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少“揭短”,三種後果對父母和娃都不好,請做到嘴下留情
常言道: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古話雖然說得好,但照樣做的人卻很少,特別是父母總喜歡當著外人數落孩子,恨不得讓人人都知道他的缺點,有的父母甚至把揭短作為一種習慣。
其中,並不完全是因為謙虛的原因,而是沒有認識到這樣做的危害,他們以為揭短會激發孩子進步,因而只顧自己痛快地發洩情緒,卻沒有照顧孩子的感受。
小林是一個口直心快、性格大大咧咧的人,有事就愛說出來,也不管別人能不接受,尤其是對孩子。
他兒子今年上高中,平時學習極為自覺,不但成績非常優秀,對人很有禮貌,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也經常被鄰居和朋友誇獎。
小林卻不以為然地說“你們不要誇他了,這孩子上課並不專心,回家愛看手機,這次考試又落後了,只是你們不知道而已。”
朋友以為小林是因為謙虛,就打趣道:“他既然不專心,還能考得那麼好嗎?不要老說孩子的壞話了。”
兒子聽了心裡感到難受,認真地辯解和抗議說:“爸爸,你不要老打擊我!”小林振振有詞地說:“我就是要打擊你,免得你今後驕傲自滿。”
一句話,讓大家哭笑不得,兒子的臉色變得極為難看。
父母為什麼喜歡“敲打”孩子呢?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父母“敲打”孩子的現象。為避免孩子產生驕傲情緒,就會找出他的不足之處,有的還會無限放大,希望督促孩子儘快改正,久而久之就形成這樣的習慣,並且沒有認識到這是錯誤的。
然而,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對他來說,偶有失誤或犯錯是正常的,父母可以進行批評,他自己認識到後也會改,但當著眾人的面揭短,總讓他心裡難以忍受。
其實,鞭策可以採用其他的方法,都能達到滿意的效果。但用打擊的方式,根本沒有考慮孩子能否接受,會使他在情感上受到極大的傷害。
那麼,如果經常打擊孩子,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讓孩子失去尊嚴任何年齡的孩子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的誇獎,這是人的本性。
經常刺激和打擊孩子,讓他時刻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保持進步的動力,也許對有的孩子管用,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並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
因為孩子有自己的隱私,不想讓人知道學習情況,或者愛好和生活習慣等,一旦被父母當著外人的面說出,這讓他感覺十分丟臉,擔心被人看不起。
所以,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年齡不大,或者不懂事就隨便亂說,這讓孩子覺得沒有絲毫的尊嚴。
*影響性格形成有的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自以為是開玩笑沒有惡意,但即使是輕描淡寫一番,其傷害力也是巨大的。
一旦經常受到“敲打”,就會陷入一種迷茫中,因為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為自己還不優秀和成功,與他人相比差距很大,在同學面前不能抬頭,導致出現深深的挫敗感,本來開朗活潑的孩子會變得自卑孤僻。
長久下去,不但影響性格的塑造,還會失去自信心和向上的動力。
*傷害親子關係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不顧事實,喜歡誇大其詞,放大孩子細小的缺點,可能與真實情況不同或相反。
長期被父母揭短,是一種變相的嘲笑和打壓,不但起不到教育和鞭策的作用,還會讓孩子在內心產生牴觸情緒,從而不願接受,最後導致親子關係冷漠和疏遠。
那麼在批評和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1、不亂說話,管好住自己的嘴
教育學家斯賓塞教授曾說過,當孩子感到被人信任和愛意後,一定會回報一個奇蹟。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時間和場合,不要因為亂說而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即使是“開玩笑”也影響其積極性的發揮。
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維護他的自尊心,讓他感到受人尊重,能讓他變得更上進。
2、用心付出,理解和支援孩子
對孩子的想法和願望,父母要報以理解和支援。在學習和工作上,即使有一次沒達到理想的目標,還有重頭再來的機會,千萬不能輕易地否定。
如果有的想法還不成熟,或者孩子不願意讓人知道,父母也要克服自己的好奇心,不要急於揭穿,最好假裝不知道,在他完成後再認可,這能讓孩子充滿自信,今後更有主動性和創造力。
3、做好引導,不要急於求成
當發現孩子滋生驕傲情緒後,父母要及時進行引導,直接善意地提出來,甚至是嚴厲的批評。
與孩子相比,畢竟自己久經風雨,可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其他人物的典型事例告誡孩子,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讓他明白父母的用意,這能讓他容易採納自己的建議。
謹言慎行,是為人父母的基本修養。都希望孩子的將來一帆風順,這不僅需要他自身的拼搏,也離不開父母的支援。
在教育孩子時,如果父母能口下留情,適可而止不揭短,不僅能為孩子減少壓力,還能激發學習的動力,使他在有愛的環境中順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