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實源頭治理 重現碧水清波

“在這條河邊住了10多年,以前過橋時氣味刺鼻,常捂著鼻子跑過去。”家住仙人河邊的吉林遼源市民紀紹貴愛晨跑,說起幾年前的情景,皺起了眉頭。

仙人河,東遼河一級支流,19.3公里的河道在遼源由北向南穿城而過,對東遼河水質有著重要影響。大量生活汙水直排入河,仙人河水質嚴重劣化。

“以前想徒步走完仙人河全線,不可能。”遼源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工程師劉翀是仙人河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技術負責人,據他介紹,沿河兩岸曾佈滿了違建房屋以及廢棄小工廠等。

整治伊始,遼源市對仙人河沿線各類違法建設展開細緻摸排,列出清單,該拆的拆,該搬的搬。同時邀請專家組制定科學的綜合治理方案,全面啟動45項汙水治理工程。“一鎬鎬、一鍬鍬地清理,我們足足清出了13萬立方米的垃圾、淤泥。”劉翀說。

經過兩年多整治,沿岸路面鋪就石磚、整潔通達,河內水草盪漾、水波清亮。

初秋的清晨,紀紹貴沿河岸一路小跑鍛鍊,片刻小憩間,大口呼吸著飄著淡淡青草味的空氣,指著河中央泛起的氣泡說:“看,魚都回來了!”

近年來,遼源市全面開展東遼河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

“東遼河及支流的水汙染,表象在河裡,根子在岸上。”遼源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於健介紹,2018年以前,每天超過5萬噸的城市汙水直排入河,讓東遼河曾連續多年戴著劣Ⅴ類水的“帽子”。

“雨汙一根管,枯水期還能勉強應付,但到了豐水期,溢流現象嚴重,管道各節點的釋壓裝置自動啟動後,汙水外排至地表,不僅汙染了市民的居住環境,最終也會排入河內。”於健介紹,東遼河生態補水能力本就不足,河水一旦汙染,恢復起來難上加難。

2018年,遼源市啟動雨汙管網分流改造專案,計劃改造雨汙管網73公里。至今,已完成改造64.16公里,全市90%區域實現了雨汙分流。同時,市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已從10萬噸擴能至16萬噸。

在仙人河與東遼河交匯處,一座提升泵站正加緊建設。今年建成後,將透過一條6.6公里長的回水管線把東遼河水反調仙人河上游,“我們還在仙人河全線設定複式河槽,透過引水補水,保持河道水質長期穩定。”遼源市水利局副局長於福俊說。

沿東遼河一路向東北,便到了遼河源鎮,這裡是東遼河的發源地。48歲的安北村村民韓小云面帶喜色:“要不是因為這片林子,咱能過上這日子?”

“過去大家保護意識弱,把林子砍了種玉米,可一年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韓小云說。

2019年,鎮黨委和政府號召東遼河水源地附近村民退耕還林,土地可以流轉到專業種植生態林的公司。按照規劃,安北村的大多數地將改種柞蠶林。“改種柞蠶林,能種出啥來?”村民議論紛紛。

“我上網查了,柞蠶經濟價值高,柞樹還能保護水土……”韓小云對大夥兒說。她率先簽字,家裡21畝地悉數流轉,收益很快實現:去年,她給種植公司養蠶、護樹,一個人就掙了5萬多元。今年,不少村民加入進來,遼河源附近的“禿頭山”漸漸綠了起來。

2019年,遼源市為推進水源涵養林建設,已流轉土地7182公頃,完成造林6257公頃。

今年開春以來,遼源市林業局副局長賈進才幾乎天天守在東遼縣12萬畝元寶楓基地建設現場。山坡上株株樹苗漸漸變綠,他給記者算起了賬:遼源市計劃建100萬畝林地,可植樹2.2億株,涵養水源相當於新建10座200萬立方米的水庫;每年吸收二氧化碳6.9萬噸,釋放氧氣5萬噸。同時,這些經濟林還能促進梅花鹿、柞蠶、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發展。

“治河必治源,守護這綠水青山,就是守護遼源人的好日子。”賈進才說。(嶽富榮 李家鼎 張 凡)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2日 第04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4 字。

轉載請註明: 抓實源頭治理 重現碧水清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