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佔萬畝黑土地”背後,是走偏的“大局觀”| 新京報快評

“侵佔萬畝黑土地”背後,是走偏的“大局觀”| 新京報快評

綏化市是我國黑土地重要分佈區,黑土資源豐富。圖/生態環境部網站截圖

1月9日,第二輪第五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4起典型案例。其中提到,2021年12月,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黑龍江發現,綏化市存在大量“未批先建”違法佔用黑土耕地,多項重點保護措施推進滯後,黑土地保護任務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通報尤其提到,綏化市在推動兩個省級交通建設專案時,明知手續不全,卻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卸下怕追責的思想包袱”“從工作大局出發寬鬆執法”。

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政策的當下,綏化市還走著生態為發展讓路,以經濟效益、建設任務決定耕地用途的老路,甚至以“工作大局”為幌子,推動建設專案,實屬不該,也是一種落後的治理思路。其中暴露出的“大局觀”偏差,值得警惕。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這不止是因為其有機質含量高、產出能力強,也因其是稀缺的寶貴資源,科學測定每200至400年才能形成一釐米厚度的黑土層。所以對黑土地的保護,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如果當地果真有“大局”觀念,就不該在是非對錯如此分明的領域,如此懈怠麻木,甚至明知故犯,不惜違規操作。

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黑龍江省層面,都對保護黑土地有嚴格的規定。在國家頒佈的《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黑龍江省釋出的《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黑龍江省水土保持條例》等政策法規中,都對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好東北黑土地做出保護規定,提出保護措施。綏化市還地處《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明確的侵蝕溝治理重點區域,對涉及黑土地保護的問題,理應格外重視。

這除了要將上級政府的政策法規落實到地方履職的具體工作中,還應該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造性做好保護黑土地工作,尤其要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讓黑土地的寶貴資源在厚植地方發展優勢方面充分釋放價值。這些方面的探索和創新,考驗著地方政府的執政智慧,而這種努力方向,才是有大局觀者應有的工作方式和態度。

大局觀,於地方政府而言,是把地方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生態保護大局;是把地方治理納入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國家治理軌道;是把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設楔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棋盤中。在解決發展問題中,更好服務民眾。

而憑一時發展的衝動,置上級政策法規要求不顧,置守護耕地保護紅線的政治任務不管,這不是心中有大局的體現,更像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盤。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綏化市在“未實施農用地徵收、未落實耕地佔補平衡、未取得用地審批手續和專案開工許可的情況下”,違法開工建設的是“兩個省級交通建設專案”。這樣的專案,能一路綠燈,路基、橋樑工程已基本完成,路面工程分別完成70%和80%。若非省級專案,綏化市是否還會這樣“盡心盡力”,這其中是否有“政績衝動”作祟,值得追問。

而這樣的專案從立項到施工再到建設完成,規劃環評審查和專案環評審批又怎能這樣輕易失守?

這些疑問,是對以“工作大局”為幌子,背離為民服務初衷的審視,也是對為了所謂“大局”,簡單粗暴、強行蠻幹工作作風的質疑。

可以說,每一起長期存在的生態環保問題,背後固然有政策在最後一公里落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水土不服”、制度建設有待完善等問題,但最終還是責任者的“大局觀”出現偏差。

此次,綏化市被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或許對其他地方政府也是一種警示,做好為民服務工作,“大局觀”不能偏航。

新京報評論員 | 遲道華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李立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69 字。

轉載請註明: “侵佔萬畝黑土地”背後,是走偏的“大局觀”|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