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中美分歧的本質是什麼?

  日前,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演講後,回答嘉賓提問時表示,中美之間的分歧或矛盾,不是權力之爭,不是地位之爭,也不是社會制度之爭,而是堅持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是倡導合作共贏還是零和博弈。這才是目前中美關係面臨問題的本質。

  近兩年來,在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思潮的主導下,美國一方面以一己私利為先,從多個國際多邊組織退群,拒絕履行大國責任;一方面試圖將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向外轉移,與各國挑起貿易爭端,對華則開啟貿易戰、科技戰。

  遺憾的是,新冠疫情不期而至,不僅沒有緩解美方持續打壓中國的戰略衝動,反更加劇了這一趨勢。從病毒的命名到將疫情諉過中國,從干涉香港議題到赴南海耀武揚威,從斷供華為到圖謀霸佔TikTok,美方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不斷挑戰中國底線,竭力破壞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本應維護外交關係的國務卿蓬佩奧,更是以意識形態差異為藉口,逼迫各國選邊站,妄圖分裂世界,對華開啟一場“新冷戰”。對此,《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賈南·加內什深有感觸,“身處華盛頓,會感覺到一個國家正滑向針對中國的無盡衝突,詭異的是居然鮮有(相關)討論。”

  與西方文明篤信“國強必霸”的邏輯不同,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深信“國霸必衰”的歷史規律。在漫長曆史中,中華文明從未有過對外殖民史,對不同文明有著包容並蓄的廣闊胸懷,更從未提出“文明的衝突”“人種的衝突”等意識形態及種族鬥爭觀。近年來,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領銜建立亞投行等,為過去幾十年來未充分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出更多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機遇。事實上,中國提供的這兩款公共產品從初始設計到最終落地,不僅沒有挑戰或取代現行國際秩序,而且與現行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並行不悖、相互補充。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權利之爭、地位之爭。

  面對美國單邊主義的窮追猛打,持續對外開放的中國無論在經濟、科技,抑或越來越重要的公共衛生領域,正在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海南自由貿易港,多個開放平臺的建設對國際資本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更何況中國具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4億的廣闊市場。反觀美國,正如王毅在法國所強調的,強行剝離國與國之間的既有合作,完全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違背企業的自主意願,必將像“飛去來器”一樣,最終傷及自身。

  至於所謂的中美之間的社會制度之爭,更是無稽之談。上世紀末,美國針對意識形態相同的日本,同樣採取了曠日持久的“大棒”政策,直至日本從如日中天的發展階段遁入“失去的三十年”。進入新世紀,美國對同一陣營的盟友歐盟再下狠手,打壓歐元,開啟對歐貿易戰,如今更是撤軍德國,攪黃“北溪2號”專案,挑唆中東歐國家,多措並舉分裂歐洲。所以說,明明是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合作共贏與零和博弈之爭,華盛頓卻打著所謂意識形態之爭的幌子,以不存在的“新冷戰”為名打壓中國的發展。倫敦大學學院創新與公共專案研究所研究員勞裡·麥克法蘭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中國為西方供應鏈提供廉價勞動力時,美國樂意鼓勵中國經濟發展,但中國實現科技自主的目標引起了華盛頓警惕。”這就是損人利己的零和博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33 字。

轉載請註明: (熱點觀察)中美分歧的本質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