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8月6日發表題為《默克爾總理的戰略忍耐》文章,作者系該報駐歐洲總局編委赤川省吾。文章稱,無論美國如何折騰就是不回應,靜待特朗普下臺,是目前德國政府的對美政策,被執政黨相關人士暗地裡稱之為“戰略忍耐”。文章編譯如下:
美德關係的惡化顯而易見。德國總理默克爾拒絕赴美出席面對面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會議。作為報復,特朗普削減了駐德美軍的數量。但是德國不為所動。在這背後是被稱為“戰略忍耐”的德國對美政策,也就是把特朗普的言行不當一回事。
這一切源自默克爾總理一段冰冷的表態:“從(新冠疫情的)蔓延態勢看,眼下是不能去美國訪問的。”這是5月下旬默克爾透過發言人公開拒絕赴美出席七國集團峰會時的措辭。
原本會議計劃以影片方式舉行,但特朗普為了證明美國已經恢復正常,提議在6月舉行面對面的峰會。安倍晉三首相等人當時都已經做好了赴美的打算。
但是默克爾拒絕了,並因此導致峰會延期。我們很容易理解丟了面子的特朗普感到憤怒,但是默克爾究竟為什麼要拒絕呢?
雖然她本人閉口不談,但一位與她關係密切的執政黨高層人士在接受採訪時替默克爾道出了原委,“(總理)想要回避美國提出的那些欠考慮的要求”。據說歐洲國家的領導人也對美國保持警惕,擔心美方以七國集團領導人訪美為突破口,為提振本國經濟強迫歐洲放寬與美國之間的人員往來限制。
做好持久戰準備
德國政界人士也在私下議論,不希望被美國的總統大選所利用。由此可見,他們不想在被特朗普視為“成果”的G7問題上提供合作。
德國此舉也包含著對周邊國家的顧慮。歐盟領導人會議幾乎全部改為線上方式進行,所以不能對美國區別對待。
美國的想法是在秋天召開被迫延期的G7峰會。如果德國再次拒絕,可能會被扣上“消極對待國際協調”的帽子,所以經過慎重判斷暫且決定出席,但並不打算對美國言聽計從。
無論美國如何折騰我們就是不回應,靜待(特朗普)政府下臺——早在2017年特朗普就職之時,德國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面對美國丟擲的不合理要求,德國就打算推脫拖延含糊其辭了。雖然這種話不能明說,但德國政府和執政黨相關人士暗地裡都將此稱為“戰略忍耐”。
德國執政黨的支援基礎是自由派陣營,對於特朗普屢次三番的種族主義言論頗為反感。所以即便美國宣佈削減駐德美軍也沒能在德國國內引起什麼波瀾。親美派在德國政界沒有太多話語權,與美國的不和也沒有被認為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美德爭執不會停
安全問題評論家、在野的自由民主黨議會黨團副主席拉姆斯多夫在接受採訪時態度也很冷靜。他說:“從整個歐洲的視角看,美國仍然會深度參與歐洲安全事務。”雖然他對待執政黨的態度一貫嚴厲,但似乎並不認為導致美國削減駐德美軍一事是德國政府的“失策”。
他所在意的是,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德之間的爭執可能還會繼續下去。美國一直要求德國提高國防開支。在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即便民主黨取勝,這一要求可能也不會收回。
不僅是德國,歐洲多國都在和美國漸行漸遠。法國開始對美國IT巨頭徵稅,義大利則向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伸出了援手。
戰後的世界秩序以歐美之間穩固的“大西洋聯盟”為軸心,但這種結構已經崩塌。英國退出歐盟,美國轉而奉行本國優先主義,原本就在思想和氣質上完全相異的歐洲大陸和英國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危險的是,尚未看到誰能夠接棒“大西洋聯盟”發揮維護世界穩定的作用。雖然法國呼籲不再依賴美英、歐盟要肩負起責任,但德國對此態度曖昧。如果只是任由“反美”的情緒支配,沒有做好履行職責的心理準備,那麼只能說這種態度是不負責任的。
資料圖片:2019年8月25日,在法國比亞里茨,法國總統馬克龍(前中)、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德國總理默克爾(前右)參加合影。 七國集團峰會去年8月24日至26日在法國西南部海濱城市比亞里茨舉行。(新華社/路透)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