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種族抗議蔓延,年輕白人中掀起反思浪潮:歷史課和現實不一樣
喬治·弗洛伊德遭警察跪壓身亡的事件近期在全美引發了大規模抗議。在被怒火吞噬的現實世界背後,社交媒體成為了這場運動的第二現場。除了抒發憤怒和各式的捐款與聯絡各地議員的帖子外,不少人開始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轉發各種資源,掀起了一場“再教育”運動。
這場“再教育運動”中,“unlearn”一詞是所有帖子的主旨。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這個詞指的是改正錯誤習慣,或拋棄舊有觀念的行為。而在這場運動的背景下,“unlearn”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意義:在一個白人話語主導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年輕人,特別是年輕白人群體,開始挑戰成長過程中被常規化的觀念和偏見。
Instagram上一則號召大家積極分享新資訊的帖子 / 網頁截圖
用來分享圖片的社交媒體Instagram變成了一個大型反歧視教育集結地。大量的教育帖出現在資訊流中,解釋什麼是系統性和個人性的種族歧視。書店的賬號放出了各種關於美國種族問題、非裔作家寫作的書籍。有人把Netflix上討論非裔經歷的紀錄片和電影集結在一起,製作成“必看片單”。與此同時,“如何與不相信問題存在的家長進行對話”以及“如何在白人社群中開展種族議題對話”也變成了大熱話題,被Instagram上的獨立創作者製成了卡通教育帖。
從社交媒體的帖子開始,我身邊的白人朋友們也開始重新思考種族問題。
“美好的假象”
“一切都被敘述成一個蒸蒸日上的景象,但現在我發現這只是個美好的假象。”
麥克是我室友的孿生兄弟,從小在康涅狄格州中產階級社群長大的他最近陷入了對種族教育的深度懷疑。在中小學的時候,麥克學校中關於種族問題的討論止步於南北戰爭和六十年代的非裔民權運動。這之後,所有問題似乎都被解決了。
民權運動後,一切問題似乎都被解決了 / 網路
但目前正在美國發生的事情證明,這並不符合事實。
弗洛伊德生前最後的錄影給了他很大的震撼。雖然一直知道種族問題的存在,但這個影片第一次讓麥克產生了恐慌與絕望。
“都已經這麼糟糕了,我究竟能改變些什麼呢?”麥克發覺自己長大以來就接受的反歧視教育——“忽略種族,一視同仁”——完全忽視種族間差異的理念,也讓麥克從來沒有重視過不同族裔在社會上的不同境遇。
反思“一日潮流”
住在巴爾的摩的布雷迪和我相識於人文社科讀書討論課。作為白人性少數群體的一員,布雷迪平日會本能地關注少數群體,有關非裔的內容也經常能在他發的帖子中見到。
布雷迪坦言:“有的時候,看見一些我關注的非裔女博主在這次運動期間憤怒地發聲,我還是會下意識地認為,她們沒有必要如此生氣。但這個時候我就需要提醒自己,她們有充分的理由這麼生氣。她們的憤怒更應該是我對現狀感到氣憤的理由。”
正因此,布雷迪對在Instagram上興起的“Blackout Tuesday”有很大的意見。
“Blackout Tuesday”最初由音樂行業發起,呼籲在6月2日星期二暫停發行唱片,並停止所有作品的播出,以此來提高對種族歧視與警察暴力的重視。
活動的影響範圍遠超預期。6月2日當天,大量使用者暫停了平日的生活動態分享;開啟Instagram和Facebook從首頁最上端向下拉,我能看到的只有一個又一個黑色的方塊。在那天,很多人的唯一動態就是一張黑色圖片。一些圖片文案上,有人還加上了#blacklivesmatter或是#BlackoutTuesday聲援的標籤。
#blacklivesmatter話題下,一度全是黑色圖片 / 網路
黑色圖片刷屏的大陣仗確實帶來了現象級的傳播效果,但布雷迪和我的一些朋友也開始反思,過度重複的資訊是否會將真正有效的內容埋沒?有人在自己的快拍裡分享了#blacklivesmatter的標籤頁截圖,頁面上除了黑色方塊以外,什麼也沒有。
