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瞭望 | 延邊脫貧記

由 合永順 釋出於 綜合

本文轉自【新華社】;

“生活還是離不開大醬湯的味道,但日子早已翻天覆地。”

水渠還是當年的水渠,奮鬥精神從未改變,過去是奮力建設邊疆,如今是決勝全面小康

“藍色引擎”讓曾是開放發展“口袋底”的延邊州,正在踏上面向大海的新徵程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陳俊 宗巍 金津秀

盛夏的長白山下,海蘭江畔,樹綠苗青山花紅,處處生機盎然。

50多年前,一曲《紅太陽照邊疆》傳唱著延邊各族兒女建設邊疆的昂揚鬥志。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各族群眾接續奮鬥,奮力決戰脫貧攻堅,實現了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記者深入延邊州的社群村屯、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記錄下一個個脫貧路上的生動故事,也勾勒出這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從貧困到富足的歷史變遷。

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西城鎮金達萊民俗村的朝鮮族民居(5月7日攝) 許暢攝/本刊

辣白菜、大醬湯:舌尖上的脫貧“味道”

蜿蜒的海蘭江,從長白山奔湧而下,流經和龍市,滋潤出一片叫作“平崗綠洲”的肥沃稻田。夏日裡的“平崗綠洲”格外美麗,一塊塊稻田星羅棋佈,綠油油的稻苗隨風搖曳,稻田中倒映出藍天白雲。

走進附近的光東村,道路乾淨,院落整潔。村民樸春子的庭院裡,棚膜下種著一畦畦綠油油的蔬菜。收拾得整整齊齊的屋裡,既有一米見方的朝鮮族特色灶臺,也有現代化抽水馬桶。樸春子從一塵不染的廚房搬出炕桌,擺上一盤盤辣白菜、大醬、牛肉、明太魚……她說:“生活還是離不開大醬湯的味道,但日子早已翻天覆地,更加富足。”

觸動樸春子味蕾的記憶,也展現在延邊博物館內一張張歷史照片上。牽耕牛犁地、挽褲腿插秧、持鐮刀收割……歷史記憶串聯起延邊各族群眾從開墾荒田到擺脫貧困的時代變遷。延邊博物館副館長崔明玉說,過去人們說起朝鮮族,往往想到辣白菜和大醬湯,一定程度上也是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的真實寫照。

位於吉林省東部的延邊州是我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214萬多人口中朝鮮族佔了36.3%。作為吉林省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延邊州屬於高寒特困片區,“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耕地面積少,經濟基礎差,人口外流多。延邊州8個縣市中曾有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2年底貧困發生率高達29%。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一項項精準扶貧措施有力推進,帶來了一項項喜人的改變。

走進汪清縣桃源小木耳產業園寬敞明亮的車間,智慧機器人忙著搬運菌包。汪清縣地處長白山林區,歷史上有“黑木耳千擔縣”之稱。過去小作坊式生產多,質量參差不齊,好資源沒有換回好收益。近年來,汪清縣一步步建立起45個種植標準化示範基地,逐漸躋身國內黑木耳高階市場,木耳賣到北上廣,村民人均年增收三四千元。

延邊當地有句諺語:寧可自己捱餓,也要讓家裡的牛吃飽。給牛吃打糕、喝溫水,讓牛住暖房,延邊黃牛在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我國五大地方良種之一,延邊黃牛肉質鮮嫩,但產肉量少。如何讓養牛這個傳統產業成為扶貧產業?延邊當地政府一方面加快培育延邊黃牛品種,提高出肉率,增加養殖收益,另一方面探索“企業+農戶”扶貧模式,抱團闖市場、打品牌,降低散養農戶風險。

近年來,當地透過雜交延邊黃牛與法國利木贊牛,培育出新品種——延黃牛。延邊州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薛雙貴說,目前延邊養牛約30萬頭,其中7萬多頭是延黃牛,與市場普通牛相比,延黃牛每斤至少多賣10元錢。龍井市東盛湧鎮農民劉景義四年前開始養牛。由於家裡耕地面積小,無處放牧,他與當地的龍井長白山犇福清真肉業有限公司合作,透過託管方式寄養了6頭牛,再加上在這家公司打工,每年至少收入三四萬元。為了開拓更大市場,當地養牛企業主動走出延邊。犇福公司的產品已進入萬豪酒店等高階市場,每斤牛肉賣到90~100元。產業鏈條拓展、附加值提高,像劉景義這樣的養殖戶進一步受益。

