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支援程度、控制要求程度的高低,提出了不同的教養方式。
每一種教養方式,都對應著一種典型的父母,對應著一類典型的孩子。
據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對一百多個家庭的研究發現,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容易有較高的攻擊性,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容易發怒,會經常性暴躁。
那在我們的生活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教養孩子?父母又該避免哪些不合適的教養方式呢?
父母教養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親子關係為中心的,父母在對子女進行撫養和教育的日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待孩子的相對穩定的、固定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傾向。
作為父母,你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你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優人一等,你期待你的孩子是聰穎過人、活潑開朗、成熟穩重抑或是正義勇敢的,如果你用錯了教育方式,你的孩子永遠不會成為你期望的那個樣子。
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都不一樣,有的孩子比較頑皮,有的孩子則心理脆弱,有的孩子天生好動,有的孩子則生性文靜。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不能照本宣科地把別人的方法拿來使用。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送給嗯哼的一段話:“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成員間不僅有其自然的遺傳因素,也有其社會的“遺傳”因素。這種社會遺傳因素主要表現為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