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兵團傳奇】“二蕭”兵團 —— 第十二兵團傳奇

由 撒宏才 釋出於 綜合

第四野戰軍共有4個兵團,分兩批組建,其12兵團前身誕生最早,轄屬部隊最多,無論是主力野戰縱隊,還是地方獨立師,大多歸其指揮過。建國後,該兵團指揮機構改建為海軍領導機關,為國防強大作出了突出貢獻。

東北我軍最早的兵團

12兵團前身較早,可追溯至1947年9月1日在東北我軍秋季攻勢中成立的遼東前線指揮所。當時為適應新的作戰需要,加強組織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從遼東軍區機關抽調人員組成前線指揮所,由東總副總司令員兼遼東軍區司令員蕭勁光、東總副政委陳雲分別兼指揮所司令員、政委,遼東軍區副司令員程世才、蕭華等也兼任指揮所的副職。該指揮所為臨時性機構,統一指揮活動於南滿的第3、4縱隊及遼東3個獨立師作戰。

1948年4月,遼東前線指揮所合併東野“東前指”和“松前指”各一部改稱東北野戰軍前方第1指揮所,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蕭華。該指揮所不隸屬建制部隊,只代表總部直接指揮共同攻擊某一城市或在某一地區擔任打援的幾個縱隊。當年夏,受命圍困長春,指揮的部隊先後有第1、6、12縱隊及獨立第6、7、8、9、10師。

1948年9月1日,第1指揮所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蕭華、副司令員陳伯鈞、韓先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參謀長解方。1兵團是東北我軍最早出現的兵團,因軍政首長姓氏均為“蕭”,遂有“二蕭兵團”之稱。遼瀋戰役開始後,該兵團繼續執行圍困長春的任務,主力縱隊先後調北寧線作戰,以11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為圍城力量。

◆東野1兵團、12兵團司令員蕭勁光大將(左)和東野1兵團政委蕭華上將(右)。

1948年12月12日,第1兵團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兵團,仍歸東北野戰軍建制,蕭勁光任司令員併兼政委,原政委蕭華調任東野炮兵司令員,其他領導人無變化。入關參加平津戰役時,奉命指揮的部隊有東野第40、43、46軍和華北軍區第7縱隊等,負責包圍北平,隔斷平、津聯絡。

1949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12兵團曾兼天津衛戍司令部(天津警備司令部)。2月下旬,12兵團奉中央軍委命令,作為先遣兵團開始南下,赴華中作戰,當時只帶走了第40、43軍。四野主力南下則是兩個月後。南下途中,5月1日又組建了第14、15兵團。至此,四野共有4個兵團共12個軍(長春國民黨軍60軍起義改編的第50軍尚留東北軍區不計)。這12個軍分別編入4個兵團,每個兵團3個軍,正式形成隸屬關係,而此前,無論是前方指揮所,還是遼瀋、平津戰役中的兵團,對各縱隊(軍)只是戰役指揮關係,部隊調動亦不能用轉隸表示增減。四野當時每個軍有4個師計5至6萬人,加上兵團直屬部隊,整個兵團近20萬人,比一野、二野每個兵團的兵力超出一倍還多。

根據四野命令,12兵團下轄第40、45、46軍,歸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建制。第40軍軍長羅舜初、政委卓雄,下轄第118、119、120、153師。該軍前身為東野3縱,系由八路軍魯中軍區和冀熱遼軍區部分武裝力量北上東北發展而來,一貫聽黨指揮,不畏艱險,能征善戰,作風樸實、工作紮實,善於突擊攻堅。其機動能力較強,被國民黨軍畏稱為“旋風縱隊”,是四野五大主力之一。所屬118師為主力師,有“暴風雨部隊”的美稱。第45軍軍長陳伯鈞(兵團副司令員兼)、政委邱會作,下轄第133、134、135、158師。該軍前身為東野8縱,系由抗戰時期冀熱遼軍區和陝甘寧邊區進軍東北的部分部隊為基礎發展而來。45軍基礎很老,來源廣泛,沿革複雜,攻防兼備,戰鬥力強,素有“鐵拳部隊”之稱。所屬133師為主力師,134師有兩個紅軍團,135師是後起之秀。第46軍軍長詹才芳、政委李中權,下轄第136、137、138、159師。該軍前身為東野9縱,由冀東大暴動保留下來的部分武裝力量發展而來。部隊長期堅持冀東武裝鬥爭,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進步快,作風強,在東北及入關和南下作戰中表現出色。