發生改變的不只有木耳、黃牛,朝鮮族群眾餐桌上必備的辣白菜已經實現產業化,不僅火遍全國,還憑地道的口味和過硬的質量出口到“泡菜大國”韓國;在安圖縣新合鄉,“森林黃金”桑黃在熱氣蒸騰的大棚裡生長,每公斤至少賣六七百元;在龍井市三合鎮天佛指山,每到松茸採摘季,日本、韓國客商就紛紛湧入下單採購。

傳統的味道依舊,日子越過越富足。2019年4月,和龍市、龍井市、圖們市摘帽,今年4月,安圖縣和汪清縣摘帽。2016年以來,延邊州共有304個貧困村出列,2.9萬戶、4.9萬人脫貧,各族群眾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紅太陽照邊疆:在歌聲飄揚中接續奮鬥

“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20世紀60年代,和龍縣文工團演員金鳳浩下鄉採風時,被當地群眾熱火朝天建設邊疆的奮鬥場面深深打動,創作出紅遍大江南北的《紅太陽照邊疆》。歌中所唱“引水上山崗”就發生在今天的和龍市崇善鎮上天村。當年,人們利用“倒虹吸”原理將圖們江水引上高出水面60米的山頂平原,澆灌出肥沃稻田。

水渠繞村,水流潺潺,灰瓦白牆,村容整潔,如今的上天村已成為“美麗鄉村”的代表。村支書樸東變說,水渠還是當年的水渠,奮鬥的精神從未改變,過去是奮力建設邊疆,如今是決勝全面小康。這幾年,上天村的大米打響了品牌,賣上了高價,樸東變說:“我們還不滿足,正在探索農村電商、大醬加工、鄉村旅遊等產業。”

與全國很多地方相比,延邊的脫貧攻堅既面臨相似的難題,也有自身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韓建交,一批批朝鮮族群眾離開家鄉,藉助語言優勢遠赴韓國打工,農村“空心化”“老齡化”“貧困化”加劇,人少、人老、人窮,成為橫亙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巨大挑戰。

在圖們市月晴鎮水口村,300多名村民98%是朝鮮族,外出打工者最多時佔全村總人口80%,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房子年久失修,村裡一片衰敗。村支書金光秀上任後,決心“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他帶領村民成立延邊州第一家股份制合作專業農場。“開始只有兩臺拖拉機,但大夥兒幹勁足。”金光秀說,前幾年的農場分紅大夥兒主動不拿,為的就是多買幾臺農機。

“走的人不想回來,一是嫌棄村子破,二是擔心沒事做。”金光秀說。延邊瞄準精準扶貧發力,持續改善村容村貌,既讓留下的人過好日子,也吸引在外的人返鄉。

如廁難,曾是阻礙延邊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大瓶頸,也是難以引人返鄉的一塊短板。延邊開展“廁所革命”,推進水衝式廁所和衛生旱廁,目前已完成4萬多戶改廁任務。在水口村等一些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家家戶戶用上室內抽水馬桶,村裡建起地下汙水管網。村子變美了,從韓國打工回來的人多了。63歲的水口村村民金今烈在韓國打工十幾年,回村開起燒烤店,每到週末一桌難求。

在龍井市東盛湧鎮勇成村,從韓國回來的村民俞玉姬瞅準了傳統大醬產業,用打工積蓄開辦了朝鮮族大醬加工廠。手工大醬味道純正,龍井市的一些飯店紛紛找她訂貨,產品供不應求。加工廠從年產3000斤到7000斤,規模不斷擴大,“醬嬸兒”越叫越響亮。俞玉姬說,過去製作朝鮮族大醬是朝鮮族婦女的“必修課”,近年來這門手藝被機器生產取代,但很多人懷念過去的味道,傳統大醬市場潛力巨大,守在村子做大醬一樣賺錢。

