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第17屆亞大兒科年會落幕

由 司空梓瑤 釋出於 綜合

  第17屆亞大兒科年會落幕 中國兒科放射學在亞洲地區已具一定影響力

  上海9月27日電(陳靜 夏琳)亞洲大洋洲兒科放射學協會(Asian and Oceanic society for pediatric radiology,AOSPR)主辦的第17屆亞大兒科年會在上海落幕。此次,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放射影像科顧問朱銘教授成功申請獲得本次大會的承辦權,力壓同期申報的競爭對手。

  大會執行主席、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中心)放射科主任鍾玉敏教授27日對記者表示,成功申請這一高階學術會議,表明中國兒科放射學在亞洲地區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據瞭解,自20世紀60、70年代起,國際兒科放射學迎來了迅猛發展,新技術、新裝置層出不窮,兒科疾病影像診斷水平大幅度提高。由於諸多因素的限制,此時中國兒科放射學的發展仍處於相對停滯的狀態,兒科疾病檢查手段主要以X線平片及透視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國兒科放射學專家遠赴歐美進修學習,與國際交流不斷增加,中國兒科放射學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迅速縮小,CT、磁共振、心血管造影等裝置的引進和相關技術的掌握,使得中國兒科放射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1988年,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一屆兒科學組在上海成立,是中國兒科放射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鍾玉敏表示,兒科放射不同於成人,醫生要考慮的不僅是看清病情,更要考慮到兒童今後的長遠發展。 夏琳 攝

  2000年,兒中心引進了中國大陸首臺1.5T磁共振、單排螺旋CT。鍾玉敏表示,憑藉先進的裝置,該院在兒科放射影像上迅速發展,支撐著醫院兩大重點學科:小兒心血管專業和小兒血液腫瘤專業。據悉,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在心臟超聲的基礎上,輔以無創的CT和磁共振檢查能使孩子在不受痛苦的情況下進一步獲得明確診斷。據統計,該院每年僅用於兒童心臟疾病的檢查,就要完成3000餘例的CT、1000例左右的核磁共振,心臟超聲更達每年5-6萬例。如今,X射線、CT、核磁共振、B超等醫學影像裝置已全面介入兒童疾病的早期發現、診斷、治療、康復等環節,支撐起各個學科的發展和臨床診斷治療。

  2009年時,任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放射科主任朱銘教授當選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兒科學組組長。朱銘教授在中國大陸首先開展胎兒心臟畸形的MRI研究。在他的推動下,胎兒磁共振檢查技術在全中國婦兒醫院迅速普及,透過適時的醫學影像檢查,在胎兒期就能早期排查一些疾病,這對產前干預,生育指導和產後治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影像檢查裝置的升級,也支撐著臨床診斷水平的飛躍。第17屆亞大兒科年會以“先天性畸形及腫瘤影像再認識”為主題, 展開新技術、新理論探討。據瞭解,醫學影像裝置的進步,讓醫生對疾病的認識更為深入,原本透過胸片看不見的疾病,如今透過CT看得十分清楚;原本透過CT能看清的疾病,現在結合CT、核磁共振等,還能進一步獲悉疾病的分期、功能改變等。放射檢查的要求也從原來僅明確生理解剖逐步轉向到功能性的判斷。

  針對家長們普遍顧慮的醫學檢查輻射影響,專家的觀點是,不能因為懼怕輻射而影響治療,耽誤病情。鍾玉敏當日表示,兒科放射不同於成人,醫生要考慮的不僅是看清病情,更要考慮到兒童今後的長遠發展。輻射實踐正當化、輻射防護最最佳化、個人劑量控制的輻射防護原則並不是說,劑量要越低越好,而是要綜合平衡檢查的必要與可能造成的傷害風險,根據個體給出最最佳化檢查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