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孩子自卑的6個心理跡象,值得所有家庭借鑑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信的。可是由於有些父母不合理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自卑心理。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很難變得優秀,也不容易在學習和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績。
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為了能夠找出克服自卑的方法,花費了5年時間,來研究心理學的每個領域。庫珀提醒父母,孩子如果有這6個跡象,說明你的教育,造成了孩子的自卑,父母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01
孩子做事總是畏畏縮縮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簡單,動不動打罵孩子,就會造成孩子自卑,從而讓孩子幹什麼都是畏畏縮縮的。
《中毒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很多極端行為。
因為孩子對自己缺少自信,害怕自己沒有能力做好,不敢輕易去嘗試,同時因為自卑,特別害怕別人的眼光,怕被人看不起。
所以,心裡有了障礙,做起事、說起話,不像有自信的孩子那樣,充滿了掌控感。而是畏畏縮縮,生怕自己做不好。
02
孩子過於敏感
有的孩子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時候別人一句無意的話,會讓孩子煩惱很久。“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了,”,“我得罪他了嗎?我真沒用。”
其實,孩子這麼敏感,根本原因是孩子自卑,不自信,源於“自己沒用”“都是自己的錯”的心理。
03
孩子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討好、迎合別人,是因為在心裡自卑,覺得自己不配,所以,為了贏得別人的好感,處處討好別人。
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松子從小就沒有得到父親的關注和喜愛,心裡一直都很自卑,偶爾一次做鬼臉,讓父親對她露出了笑臉。
從此以後,松子就養成了做鬼臉的習慣。松子的這種總是想討好別人的性格,造就了她悲慘的人生。
04
挑剔別人
自卑的孩子,不信任別人,喜歡挑剔別人的不是,這是他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也是安慰自己的擁有優越感的一種方法。這是自卑的孩子透過挑剔別人,獲得了一種心理自我安慰。
比如:自卑的孩子考試沒考好,他會陷入一種自責自己太差的狀態,同時為了讓自己心裡好受些,他會這樣想,“雖然我沒考好,同桌的數學也考得不好,有道題我做對了,他還錯了。”
05
對金錢計較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對他金錢方面處處限制,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家庭不如別人。
費諾伊德在《童年陰影》理論中提出:童年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長大後更難自立。
朋友的孩子,每次他同學約他出去玩,他都拒絕。
朋友問他原因,孩子說,有次跟同學出去玩,同學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而他卻不敢,因為口袋裡沒有錢,同學雖然沒有當面笑話他,但他心裡感到很自卑,就再也不跟同學出去玩了。
就是因為在金錢方面感到自卑,他們就特別看重金錢,計較金錢。
06
孩子過於懂事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懂事,是自己教育得好,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
但是,孩子過於懂事,從來不敢反抗父母;而是事事順從父母,有可能是孩子自卑,怕自己不懂事,會失去父母的愛和關注。
知名作者韓大茄在《懂事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卑》一文中寫道:
懂事是一種毒,一旦形成了這個印象,它就會綁架你堅持下去。因為我很早就知道,一個熊孩子只要做一件暖心的事,就會讓人交口稱讚。
而一個懂事的孩子做了一件出格的事,會讓父母大失所望,前功盡棄。所以有時候必須頂著"懂事"的光環堅持到底,不斷地忍讓。
發現懂事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卑。感覺自己隨時都有可能失去,不敢對抗,所以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
孩子自卑,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人生,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上表現,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用肯定和鼓勵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