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下午帶著孩子一起在公園玩,孩子玩著玩著說自己肚子餓了,於是我就帶著他到附近的小便利店買東西吃。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有一個老爺爺在那裡賣棉花糖,我就帶孩子走過去買了一個。剛要走的時候,就聽見一個小男孩嚎啕大哭的聲音,轉身一看,小男孩整個人坐在地上,一邊哭一邊嚷著:我要吃棉花糖,我要吃棉花糖!
但是他的媽媽並沒有一絲讓步的表示,而是默默地站在一邊,仍由孩子哭不停,想等孩子哭完了就走。生活中有很多這種類似的情況發生,小孩子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因為內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大吵大鬧,不得到就尚不罷休,這讓父母感到十分頭疼,特別是在公共場合。
一、孩子容易發脾氣,不懂得控制情緒?孩子年齡小,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強,更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內心有情緒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透過面部表情或者一些行為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自己內心的情緒。孩子由於年齡小的原因,實際上對情緒的認識也不足,他們往往只懂得"開心"就笑,內心一有不情願就嚎啕大哭,但對於其他的情緒例如驚訝,驚喜等都很模糊。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曾經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情緒粒度",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情緒細膩程度。情緒粒度比較弱的人,他們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往往不強,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陷入到極端的情緒之中,所以當他們內心有情緒的時候,往往會大哭大叫,甚至是亂扔東西。而情緒粒度比較強的人,他們更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懂得如何疏解自己內心的情緒和壓力,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情緒粒度比較強的人,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中也更能夠懂得他人的情緒,不容易被情緒所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都不懂"情緒粒度"這一概念,他們往往用老套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孩子愛發脾氣的臭毛病,這些方法不但對孩子改正錯誤沒有幫助,也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二、面對孩子發脾氣,父母常見的錯誤做法1、嚴厲制止法
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覺得孩子年齡小,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喝,自然是不應該有情緒問題的,更不能發脾氣,扔東西這些比較惡劣的行為。但其實,情緒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有自己的情緒問題。而這些不懂的父母就理所當然地將孩子排除在情緒範圍之外,一聽到孩子發脾氣,父母表現得比孩子還要生氣,大聲的責怪孩子:小孩子,脾氣這麼大,再發脾氣就得捱揍!
當年幼的孩子聽到父母這樣的呵斥和責怪之後,肯定內心是感到恐懼和害怕的,他們害怕自己表露情緒會被受到父母的責怪。因此,久而久之,孩子慢慢的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開心還是難怪都藏在內心裡,不敢和外界進行交流,這有可能會導致孩子養成內向的性格,嚴重可能會讓孩子有患上抑鬱症的傾向。
2、冷漠臉應對
與那些大聲呵斥孩子的父母不一樣,另一類父母在對待孩子發脾氣這件事上,採取的是冷漠應對的方式,不責怪孩子,也不過問孩子的情緒。父母以為自己不理睬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吵去鬧,這樣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地平靜下來,就不再發脾氣了。但在孩子慢慢消化情緒的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是煎熬的,恐慌的,在他們幼小的心裡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不關心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的目的在於引起父母和周圍人的關注,如果父母能夠及時地知道孩子 內心的需求,多給孩子點關心,自然孩子也會慢慢平復自己的情緒。但如果父母一味地不理睬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失望,讓孩子慢慢缺乏安全感。
對待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其實並不難,關鍵就在於父母要學會提升孩子自身的"情緒粒度",提高孩子自己處理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三、對待孩子發脾氣,提升"情緒粒度"是關鍵1、引導孩子感知情緒,細緻地表達情緒
很多孩子其實對情緒的認識是很表面的,他們只知道開心或者不開心,對情緒的表達也很單一,開心就哈哈大笑,不開心就嚎啕大哭。而父母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每當孩子一哭,父母往往第一時間就衝過來問孩子:怎麼了?是不是不開心啊?這樣的問題往往也會讓孩子只停留在情緒的表面,相反,父母可以讓問題變得更加細緻。
比如說,孩子在幼兒園回家之後就情緒低落甚至是發脾氣,這時候父母可以問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裡和同學們相處得不好嗎?還是受到老師的責怪啦?透過這些問題,孩子也會思考這些問題,並且向父母訴說,而父母也能夠對孩子的情緒有一個更加全面的瞭解,更好的引導孩子疏解情緒。
當父母多詢問孩子,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尊重,這時候他們也更加願意和父母交流,和父母分享在外發生的事情,而當孩子將內心的情緒表達出來之後,自然也能夠得到更好的緩解。而這一過程也有利於拉進親子之間的關係,孩子也學習到更多有關情緒表達的詞語,更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
2、科學提高孩子的情緒粒度
情緒粒度強的孩子更懂得如何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容易受到情緒所影響,他們不僅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 更懂得與他人交流。
當孩子有情緒而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不要一開始就嚴厲制止他,而要懂得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從引導孩子認知情緒開始,慢慢地學會表達,最後學會科學合理地處理。這樣孩子也能夠慢慢地消化自己的消極情緒,不讓這些情緒一直積壓在內心,影響到心理健康的發展。
如果父母本身是一個不太懂得情緒粒度的人,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學習,努力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試著和孩子一起察覺和分析情緒。
3、預演情緒場景,引導孩子直面情緒
縱觀生活,那些成功人士都懂得如何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讓情緒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能夠更好地掌握社交的局面。但靈活地處理交往中出現的突發事件的能力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得到的,也不是依靠父母三言兩語的教導就能夠掌握的,這種能力的形成還需要從實踐中習得。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設定一些常見的場景,和孩子一起預演情緒場景,可以和孩子一起演戲,將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小挫折融入到劇情中, 並藉此機會引導孩子直面情緒,教他們如何應對困難。透過一次又一次不斷地訓練和學習,孩子的抗挫能力和管理情緒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我是紅豆的醬,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