1949年5月,12兵團渡江解放武漢。7月,參加湘贛戰役。8月進入湖南長沙,接洽程潛、陳明仁部起義。8月30日組建湖南軍區,由12兵團兼,蕭勁光兼湖南軍區司令員,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兼軍區政委。1950年1月,12兵團兼湖南軍區歸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建制領導。此間,14兵團在1949年8月撤銷,所屬之41軍調12兵團,參加了衡寶戰役、廣西戰役。1950年2月,又轉隸15兵團建制。13兵團之47軍在1949年10月組建併兼湘西軍區,歸湖南軍區領導。12兵團原各部在衡寶戰役和廣西戰役後,40軍於1949年底調15兵團擔負解放海南島任務,45軍則擔負兩廣剿匪,46軍主持湘南剿匪、保衛粵東海防,後來這幾個軍都參加了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戰功。

在12兵團的發展戰鬥史上,司令員始終是蕭勁光,他是湖南長沙人,1922年入黨,資格非常老。革命戰爭年代先後擔任紅5軍團政委、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等要職,成熟穩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他與我黨元老陳雲、“娃娃將軍”蕭華、敢於直言的黃克誠先後為搭檔,又有韓先楚、陳伯鈞等著名戰將配合,共同譜寫了12兵團的光輝歷程。

圍困長春

東北戰場進入1948年時,國民黨軍被迫進入重點防禦,主要據點為長春、瀋陽和錦州。4月,中央軍委批准林彪的建議先打長春。蕭勁光奉命帶遼東前線指揮所來到長春雙陽李家屯,改為第1指揮所,統一指揮攻城戰役。

長春守敵有蔣之嫡系美械裝備的新7軍和屬滇系的地方軍第60軍,加上地方騎兵、保安武裝共10.7萬人,統由第1兵團指揮,司令官為鄭洞國中將。長春城防完備,工事堅固,有“堅冠全國”之稱。

5月下旬,我軍開始長春外圍作戰。在攻擊掩護大房身機場的暫56師和進佔小合隆地區的暫61師時,因低估了敵軍的戰鬥力,雖然我打掉敵約4個團6000兵力,迫敵退回城內,但我傷亡也高達2100餘人,其中主力1縱就損失了548人。看來,打長春不是一個猛攻即可拿下,於是我軍決定改強攻為圍困。主要做法是三點:1、軍事包圍,在加強攻城部隊與打援部隊訓練的同時,緊縮包圍,控制要點,封鎖市內機場,打擊出城騷擾、搶糧與企圖突圍之敵。2、經濟封鎖,主要封鎖敵人空投和防止糧草進城。3、政治攻勢,利用敵軍內部矛盾和恐慌心理,全面展開政治瓦解。

6月25日,第1指揮所正式指揮12縱34、35師、6縱18師及獨立第6、7、8、9、10師和一個炮兵團開始圍城。我10萬圍城部隊築起一道“城外之城”,禁止糧食、蔬菜、燃料、牛馬及一切可供敵人的生活資料流入長春,重點的則是糧食封鎖。長春四面被圍後,物資匱乏,士氣低落,民心浮動。到8月時,已造成市內嚴重糧荒,高粱每斤3000萬元(敵東北流通券),且有價無市,居民多賴樹葉青草充飢,餓斃甚多。敵軍除新38師、第182師等外,均以酒面(用糧食做酒剩下的渣子製作的面)作主食,每人每日才4兩大豆,遊雜部隊更壞,因營養不良,大豆難消化,患痢疾者不少(敵雖尚存一部糧食,空投還可接濟,但不敢食用,以準備作戰)。故市內秩序日漸紊亂,軍心民心均感恐慌。城內的國民黨軍對我之圍困,採取強制疏散市民以減輕負擔,便於掠奪其餘糧。他們瘋狂提高糧價,搶購市記憶體糧,逼人民出市。實行糧食管制,檢查發現每人存糧不足3個月者(每人每月應有45斤),即強制趕出,此即“殺民養軍”、“驅民養軍”政策。