社交媒體上的一日潮流讓布雷迪反感,在質疑發帖刷屏的人是否真的關注活動背後的用意同時,他覺得這個熱潮讓Instagram上原本的資源分享走向了下坡路。
“這真的很諷刺,在這一天之前,所有人都在發各種資源,各種不同的資訊共享,而到了這一天,不管是你的追蹤的朋友還是大牌子公司,你收到的動態只有一堆黑方塊。”
讀書小組
活動沒有止步於線上。
艾琳是我在學校劇團的一個朋友,家住在紐約州北部。一次刷Instagram的時候,艾琳發現了一張關於種族問題的書單,並轉發到了自己的快拍上。看到帖子的朋友們紛紛來問她,這是不是一個群讀書活動。
艾琳轉發過的一個書單 / 網頁截圖
於是,艾琳就籌劃出了一個讀書討論小組,將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嘗試透過讀書來深入地討論種族問題。平時,組員們會在在群聊裡互相分享相關書目資源以及非裔運營的購書渠道。
在這個週末,艾琳和朋友即將迎來第一場讀書會。他們的第一本共讀書目是《White Fragility》,討論白人群體該如何看待種族議題。艾琳十分期待這次和朋友們的討論,因為過去在學校和其他場合,人們總是不把種族問題的討論放在心上,而這次將是一場誠懇嚴肅的討論。讀完這本書後,艾琳和她的小組想要繼續讀《The New Jim Crow》。這是一本在Instagram上的書單中頻頻出現的書目,討論的是大規模監禁中的種族問題。
艾琳的閱讀小組並不是唯一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人群,尋找關於種族議題的書籍已經在全國各地成為熱潮。各個獨立書店紛紛列出了自己的推薦書單,媒體也開始選擇相關書目進行介紹。在《紐約時報》每週一評的暢銷書單裡,《White Fragility》和《S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Race》兩部經典作品佔據了非虛構文學的榜首。
《紐約時報》暢銷書單前幾名幾乎都是有關種族議題的圖書 / 網頁截圖
如何和上一輩交流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伊芙每天都經歷著線上和線下的反差感。在手機上,學校的朋友們正分享大量資源、呼籲發起關於種族議題的對話,而線下,她的家人另有一套理論。
伊芙家住新罕布什爾州,當地白人居民大概佔92%以上,黑人的比例只有1.7%左右。這裡的大部分人一生也不會離開本州,也極少見證種族不平等的境遇。在她看來,新罕布什爾大多數人並沒有種族歧視的傾向,但是對現狀和背後的制度成因一無所知。“大多數的人不願意看見這些經歷,因為那些經歷太令人痛苦了。”
平日裡,伊芙還在和自己的父親以及繼母對話,努力讓他們看見新聞報道里抗議與暴亂背後的制度缺陷和歷史背景。當父母對社群被破壞的新聞發表評論的時候,她會接著問道:“為什麼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她總是注意讓自己的解釋聽起來平靜,而非挑釁,同時並努力傾聽她父母的回答來保證對話的順暢坦誠。
Instagram上有關“如何和家人討論種族偏見”的帖子 / 網頁截圖
最近,這樣的對話沒幾天就會以不同的形式進行一次。伊芙也會感到煩躁,因為她同時進行著教育自己和自己父母兩邊的工作,有時感覺些許力不從心。她的父母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和新聞來源,改變他們的看法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幾次我們聊得很好,然而幾天後,他們在自己的圈子裡看見什麼後,又立刻改了主意。”
即便如此,伊芙還是感受到身邊人對種族議題的關注度正在逐步被喚起。有一次,一個親戚打電話給伊芙,告訴她自己在思考一些問題,特地記下來了想和她討論,想要聽聽她的觀點。能夠開誠佈公地和上一輩進行一次對話,對伊芙來說就是一個寶貴的成果。
雖然和上一輩的對話註定將是個十分緩慢的過程,觀點衝突和重複也難以避免,但伊芙認為,這樣的對話是必須進行的。
“迴避討論,才是種族問題發展到今天這一步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