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幽靈1112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如今的新能源車在設計上已不如之前的燃油車。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新能源車的研發理念與燃油車存在極大區別,在設計層面自然也受到了影響。你好好觀察一下,就能發現新能源車的如下特點:車身形式偏愛SUV或者單廂車、車身尺寸明顯大於同級燃油車、偏愛使用大尺寸輪圈、四輪四角設等設計。
之所以新能源車的設計要往這些方向發展,其根本原因還是為了解決其自身帶來的痛點。由於補能效率低下帶來的續航問題使得新能源車製造商都更傾向於在自己的產品上安裝更多的電池。
但是由於現階段電池的能量密度表現還不盡如人意,所以電池包存在大體積和高重量的弊端。在新能源車發展初期,由於多采用燃油車平臺進行改造,電池包的發展也處於“群魔亂舞”的局面,車企只能在現有平臺上見縫插針的佈置動力電池。
有限且不規則的空間使得車企很難為“油改電”的新能源車佈置大容量的電池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升車輛續航,設計師們想到了將電池包佈置在車底。
這種方式對於設計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由於電池包的存在侵害了底盤空間,降低了車輛離地間隙。為了不影響車內空間和行駛效能,設計師需要透過壓縮車內空間,提升懸架高度來抵消電池包產生的負面影響。
於是,我們能夠看到早期的新能源車都好像是踩高蹺的燃油車,其大體設計思路與燃油車沒有明顯區別,但為了讓車輛整體滿足設計要求,設計師選擇要麼讓車底電池包直接暴露在外,要麼就用很不協調的飾板來對其進行遮擋。
造車新勢力們入局之後,新能源車的設計思路發生了變化。首先,就是新勢力的產品幾乎不約而同的選擇SUV車型作為首發,這是因為SUV車型先天就具有高車身和高離地間隙的特點,在底盤上佈置了電池包之後對於車內空間的侵佔和行駛效能的影響相對較小。
純電平臺的出現和電池模組在結構上的升級使得新一代的新能源車可以在底盤上佈置更輕薄的電池包,對於車頂和底盤空間的侵佔進一步減小。但同樣受制於電池能量密度的影響,它們仍然達不到燃油車的設計要求。
另外,為了與燃油車進行區隔,新能源車也採用了很多不一樣的設計理念。由於電動機不再依靠複雜的機械結構進行傳動,大部分新能源車也不需要變速箱,因此設計師對於動力總成的佈局有了更自由的選擇。
四輪四角的設計就是將電機佈置在前後軸上所產生的結果。之所以要這麼做也是為了儘可能地充分利用車輛軸距,給車內乘員提供更大的乘坐空間。
很多新能源車在電動機和電池組的部分都採用了主動式散熱方式,因此在燃油車上意義重大的車頭進氣格柵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特斯拉率先取消了這一設計,但由於其整體設計仍然具備濃厚的燃油車色彩,單純讓進氣格柵消失之後,其前臉留白部分看上去還是極不協調。
新勢力們則想到了解決方案,為了讓車頭看上去不是那麼奇怪,它們在燈組上做起了文章。雖然家家都有自己的營銷措辭,但貫穿式的LED日行燈大面積出現還是讓這類車型在設計上趨同,缺乏個性。
在造車新勢力把目光轉向轎車時,又有一些設計元素集中出現了,首當其衝的就是全景天幕。這種配置以往在燃油車上幾乎只有豪華品牌的高配車型才會採用,但在新勢力這邊幾乎成為了標配。是不是如造車新勢力所說的那樣,是因為他們更懂使用者在這樣做呢?
其實不然,全景天幕出現在新能源車上也是跟電池包有關。轎車由於其車身形式的原因,車內縱向空間明顯不如SUV,在SUV車型上表現不明顯的問題到了轎車上就變得有些棘手了。有些廠商的解決方案是全方位地加大車身,使其產品從比例上看基本協調,但放在同級的燃油車面前就會發現這類車型成了四不像。
聰明的廠商想到了從頭頂偷空間。他們使用全景天幕取代了金屬蒙皮和車頂內飾板,不僅可以實打實地獲得幾公分的空間,還能提升車內乘坐的開揚感。加之依靠燃油車對客戶的教育作用,全景天幕還等同於高階配置,在營銷上還能助力,簡直一舉多得。
但有個小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新能源車的全景天幕幾乎都沒有配置遮陽簾。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燃油車上,那應該算是設計上的事故了。但造車新勢力總是會編出看似更合理的營銷話術來掩蓋這一設計硬傷。即便是車主們反饋夏天都快曬禿頭了也不為所動。
全景天幕解決了電池包對車內空間的侵佔問題,其影響行駛效能的問題就交給了大尺寸輪圈來處理。其實,早期新能源車是反對大尺寸輪圈的,因為輪圈尺寸越大,其重量也會隨之提升。加之與其匹配的輪胎也相應變大,會帶來更大的滾動阻力,對於車輛操控和電耗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但是,相比電池包對於車輛造型和設計上的影響,上述負面影響都不值得一提。大尺寸的輪圈不僅提升了車輛離地間隙,還可以顯著提升車輛側面視覺效果,營造高階感。對於車企來說,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舉措。至於操控和電耗問題,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並不具備客觀考察的能力。
流線型車身的應用一方面是為了降低風阻,改善電耗,另外一方面也是在解決電動機和電池包的空間侵佔問題。降低風阻不用多說,類似於水滴狀的車身能夠起到很好的破風作用。溜背式的車尾能夠減少氣流擾動,同時也能夠為後備箱提供更大的空間。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新能源車採用的後置電機會提升後備箱地板高度,如果採用傳統三廂車造型,後備箱空間會壓縮得比較厲害。賓士EQS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
當然,寶馬i7是一個例外。它採用了傳統的三廂車造型,這是因其採用了油電共享平臺,為了解決電池包帶來的問題,設計上讓i7車身變得非常厚重。雖然設計上談不上優雅,但至少帶來了舒適的乘員空間和實用的後備箱空間。
新能源車內飾部分也有非常顯著的設計特點,那就是大幅度的縮減物理按鍵,大量應用螢幕。這種簡潔的設計風格也是為了讓車內空間看上去變得更大。物理按鍵消失之後,其後方也不需要大量線束,這樣就能夠讓儀表臺變得更加輕薄,增加前排乘員的膝部空間。
新能源車的座椅也都普遍採用了輕薄造型,一方面是減重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拓展空間。
總的來說,現階段的新能源車設計受到電池包體積和重量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雖然車企可以利用各種設計手段減少其對車內外空間的侵佔,但大量趨同的設計元素和不太符合人機工程學的配置還是讓新能源車失去了獨特的個性。燃油車上能夠流傳許久的經典設計,目前在新能源車上還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