◆解放區運來大批糧食,賑濟長春災民。

我之對策主要是禁止通行,第一線上50米設一哨兵,並有鐵絲網、壕溝,嚴密接合部,消滅間隙,不讓難民出來,出來者勸阻回去。此法初期有效,後來飢餓情況愈來愈嚴重,饑民便乘夜或於白晝大批蜂湧而出,經我趕回後,群集於敵我警戒線之中間地帶,由此餓斃者甚多。如8月初經我部分放出,3天內共收2萬餘,城內難民立即又被疏散出數萬,這一真空地帶又被塞滿。發現饑民在兩軍對峙的中間地帶大量死亡的現象後,我軍馬上採取了措施,定時在指定哨卡經檢查後分批放出難民出城。為防止飢民因暴食而亡,還在各哨卡設定了粥棚,併發給出城居民以難民證,由城外各地政府對其進行安置。長春解放後,我軍入城即對市內居民發糧救濟,很快制止了非正常死亡繼續擴充套件。而當時國民黨軍手中仍有大量餘糧,其中新7軍的餘糧可以堅持半年左右,餓死的大都是長春的市民,國民黨軍幾乎無人餓死。

經過5個多月的圍城鬥爭,蕭勁光、蕭華指揮部隊打退了城內守軍的一次次突圍,使其飛機不能降落,空投不能成功,南下不能實現,內外聯絡中斷,逼迫10萬國民黨軍成了甕中之鱉。與此同時,他們加強政治攻勢,堅持“心戰為上”,僅從6月25日到9月30日,我前沿陣地就接收了敵投誠官兵19612人。最後成功地策動了敵60軍軍長曾澤生率部於10月17日宣佈起義,又爭取了敵新7軍於10月19日投誠。不得已,鄭洞國於10月21日率兵團部繳械。

至此。歷時5個月的圍困戰結束,長春宣告解放。這一作戰,創造了我軍採取“長圍久困”的方法,和平解放具有堅固防禦體系的大城市的第一個成功戰例。

先遣南下

渡江南下,向全國進軍是中央軍委在1949年初就做出的戰略方針。平津戰役剛結束,中央軍委就在1949年2月8日致電林彪、羅榮桓:“可考慮派兩三個軍先行南下,攻取信陽,威脅武漢,即可配合中野、華野奪取南京之任務。”12日又電令:“決定林羅先出兩個軍約12萬左右……該兩軍應於2月18日前完成出發準備……”

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東北野戰軍領導決定:以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蕭勁光率第40、43軍和炮兵第1團、後勤部第2分部及工兵第1團組成先遣兵團,共約12萬人,先行南下,鉗制武漢地區的國民黨軍,策應第二、三野戰軍渡江作戰,併為東北野戰軍(3月11日正式改稱第四野戰軍)主力向長江以南進軍建立前進基地。

選擇12兵團先遣南下,不是沒有原因的。當時林彪麾下只有第12、13兩個兵團,13兵團(程子華)主要指揮41軍和48軍,在平津戰役中戰鬥較多,有所傷亡。東野其它主力軍多數參加了天津戰役,亦有不少損耗。唯承擔隔圍平津守敵和準備強攻北平任務的12兵團指揮的部隊,除46軍和43軍128師參加天津攻堅外,40軍和43軍的主力就沒打什麼大仗,完整齊壯,因此最合適。況且這兩個軍早就在蕭勁光的指揮下多次作戰,比較熟悉。

2月下旬,12兵團奉命出動,40軍、43軍、兵團機關及直屬分別由通縣馬駒橋、安次馬頭鎮、天津沿平漢線、平大公路、津浦線向鄭州、開封前進,掀開了南下的序幕。

經過20多天的跋涉,12兵團到達鄭州以東、隴海鐵路以北地區。3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四野先遣兵團受劉、鄧統一指揮(4月28日歸建)。此時,我二野、三野的千軍萬馬已向長江下游北岸集結,積極準備渡江作戰。而華中國民黨軍政長官白崇禧仍坐鎮武漢,並把嫡系第7軍及其它一些部隊部署在靠近湖北的河南信陽、駐馬店、確山一帶,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武漢。因此,蕭勁光率領的先遣兵團面臨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力求包圍信陽國民黨守軍,迫使白崇禧增援,以掩護我二野組成的西集團渡江作戰。

正當蕭勁光率先遣兵團的部隊日夜兼程直趨信陽時,狡猾的白崇禧卻突然撤走了第7軍。3月底,40軍120師先後解放了駐馬店、確山。4月2日,118師160裡突襲信陽得手,殲敵490餘人。這時,43軍也進至光山、羅山、黃安一線,敵畏我聲威,均聞風南逃。此時,南京國民政府派出的代表團正在北平與中共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先遣兵團接到中央軍委指示,原地休整待命。先遣兵團即從開封移駐湖北、河南交界的雞公山,積極著手解放武漢和渡江作戰的準備。到4月上旬,40軍已進至湖北之廣水、安陸、應山、小河鎮和河南信陽地區,43軍進至漢口以北之黃安、河口鎮、桃花鎮、董家灣一帶。40余天的1200餘公里長途行軍中,兵團廣大指戰員士氣高昂,部隊鞏固,40軍湧現出一批完成行軍任務好、鞏固部隊好、遵守紀律好的“三好”連隊。43軍更是全軍無一掉隊(1949年6月26日林、羅給軍委報告),堪稱奇蹟。