在和龍市南坪鎮柳洞村,85後金浩大學畢業後主動回村,帶領鄉親種植五味子、搞民宿旅遊,為村裡建起籃球場、門球場,讓家家用上抽水馬桶,讓老年人中午也吃上營養餐;在汪清縣天橋嶺鎮天平村,一心想“做點事”的第一書記伊學義,索性把妻子接到村裡,夫妻搭檔助脫貧。

脫貧攻堅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2016年10月,寧波與延邊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寧波為延邊安排援建資金8.78億元,實施援建專案202個,22家浙企陸續落戶延邊。以“共享稻田”消費扶貧專案為例,兩年間寧波鄞州在和龍認領了1.4萬塊稻田,帶動2000多貧困人口增收。如今,在延邊各縣市的大街小巷,操寧波口音的人越來越多;在寧波,來自延邊的大米成為越來越多家庭餐桌上的標配。

當家鄉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的訊息傳來,83歲的金鳳浩在北京家中按捺不住內心的澎湃,他從椅子上起身,來到窗前,“攔河築壩,引水上山崗”的旋律又迴盪心中,依然鬥志昂揚。

金達萊花開新枝:從“電商絲路”到“海絲路”

“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20世紀80年代,賀敬之在延邊考察時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每年初春,長白山下依然春寒料峭,但山坡上的金達萊已冒寒鬥雪次第開放。在延邊人民心目中,冰雪中綻放、山砬上更豔的金達萊,象徵著朝鮮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龍蒲高速公路大橋下,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朝鮮族村莊——“金達萊”民俗村,如今成了網紅打卡地。紫菜包飯、炒年糕、冷麵,長鼓舞、伽倻琴、洞簫,這些朝鮮族特色專案去年吸引國內外遊客超過40萬人次。村裡還建起民俗體驗中心,培育出辣白菜生產加工企業。村民李月順的家改成民宿,每年多掙四五千元。“種了大半輩子地,沒想到如今成了房東。”李月順說。

距離“金達萊”民俗村不遠的和龍市城區,還有一個名為“金達萊絲路”的電商平臺。走進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電商平臺實體店,上下兩層劃分為農特產品展區、民俗產品展示區和電商直播區等不同功能區。貨架上琳琅滿目,桑黃、蜂蜜、木耳等“穿上”了印有朝鮮族元素的“外衣”,大米像月餅一樣裝進朝鮮族特色的禮盒,抱枕、草編等伴手禮上的朝鮮族符號也很搶眼。

“這些創意來自北京的一個年輕團隊,他們將當地扶貧特產打造成朝鮮族文創產品,再透過電商平臺賣向全國。”和龍市商務局副局長劉忠仁說。截至去年底,和龍市76個農村電商村級服務站透過“金達萊絲路”電商平臺賣出278萬元的農特產品,扶貧成了美麗產業和創業樂園。

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沈萬根常年研究延邊農業農村問題。他說,長期以來受制於農村勞動力短缺、交通不暢等瓶頸,延邊的多數農特產走不出村子,難以轉化成增收致富專案。“金達萊絲路”等電商平臺出現後,老年人在村裡也能賣貨,有效解決了人少、人老、貨難銷的問題,脫貧攻堅、農村電商和返鄉創業實現了深度融合。

5月15日,滿載220個集裝箱玉米的“海絲路一號”靠泊青島港。琿春市航務局副局長張亮說,這是“琿春—扎魯比諾—青島”航線首航,也是繼“琿春—扎魯比諾—舟山”之後的又一條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航線。

近海不靠海,曾讓延邊州成為開放發展的“口袋底”。2009年國家設立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延邊成為吉林省開放的“視窗”。2012年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設立,延邊開放“橋頭堡”作用進一步凸顯。今年4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建設吉林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覆函》,延邊的海洋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目前,隨著吉林省“借港出海”戰略持續推進,以琿春為起點、經由俄羅斯扎魯比諾港再到我國沿海港口的航線逐漸增多,既為吉林玉米等大宗物資南運增加了新通道,也為中俄經貿合作提供了新平臺。截至目前,琿春市跨境運輸航線已執行29次,貨值超過7億元。

向海發展,“藍色引擎”注入吉林這個農業大省,曾是開放發展“口袋底”的延邊州,踏上了面向大海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