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鼓浪嶼琴聲再起 音樂島重拾“非遺”

由 戚國慶 釋出於 綜合

【解說】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鼓浪嶼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這裡風景秀麗繁花似錦,登上日光巖環視,上百年的紅磚古厝掩映在綠樹叢中,向東北眺望廈門島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鼓浪嶼對於廈門來說猶如一面鏡子,映照過去展望未來,備受呵護。

【解說】八月末的鼓浪嶼,暑氣漸漸消散,推開中華路97號有著120多年曆史的雷厝木門,三三兩兩的居民正坐在院子裡,用手中的夏威夷吉他、尤克里裡彈奏出充滿海島風情的輕快旋律。他們是代表鼓浪嶼家庭音樂文化的雷厝樂隊,2012年正式成立,對這些老鼓浪嶼人來說,家庭音樂會曾是最尋常的生活方式。

【同期】鼓浪嶼居民 雷永平

從小就受到音樂的薰陶,本身又愛好,特別是退休以後時間很多了,我們有一個樂隊,所以我這個生活中心也慢慢移成為有這個音樂的氛圍。

【同期】鼓浪嶼居民 謝綿聰

曾經的歷史對我們這代人,留下了比較深的烙印,所以鼓浪嶼特別是這次整個申遺過程的話,使我們能夠重新去溫習這段歷史。

【解說】在鼓浪嶼啟動“申遺”程式後,管委會加大力度推進活化利用、文化迴歸,除了悠揚的琴聲,有著上百年曆史的廈門珠繡技藝也在鼓浪嶼申遺成功三週年之際落戶龍頭路45號歷史建築。

【解說】五彩繽紛的玻璃珠,以凸繡、串繡和粒繡等傳統工藝手法繡製出淺浮雕式圖案,工藝考究、晶瑩華麗。2007年,廈門珠繡手工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謝麗瑜是土生土長的鼓浪嶼人,經歷了珠繡技藝的流行、沒落和重新被挖掘拯救。

【同期】廈門珠繡手工技藝 傳承人 謝麗瑜

最早珠繡用在廈門工藝上面,應該是在珠繡的拖鞋和鞋子,在民國時期開始已經做出口了,到東南亞一帶。並不是單單家族的傳承,它是一個群體的傳承,那這個群體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當年鼓浪嶼廈門的一些個體。

【解說】廈門珠繡手工技藝大師工作室進駐鼓浪嶼後,常有市民、遊客前來體驗,也有鼓浪嶼上從前的手工藝人重新拾起這項技藝。

【解說】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在參與申遺工作中,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主任蔡松榮用腳步一遍遍丈量著這座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小島。在他看來鼓浪嶼是廈門的“城市鄉愁”。

【解說】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主任 蔡松榮

我們坐輪渡的時候,就覺得它就像時光的穿梭器,每天在歷史跟現實之間擺渡。鼓浪嶼能得以保護,也體現四十年來,廈門市政府對歷史文化的一個尊重,對歷史鄉愁的一種守護。

【解說】近年來,透過立法保護、整治提升,鼓浪嶼不僅加強推進歷史建築的保護修繕,還持續推動社群治理。特區四十年發展歷程中,鼓浪嶼始終沒有成為城市更新和開發的區域,而是在時光裡慢慢沉澱。

李思源 錢曉芸 福建廈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