◆先遣兵團解放武漢,人民爭相歡迎。

在休整期間,先遣兵團會同桐柏軍區和江漢軍區,同心協力、克服困難,在較短的時間裡籌集了幾十萬斤糧食,保證了爾後解放大軍過境時的食用。

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我隨即發起渡江作戰。23日南京解放,蕭勁光也率領部隊迅速向漢口、向長江北岸推進。4月底,位於漢口正面的40軍之118、119師佔領了監利、孝感一帶。43軍和配屬的40軍120、153師也迅速向鄂東的黃岡、蘄春一帶推進。白崇禧見勢不妙,將主力第7、48軍從漢口撤到長江以南。

5月13日,鄂東我軍佔領長江灘頭陣地,殲敵8個營。15日,40軍118師肅清武漢外圍之敵。16日發現敵已棄城南逃,遂疾進佔領漢口。17日,進佔武昌、漢陽,武漢三鎮宣告解放。與此同時,43軍和40軍兩個師於16日在黃岡附近渡江,追殲逃敵,經鄂城、保安、大冶,於17日至19日先後攻佔了賀勝橋、汀泗橋及其附近的咸寧城,一舉掃除了武漢東南外圍的殘敵。此間,國民黨軍19兵團張軫部在武昌以南金口一帶宣佈起義,蕭勁光予以歡迎和接待。

武漢解放後,40軍118師和153師擔任警備任務,蕭勁光為武漢市警備司令部司令員。他知道,12兵團先遣南下的任務雖然完成了,但更大的任務還在前方,那就是進軍湖南。

衡寶大戰

1949年的7月下旬至9月上旬,根據中央軍委賦予的南下解放並經營中南,解決白崇禧集團的光榮任務。四野反覆研究,最終確定作戰部署:第12、13、15兵團及二野陳賡的4兵團分三路向中南進軍,13兵團主力為西路軍,與4兵團和15兵團主力組成的東路軍,採取大迂迴大包抄,以鉗形攻勢配合12兵團組成的中路軍在湘南尋機殲滅白集團部分主力,而後入桂全殲白集團。

據此,蕭勁光率領的12兵團(40、41、45、46軍)和配屬的13兵團49軍在1949年9月中下旬結束入湘短暫休整,向湘中地區集結,至10月2日,已抵達湘潭、湘鄉及其以西地區,完成攻擊準備。

此時,西路軍亦佔領芷江,東路軍正向廣東挺進,中路軍分三路向衡(陽)寶(慶)地區白部展開攻擊。10月5日拂曉,我控制了渣江至界嶺一線。白崇禧為爭取主動,採取以進為退策略,擺出決戰態勢,企圖乘我中路立足未穩,組織反擊。10月5日,敵以48軍和71軍反擊我一線41軍,未能奏效,遂將主力東調,並以5個師向我40軍夾擊,阻止我中路軍南進。這一舉動,讓林彪有些擔心,提前與白決戰,一線兵力不夠,各種準備尚不充分,立即電令12兵團各軍暫勿南進,敵若大舉進攻,各部應以一部抗擊,主力後移。

軍令如山,中路軍各軍停止於衡寶線以北地區待命。但45軍丁盛、韋祖珍率領的135師由於在急行軍中沒有收到停止前進的命令,仍按原定部署,連續行軍160裡,於5日夜突破衡寶公路,前衛進至沙坪、靈官殿地區,如同一把尖刀插進了白集團的心臟。白崇禧大為驚恐,急調部隊進行圍擊,並佈置向西南方向總退卻。

林彪聞訊亦大驚,細思頓感這是絕好機會,遂抓住這一有利戰機,在祁陽以北地區殲滅白集團主力。他直接電令135師擺脫敵人,主力向湘桂鐵路前進,炸燬鐵路和橋樑,不惜任何代價,切斷其西逃的退路。45軍另外兩個師攻擊敵7軍,41軍攻擊敵71軍,中路軍其餘各部向衡寶公路西南前進。

135師這顆釘子,讓白崇禧如鯁在喉,嚴令7軍和48軍的5個師主力向135師猛烈攻擊,多次將我分割包圍。但135師真是頑強,從6日下午到8日拂曉,堅守住了陣地,粉碎了圍攻,為中路軍贏得了一天時間。

