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剛摘帽差點又走向貧困邊緣 一招化解返貧風險

由 宮繼梅 釋出於 綜合

收起計算器,看著密密麻麻的記賬紙,幫扶幹部張鵬深吸了一口氣:“一筆筆加起來,年人均純收入4900多元,還是有返貧的危險吶!”旋即,他拍了拍陳紹波的肩膀:“紹波,咱們一起努力,日子肯定越過越好。”

重慶永川區何埂鎮新泉村,村民陳紹波的家就在石筍山腳下。天色微亮,陳紹波扒拉幾口飯,匆匆出了門。家裡三代七口人,妻子和兩個女兒患殘疾,他是家裡的頂樑柱。

去年,陳紹波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養殖遭遇挫折:因為經驗不足,遇到瘟病沒能及時解決,70多隻雞鴨銳減到20只,30多頭豬說沒就沒。陳家也被村裡列為脫貧監測戶。

看著年邁的母親、嗷嗷待哺的娃,陳紹波的心情有些沉重。從兩年前脫貧,到如今面臨返貧,這是陳紹波沒有預料到的。

起步——

打拼有了回報

2015年,剛被列為貧困戶的陳紹波,日子窘迫。

“家裡連打口井的錢都沒。”陳紹波的父親癱瘓在床,妻子生病吃藥,家裡大小事全靠紹波張羅。

要照顧一家老小,陳紹波只能在近處謀點營生。“靠啥能養活一家人呢?”他琢磨著。

他尋思著從種植、養殖入手,自家以前養過雞鴨,算有點經驗。缺資金,政府有幫扶資金和養殖配套補貼;缺技術,鎮裡有養殖、種植培訓班,他立馬報名,跟著專家學習種蘑菇。有點空閒,他還在近處打些零工補貼家用。自家的地也沒閒著,種玉米、水稻、花椒……紹波一刻也不停。

妻子和女兒的身體狀況,一直是紹波心頭的疙瘩。村裡聯絡了家庭醫生,定期上門檢查,妻子治療需要的藥物,也是免費的。

搭著好政策東風,陳紹波的打拼有了回報:外債還清了,2017年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妻子、女兒的身體有所好轉,小兒子出生添了喜;政府還補貼兩萬元讓家裡新建了房子……日子眼見著越過越好。

“紹波不容易呀。”這一切,張鵬看在眼裡,“一大家子全靠他起早貪黑,用兩年時間就脫了貧。”

看到紹波那麼辛苦,家裡人也不閒著。每天早上,雞一打鳴,紹波的母親吳修芝便起身,準備早飯,打掃院壩,菜葉子、小石子兒都不放過。“都說養殖會把家裡弄得髒,可他家的院壩特別乾淨。”新泉村村委會主任蔣天超說。

廚房裡的鍋冒著熱氣,院壩內雞鳴犬吠,蒸蒸日上的日子,本應繼續下去……

變化——

生活又遇到了坎兒

誰也沒想到,就在2019年,陳紹波家遇到了坎兒。

陳紹波的父親去世,母親長淋巴結住院。家裡重新掉到貧困邊緣,他發愁了。張鵬來家走訪,一筆一筆算賬,一句一句鼓勵:“脫貧路上,難免有曲折,沒事兒。”

雖然摘了帽,但脫貧不脫鉤。這是化解陳紹波家返貧風險的關鍵一招。

瞭解了紹波的困難後,張鵬和村裡的幹部給他母親申請了農村醫療救助卡,減免了住院費;紹波的妻子身體不好,村裡給她申請了低保,同時提供了公益性崗位——護路員。在村道上打掃衛生,這樣一份工作,每個月能給家裡增加近800元收入……

在政策幫扶下,紹波的日子又漸漸好起來。

紹波心裡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學習。“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讓孩子也吃虧。”紹波深知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就是家裡的未來。村裡協調企業資助陳紹波的一個女兒上學,家裡不用再為孩子的教育費用犯難。孩子口中的“張伯伯”張鵬一有空,就跑到紹波家,給孩子輔導功課。

如今,新泉村一天天地變好,通了氣,通了水,房子也大變樣了。紹波家的老房子,是政府剛補貼兩萬元改造的,以前是C級危房,現在是漂亮的白牆灰瓦。最讓紹波開心的,是女兒一次比一次考得好。

院壩裡,孩子的笑聲、廚房裡的炒菜聲、母親鋤草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在貧困邊緣打了個轉,陳紹波既幸運又感激:“好政策把我家拉回來了。”

展望——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如今陳紹波更忙碌了。“種油菜、榨油,事兒不少。”他拍拍褲子上的土,笑著說。

種植、養殖要想幹得好,一靠勤勞,二靠技術。陳紹波到鎮上專門學了養殖技術,老師提到要科學養殖、搞好環境衛生,這樣才能減少動物瘟病。他申請了一筆小額貸款,拿著這筆錢重修了禽畜舍圈。前段時間,他還在研究著怎麼給雞苗用藥。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陳紹波很明白。過去,張鵬總招呼周圍的親朋好友來支援,“養了雞,餵了豬,啷個賣出去?”如今,紹波自己也琢磨起來,“要是有暢通的銷路就好了”,他正在研究怎麼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

光靠養豬養雞,抵不住意外帶來的風險。要有穩定收入,還得多條腿走路。陳紹波拿出了1000元錢,投到何埂鎮的菌菇合作社,到了年底就可以有分紅。最近,他還找了份新工作,在離家不遠的裝修隊打工。每天晚上7點,陳紹波才從工地下班回家。

“現在是脫貧,以後咱還要致富呢!”張鵬不時過來給他打氣。

對此,陳紹波心裡有底:“政府給政策、給資金、教技術,行動還要靠自己,我家不能鬆勁兒。” (製圖:汪哲平 記者 常碧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