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個案例告訴你:糟糕的原生家庭,可能正在慢慢毀掉你家孩子

由 童豔紅 釋出於 綜合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千絲萬縷,且伴隨終生。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關於家庭,有一個著名的三角形理論,即將家庭看作是一個三角形,父親、母親、孩子分別是三角形的三個角,而每條邊都代表著兩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可見,一個幸福健康的家庭,更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本文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千絲萬縷,且伴隨終生。

用三個案例來告訴你:糟糕的原生家庭,可能正在慢慢毀掉你的孩子。

案例一:父母互相埋怨的家庭

婷婷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自她記事開始,父母似乎就從來沒有正面講過話,家裡遇到什麼事情也不會好好溝通,互相埋怨是常事。

在婷婷的記憶裡,自己聽爸爸說得最多的,就是數落媽媽不會持家,而媽媽的那一句,“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的口頭禪,婷婷的耳朵都已經聽出繭子來了。

而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婷婷也是一遇到什麼事情就喜歡抱怨,有時碰到自己不滿意的事情還會大發脾氣,認為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除此之外,對婷婷影響最深的,是她看到父母滿地雞毛的婚姻,覺得結婚實在是太累了,還不如自己一個人逍遙自在。

彼此之間互相埋怨的父母,有一點需要明白,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沒有贏家,只有孩子是最大的輸家。

案例二: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的家庭

浩浩是家裡的獨生子,父母結婚十年,用盡各種辦法才生下的他,因此,因此,浩浩成了家裡的寶貝,家人事事都依著他。

剛開始,浩浩看到各種琳琅滿目的玩具嚷嚷著要,媽媽都會給他買下來,後來,不想去學校上學,媽媽也找各種藉口和老師請假,隨後更是花錢將兒子送去了重點中學,可是在父母的溺愛中,浩浩根本無心學習,高中沒畢業就輟學在家,一直啃老至今。

生活中不少和浩浩父母一樣的家長,認為孩子即使不上班,自己也能養,可是終有一天父母會老去,能護孩子一時,但能護他們一世嗎?到時候,被自己親手養成巨嬰的孩子,又該如何獨自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案例三:父母不能盡責的家庭

日本著名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經說:一想到不用經過考試就能為人父母,就覺得可怕,生活中太多的父母生而不養,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將好好的一個家毀了。

而電影《何以為家》也深刻揭露了這一“傷疤”,12歲的主人公將父母告上法庭,在被問到原因的時候,脫口而出:“因為生了我”。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從小就感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冰冷的世界裡長大,無論再過十年、二十年,都不可能成為一個溫暖陽光的人。

1、娛樂活動多的家庭

曾經有一個研究團隊經過跟蹤調查發現,那些每週有2-3次和家人共進晚餐的孩子,其學習成績往往都比較好。

研究人員發現,主要原因在於家人之間會進行交談,這種互動會增進彼此之間的關係。

此外,親子之間的智力遊戲、運動、聊天等互動,還可以幫助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促進其大腦的發育。

2、孩子會分擔家務的家庭

一項資料調查結果顯示,堅持讓孩子做家務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86.92%。

這是因為孩子在過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而這一能力應用在學習上,就能促使他們取得更加優異的能力,而在今後步入社會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3、物質獎勵少的家庭

現在,不少家長會用物質鼓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學習,但是專家表示,這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無益,容易讓他誤養成將關愛簡化成物質的不良習慣,反而那些物質獎勵少的家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更為優秀。

相關資料顯示,那些面對教育分歧,選擇溝通的方式來處理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76%,而那些能時刻感受到家長支援與關心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高達74%。

可見,與孩子成績呈正相關的,並不是物質獎勵,而是父母一貫的教育理念,和理解、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