◆45軍135師部隊向黃土鋪敵軍發起衝鋒。

7日,敵全線撤退時,中路軍立即組織部隊追擊、堵擊。9日下午,135師在黃土鋪地區與敵主力7軍軍部、172師不期而遇,405團不待上級命令,一邊報告,一邊迅速向敵發起攻擊。該團9個連全部展開,以猛虎撲羊群之勢突然向敵發起衝鋒,將敵軍部剪成數段,敵頓時一片混亂。敵7軍號稱“鋼軍”,戰鬥力一流,清醒後立即與我拼命爭奪兩邊高地,戰鬥異常激烈。敵強我更強,經過五六個小時鏖戰,405團將敵7軍軍部和警衛、工兵、輸送三個特種營徹底消滅,殲敵1257人。405團大戰的同時,404團、403團也在鹿門前堵住了敵172師,又是一場血戰,打到10日5時,也將敵全殲。135師插得進,也拖得住,殲敵5531人,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功高至偉。

135師戰鬥方酣之時,45軍134師行動積極,追擊敵7軍176師,在嚴家廟將敵粘住,以一個師打敵一個主力師,殲其大部,俘敵師長以下4354人。

還有一個師也打得相當精彩,那就是40軍119師。白部7軍171師向南突圍時,先後18次攻擊臘衝山、茅草嶺的我119師,遭到頑強抗擊。激戰26小時,敵始終不能突破。

在中路軍各部的堅決突擊和圍攻下,白部主力7軍和48軍遭到滅頂之災。戰到11日上午,其4個主力師171、172、176、138師2.9萬人被我基本殲滅。此前,湘南之衡陽、耒陽、武岡、寶慶相繼解放。16日,湘西北大庸解放,衡寶戰役勝利結束。

在這次進軍中南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中,12兵團與白集團精銳正面交鋒,浴血奮戰,充分展示了兵團部隊強悍的戰鬥力和不怕困難、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戰後,林彪、鄧子恢等四野首長電令參戰各軍,對135、134、119這三個師點名表揚,12兵團亦對135師和119師傳令嘉獎。

改建海軍

隨著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國程序的加快,人民海軍力量開始誕生,截至1949年12月,已成立了華東軍區海軍、廣東軍區江防部隊、海軍學校等,擁有大小艦艇近百艘。為此,中央軍委電令:為統一管理指揮各地人民海軍及現有艦艇,調12兵團兼湖南軍區司令員蕭勁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劉道生為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並允許由原兵團直屬隊抽調部分機構與幹部,以作為海軍直屬機構之基礎。之所以選中蕭勁光,按毛澤東主席的話講,就在於他既懂得我軍的傳統,又在蘇聯學習過。建設海軍,要向蘇聯學習,要依靠蘇聯援助。他會俄語,又比較瞭解蘇聯軍隊,綜合看,比較合適。

1950年1月12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蕭勁光為海軍司令員。當月底,在長沙的12兵團兼湖南軍區抽調司令部380人,政治部266人,兵團衛生科及供給處全部344人,警衛團兩個步兵連、一個機炮連共370人,軍政幹校700人,總計2000餘人歸海軍,陸續出發北上。抽調的人員又分兩撥,一部分去北京組建海軍直屬隊,一部分到青島籌建海軍基地。

1950年4月14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禮堂召開了海軍領導機關成立大會,標誌著人民海軍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種。60多年來,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艱苦創業,不斷奮鬥,現在已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水面艦艇、潛艇、海軍航空兵、岸防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合成的、具備現代化資訊化作戰能力的“近海防禦+遠海護衛”型強大力量,艦艇總數量和總噸位居世界海軍前列。蕭勁光擔任海軍司令員長達整整30年,嘔心瀝血,功不可沒!

◆1955年11月,(左起)蕭勁光陪同聶榮臻、賀龍、彭德懷等視察大連海軍學校。

蕭勁光帶12兵團機關大部北上後,留下的部分仍為湖南軍區領導機構,12兵團番號保留,政委黃克誠兼任軍區司令員,繼續經營湖南。1952年6月,12兵團番號撤銷,湖南軍區改為正軍級軍區。1955年4月,湖南軍區歸廣州軍區建制領導。同年8月,改稱湖南省軍區(1960年換印)。2016年1月,轉隸新成立的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所轄區域劃入南部戰區範圍。

轉載請註明轉自《黨史博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