少,親子教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唯一的答案,只能夠透過父母不斷的去調整自己,學會因材施教,發揮孩子的長處,讓孩子變得更好。孩子的問題不只屬於孩子,來自於父母的教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如果父母在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值得高分,那麼相信孩子的成績也不會差,問題出現總是會有原因的,只是看父母願不願意去解決,願不願意去當那一個能夠讓孩子獲得高分的好父母。這三個問題不僅僅是三個問題,更是父母們去對自己的教育進行自省和改進的自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