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一個人情的世界。
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都很難成為一座孤島,只管各自精彩,而不去和人交往。
所以,人際交往就成為了我們必須要掌握的能力。
在很多人的心中,與人交往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舒服,但真正舒服的關係,並不意味著隨心所欲,反而為了這份舒服,我們的交往之中就更要注意分寸。
最好的關係叫,熟不逾矩。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根彈簧,太遠了會斷,太近了會被彈開,唯有保持一個恰如其分的距離,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是因為離得太遠感情淡了,有些人矛盾不斷,爭執不停,即使親密無間,也會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
之前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我們所求的好關係,無非相處不累。
很多人在熟悉之後,都會展示出大大咧咧的本性,這種你所以為的不拘小節,很有可能已經傷害到了朋友,而你卻不自知。
越是親近的朋友,越是需要用心去維護,很多時候一段感情的消散,就是源於那些你不在意的細節。
所以,有些事適可而止,有些話點到為止,尊重別人獨立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的私人空間
有緣,才會遇見,無緣,不會見面。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的人,有些人只是擦肩而過,而有些人卻和我們相伴餘生。
這一切的相遇和離別都不是偶然或者巧合,而是上天註定的緣分。
就像佛說:
所以,我們這一生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前世今生修來的福分,面對這份福氣我們唯有心懷感激的好好珍惜。
想要好好的珍惜這份緣分,就一定少不了坦誠待人。
很多的時候,在人際交往中,坦誠比所謂的智謀、技巧都好用,坦誠的人,也最易打動人心。
與人交往,無需太多彎彎繞繞。
別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別人,與你無關,不要論人是非,在你左右,不要太過涼薄,開啟心門,付出真心,自然會拉近距離。
人世繁華,煩惱千千萬萬,但歸根結底都是“慾望”在作祟。
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看透的東西,而你身邊的人到底是羊,還是披著羊皮的狼,我們只能交給時間去驗證。
而在這段驗證的時間中,剋制住自己的慾望,堅守心中的紅線,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慾望這個東西,與生俱來,身死而滅,沒有人能真正的斷情絕欲,但慾望應該有度,“度”之內是需求,合情合理,“度”之外叫貪慾,萬要不得。
古語說:“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和人的交往中,利益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但在每一段常常久久的關係中,彼此雙方都將“利”字看的很淡很輕。
周國平曾在《交往的質量》中說:
友誼本無用,有用的是朋友帶給你的成長。好的朋友相互督促進步,壞的朋友只會彼此消耗。
人心不同,不必同行。
在知乎上看過一段對“三觀”的解釋,深以為然:
不是所有的差異都可以用“求同存異”來解決,更多有差異的三觀最終只會有個勞燕雙飛的下場。
人和人的交往,終是要有所求的,除了求利益之外,無非就是求一個舒服,求一份契合。
但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總抓著你的生活習慣,站在批判的角度,用他的三觀去評價你的人和生活,並試圖影響你的人,只會讓你和他的相處很累。
與其為了不同的觀念去爭個遍體鱗傷,還不如聰明點,早早的就分道揚鑣。
三觀不同,就註定了這段關係會支離破碎,最終各自天涯。
人際交往,是一門學問。
朋友對我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如何與朋友相處,更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孟子有曰:
人和人的交往都是相互的,想和別人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首先的是先要尊重他人,尊重了別人的,別人自然也會尊重你。
相互尊重,相互付出的關係,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牢固的關係。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沒有所謂的“情商高低”,只要用心去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人都可以成為人際交往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