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心似玉》:夫妻之間怕的不是不愛,而是另一個原因
文|阿莎普
插圖《錦心似玉》劇照
徐令宜最初娶元娘,是為了“報恩”,若要把他們夫妻往愛情上湊,實在過於牽強,即便是元娘對徐令宜,也沒有愛的成分。他們都是家族的“頂樑柱”,只有把日子過好,為彼此的家族“爭光”,才是他們的宗旨。
徐令宜在生活和感情中,一向冷漠,他心繫的不是兒女情長,而是天下和家族榮辱。元娘也不是一個熱衷愛情的女子,她心裡只有孃家和兒子。
這樣的一對夫妻在一起,目的性太強,因此,他們之間沒有愛情,但也會為了各自的“目的”,把婚姻經營出別人羨慕的模樣。
但是,起初他們還能相敬如賓,維護好婚姻,可隨著元娘病了之後,徐令宜和元娘之間卻漸漸生了嫌隙。
我在看元娘去世前,和徐令宜相處的那一段,感覺他們夫妻不像夫妻,就像是彼此利益上的合作者。
元娘需要用徐令宜的封賞給徐嗣諭,以防他和徐嗣諄搶爵位,而徐令宜需要元娘幫他守護徐家內院。在此期間,一旦誰的利益受損,就立馬“翻臉”。
就像元娘,徐令宜說自己沒有要封賞的時候,她轉身就趾高氣昂地質問:
“侯爺,為什麼?”
當時看元孃的姿態,徐令宜好似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手下,因為沒有辦好差事,就要接受她的盤問。
而徐令宜剛回到家,沒有妻子的噓寒問暖,卻要接受妻子的質問。即便是普通人家的丈夫,也無法忍受妻子的強勢,徐令宜好歹還是侯爺。
但看在元娘生病的份上,徐令宜還是隱忍著自己的不滿,向元娘解釋道:
“我用它來換陛下對海禁之事鬆口,海禁一日不開,海盜便一日不絕,黎民百姓便一日不得安生。”
徐令宜大多時候都是把家事置之度外,但以他的爵位,也是身不由己。對徐令宜而言,需要的是一個體諒他的妻子,明顯元娘不是。
本身因為沒有封賞,就心生不滿,聽到徐令宜只考慮百姓,沒有考慮家庭的時候,元娘更加氣憤,她說:
“侯爺,你天天唸叨著黎民百姓,可曾想過我和諄哥。”
面對元孃的埋怨,徐令宜只有無奈地說一句:
“此事莫要再提。”
當元娘在埋怨徐令宜的時候,徐令宜又何嘗不是在埋怨元娘,就如他所說:
“元娘,你以前不是這樣子的。”
意思就是在指責元娘以前的賢良不復存在,只剩下無理取鬧,不理解他了。
但是,元娘變得心急火燎,也是因為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急於給兒子做打算。只不過,徐令宜卻不曾關心過家裡的事情,他根本不會理解元娘為何會如此。
以徐令宜的性格,他最需要的是像十一娘那樣的解語花,哪怕他輕微的一個眼神,十一娘就能領會他的意思。
像元娘那樣盛氣凌人,只顧自己的心願,全然不顧徐令宜難處的妻子,他是沒辦法與她和睦共處的。
從元娘和徐令宜相互指責的關係中,不難看出他們婚姻中的問題根源。其實不是元娘變了,也不是徐令宜不顧家,而是他們兩人沒有真正的瞭解對方。
就像徐令宜說的那樣,元娘以前不是那樣的人,這句話不僅提醒了元孃的變化,也提醒了他對元孃的不理解。
元娘也是近三年才生的病,為諄哥做打算也是近期才開始的,徐令宜但凡仔細想一下,就能滲透元孃的變化緣由。
鬧出抱怨彼此的局面,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徐令宜和元娘之間,不夠坦誠。
徐令宜心有大志,他也沒有跟元娘說過,回到家態度冷淡,讓人畏懼。面對徐令宜這樣的丈夫,他不說自己的心事,一般妻子都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自討沒趣問那麼多。
反觀元娘,她給兒子找依靠,不找自己的丈夫,非要找外人。如果元娘把自己對兒子的擔憂說出來,和徐令宜坦誠布公聊兒子的未來,作為父親,徐令宜不會不管兒子的。
雖然徐令宜還有妾室,但他的品行是值得信賴的,絕不會在元娘離世之後,輕視了徐嗣諄。
徐令宜和太夫人一樣,他們都很注重嫡庶之分。所以,在徐令宜和元娘那段婚姻中,他們的相處模式,從一開始就錯了。
由於兩人都不願意向對方袒露自己的內心,只靠著相互猜忌和指責,因此,才造成了夫妻最後的不睦現象。
再看之後的十一娘,她特別在意徐令宜的情緒變化,雖然沒有完全坦誠自己的心聲,但有關於夫妻之間,和家庭的瑣事,十一娘基本都會和徐令宜溝通。
說到底,十一娘嫁給徐令宜,和當初元孃的情況相差無幾。十一娘和徐令宜一開始也沒有感情,他們是在婚後,遵循著經常溝通,以及對彼此的信任,才逐漸建立了感情。
也就是說,夫妻之間怕的不是不愛,而是彼此不夠坦誠。
在過去,幾乎每個人的婚姻一開始會因為各種因素,都在沒有感情的情況下成立。然而,夫妻兩人也都明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因此,他們會在婚後努力經營好自己的婚姻,不給家族丟人。
但要把家庭經營好,也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雖然沒有感情,但一定要相互信任對方,尤其是遇到一些事情,或者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和另一半溝通。
就說元娘,她的病情有被人陷害的原因,也有她自己心理上的原因。人一旦事事計較,又不和身邊的人說,久而久之,便會積憂成疾。
徐令宜的性子冷淡,也是因為妻子對他不夠體貼。男人在外奔波,回到家渴望的是溫馨的氛圍,而不是各種指責和抱怨。
夫妻之間一切的矛盾根源,都是從相互猜疑和不信任開始的,坦誠相待在婚姻關係中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