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2月18日發表題為《理性的中國政策》的文章,作者為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春華資本集團董事長鬍祖六。作者們認為,拜登政府應該吸取50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教訓:現實地關注保護美國利益所必需的目標是最有效的,而實施政治工程以推廣美國價值觀的努力則是最糟糕的。全文摘編如下:
在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前,與中國接觸被盛讚為美國罕見的兩黨外交政策成就,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贊同華盛頓能夠與北京合作,推進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然而今天,兩黨領導人都宣稱接觸是失敗的。
然而,值得銘記的是與中國接觸是為了什麼。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改善與這個國家關係的努力並不是要改變它。從尼克松開始,動機無疑就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比如制衡蘇聯。
如今,隨著拜登及其團隊制定新戰略以應對這代人面臨的決定性國際挑戰,許多人敦促他們徹底放棄接觸。這將是一個錯誤。相反,政府應該吸取50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教訓:現實地關注保護美國利益所必需的地緣政治目標是最有效的,而實施政治工程以推廣美國價值觀的努力則是最糟糕的。
歷史證明接觸政策有效
依據美國自己的標準來判斷,美國與中國的接觸取得了成功。其主要目標,即應對蘇聯,迅速取得成果。對美國來說也許更有價值的是,對中國的開放。
第二個接觸目標,將中國納入世界秩序,也獲得了成功。如今,當妖魔化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人們很難理解這個國家從過去到今天走了多遠。今天,中國已經成為所有主要國際組織的積極成員。
中國成功融入全球體系最具說服力的事例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當時美國迫切希望爭取全球支援,以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儘管在主要經濟體中中國受影響最小,儘管這場危機已經在美國開始,北京迅速響應了華盛頓的號召。中國是第一個實行經濟刺激的國家。
至於第三個接觸目標,即讓中國人擺脫貧困,其結果已經無異於奇蹟。尼克松訪華之後,中國經歷了數十年的經濟增長,創造了大國貧困人口最大幅度減少的歷史。
不要一廂情願改變中國
從尼克松政府時期到冷戰結束,美國的對華政策都追求這些具體而實際的目標——而且基本上都取得了成功。但在蘇聯解體帶來的勝利狂喜之中,許多人想象世界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終結”。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預見將出現一個“單極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和平將佔據主導地位。
這些想法表明喬治·H·W·布什總統和比爾·克林頓總統的期望,即把中國納入國際貿易體系將為新的自由世界秩序奠定基礎。
現在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永遠不會步日本和德國的後塵,在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中佔據一席之地。必定失敗的,是一種伴隨願景而來的盲目:美國沉迷於一個理想結局,卻不接受這是無法實現的。
美國應當記住四個教訓
看看與中國打交道的這些記錄,拜登政府應當發現四個教訓具有啟發性。
首先,在追求地緣政治目標時,接觸取得成功的案例多於失敗。透過與中國接觸,華盛頓得以建立一個可行的退出越南的機制,而且更重要的是,令力量平衡向不利於蘇聯的方向傾斜。透過說服北京相信,加入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可以實現更多自己想要實現的東西,華盛頓減緩了核武器的擴散速度,打擊了全球恐怖主義,促進了全球經濟增長,並且避免了另一場大蕭條。
成功的秘訣在於,美國創造了客觀條件,令中國能夠相信,做華盛頓希望的事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面對一個強大得多的中國,拜登和他的團隊將很難照著這個劇本去做。
其次,那些主張促進所謂“民主”的人,與那些為了追求同一目標在中東發動戰爭的人一樣誤入了歧途。邁克·蓬佩奧在擔任國務卿時曾提議把這一目標作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中心,並試圖爭取其他國家加入這一事業。這注定會失敗。要想解決美國生存面臨的直接威脅,需要與當前的中國合作。
防止軍事危機、應對氣候變化、遏制未來的大流行病、防止核擴散、打擊恐怖主義、管理金融危機——如果不接受北京在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都將管理中國的現實,所有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
對拜登來說第三個教訓是,開放和一體化政策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對於未來的成功仍然至關重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熱烈歡迎美國的迴歸。但是,華盛頓迴歸後會發現自己在全球GDP中所佔的份額減少了,而且面臨著一個經濟規模按某些標準來說現在已經和它自己一樣大的挑戰者。
最後,正如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那樣,成功應對一代人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給後來者帶來了新的、更艱鉅的挑戰。與中國接觸使美國得以在20世紀的主要鬥爭中獲勝,這也讓華盛頓陷入了與中國的長期對抗,新加坡政治家李光耀恰如其分地稱中國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玩家”。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