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加大了對歐洲盟友“做工作”的力度,“集結隊伍、共同對華”的目標也很明確。繼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賴恩在歐洲四處遊說之後,國務卿蓬佩奧於本月20日至22日又訪問英國和丹麥。顯然,這是想借施壓英國限制華為一時得逞後,要“乘勝追擊”撐開中歐之間的裂隙。美國對歐洲的策略從“以打為主”轉向“以拉為主”,是想透過政治號召、安全脅迫和經貿戰暫停來換取歐洲盟友的“配合”,進一步榨取“跨大西洋夥伴”的剩餘價值。
政治有共識?
在最近歐美互動的各種場合中,“西方民主”突然成了一個熱詞。在過去三年多的爭吵互懟後,跨大西洋兩岸似乎突然就找到了政治“共同點”。在前不久對歐洲的亮相中,蓬佩奧在列舉中國的“罪狀”後話鋒一轉,放言歐洲也正遭遇中國“威脅”,進而號召“跨大西洋夥伴”共同應對“中國挑戰”。
在美國的“重視”下,歐洲方面一些人也自感身價倍增、開始投其所好,在有美國人的場合張口“西方”、閉口“價值”,似乎也忘了這兩年是如何在與特朗普總統的嘴仗中煎熬度日的。淡化並轉移相互矛盾、重新找回“政治共識”並打出“西方陣營”旗號,這是美國想要榨取“跨大西洋夥伴”剩餘價值的第一板斧。
歐美開始在政治上互通款曲是美國利用新冠疫情等問題在中歐之間製造矛盾的結果,也是歐洲放眼美國總統選舉之後、歐美關係可能生變的產物。美國將自己在抗疫中的無能歸咎於中國,進而將中美競爭上升為“中西鬥爭”,並在歐洲四處兜售這一理念。美國的對歐策略和敘事轉變,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歐洲一些保守派對於“非西方”的“恐懼和敵意”;特朗普疲於奔命、拜登選情看漲,也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歐洲一些“親美派”對在民主黨治下歐美關係“鴛夢重溫”的信心。這兩種心思雖各不相同但相互作用,烘托出當前歐美對華“形成政治共識”看似熱鬧的景象。
安全難脫鉤?
在外界關注歐美因抗疫而再生齟齬、G7峰會因歐洲“抗旨”而可能流產之時,北約作為美國控制歐洲安全的主要工具卻在悄然行動,它不僅進行了對歐洲成員國的物資和運輸支援,還搞出了一個“2035戰略”,目標是強化“政治屬性”、應對“中俄挑戰”。
和北約的“低調行事”不同,美國對駐德美軍的“重新部署”、對歐俄“北溪-2”天然氣管道專案“制裁到底”則是大張旗鼓,一邊和歐洲“修復政治互信”,一邊又提醒德國“不要忘本”、“不要投敵”,同時還可以用美國大兵去犒賞那些緊跟自己的歐洲國家,在歐洲分不同物件在各個領域輪番打“安全牌”,美國很有些“恩威並施”的意思。在政治上“拉”又在安全上“打”,是美國對歐洲拉打兩手並用的完美體現,也反映出眼下歐美在安全上難以脫鉤、歐洲“戰略自主”缺乏底氣的現實狀況。
“以性命相要挾”是美國對付歐洲的第二板斧,當然招式還更復雜些,那就是在歐洲安全上綁架歐洲,在國際安全上利用歐洲。在“共同對華”的政治旗號下,美國正試圖糾集歐洲搞“聯合艦隊”,在南海滋擾生事。這對一些或是想蹭熱點或是要刷存在的歐洲國家還真有了一些吸引力。對於在安全上還離不開美國的歐洲國家來說,被美國在外面利用一下或許可以換來一些在家裡的安全感。
經濟難捨離?
前段時間歐美圍繞航空稅數字稅的爭端目前消停下來,透露出一些為政治讓路的意思來,也顯示出歐美經濟相互依存的密切程度:停留在相互徵稅層面的打打鬧鬧尚屬於可控範圍,一旦深入到改變貿易方向、轉變投資結構的程度,歐美都難以承受斷舍離的代價。
從特朗普的偏好和策略出發,歐美之間密切的經濟聯絡是落實美國對歐洲“拉打政策”的最大倚仗和最有效手段。正因為歐洲難以割捨在美國市場的巨大利益、難以擺脫對美國技術的深度依賴,美國濫用經濟手段的“長臂管轄”才能一再奏效,歐洲國家才一次次在單邊主義面前臨陣退縮、忍氣吞聲。
美國意識到中國對歐洲巨大的經濟吸引力,要把歐洲拉過去就得破除掉對中國經濟的“依賴”。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祭起“政治化、安全化”這兩板斧外,美國使出的第三板斧是自傷+制裁+忽悠的倒逼手法,這在組建打擊華為的“統一戰線”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歐洲多數國家依賴華為的領先技術和高性價比,美國拿不出替代方案也說服不了歐洲,索性就先是把華為趕出自家市場以自傷做“榜樣”,繼而東拉西扯拼湊安全威脅“證據”,並以“用華為就用不了made in USA”為要挾,逼著歐洲國家在中美之間做二選一,最後還唯恐這些國家醒悟太早,畫出一張歐美“聯合研發、替代並超越華為”的大餅。這四管齊下果然讓一些被“政治安全”蒙了心、對“美國優先”服了軟、被畫餅充飢花了眼的國家入了套。
歐美這對盟友之間的關係的確正在經歷巨大的轉變,政治上更多各自為政,安全上更多各自盤算,經濟上更多自力更生,外交上也更多折衝樽俎,但美國當前仍會倚仗其實力並輪番使出“三板斧”,對歐洲拉拉打打。歐洲也難免在對華政策上搖搖擺擺,這將成為國際變局中三邊關係的新常態。我們要有駕馭這種複雜形勢的信心、0智慧和能力。(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