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讓羊嶼村煥然一新,寬闊的鄉村公路從村中穿過。 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攝
“這是我的‘黃金果’,最多時一年賣了9萬元。”5月,茂名高州市潭頭鎮高燈堡村貧困戶嚴章益的荔枝即將上市,他高興又期待。
大雨過後,韶關市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的葡萄生態種植園裡,貧困戶沈東初正抓緊時間固定葡萄架,“在葡萄園幹活一個月3000多元,加上家裡種的水稻、花生,收入越來越高。”
在揭陽市惠來縣靖海鎮資深村,雨汙分流工程全村覆蓋,3座處理量達1900噸/天的汙水處理廠以及配套溼地正在施工,建成後統一收集全村汙水,從源頭上改善貧困村生態環境……
連日來,記者走訪多個貧困村發現,廣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築牢民生基礎,為貧困戶提供更多更好的醫療、教育、住房保障;以產業發展增強脫貧“造血”功能,激發攻堅內生動力;以改善人居環境讓農村群眾過上更美好幸福生活,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產業“帶貧益貧”▶▷
“因為有魚,年年有餘”
“這箱蜜蜂缺蜜,要喂些蜜。”天剛亮,汕尾市陸河縣水唇鎮螺洞村貧困戶廖少挺就開著摩托車,拉上蜜蜂在半山上追花逐蜜。
他說,不僅看蜂群是否缺糖、粉,還要尋找更好的蜜源,這些技巧都是養蜂老師教的,“養蜂后,年收入有四五萬元,翻了一番,有錢改造漏水的房子了。”
養蜂燃起了螺洞村產業振興的希望。
在螺洞村,晚上上課、白天實習,養蜂成了不少村民的“必修課”。幫扶的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結合當地資源,在山上建起標準養殖示範場,供接受培訓的村民“練手”,同時成立合作社吸納貧困戶。現在,螺洞村已發展蜜蜂養殖30戶,年產值70多萬元。
產業發展,同樣也讓汕頭市南澳縣後宅鎮羊嶼村的村民過上了好日子。凌晨4時,53歲的貧困戶洪桂華已經在碼頭等待漁船剛打上來的魷魚;中午12時,洪桂華起身給晾板上的小魚和魷魚“翻身”。“三年多攢了三十來萬,我想買個大點的房子。”洪桂華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因為有魚,年年有餘!多虧政府幫我,現在日子好了。”
而洪桂華的本金正是金融扶貧的免息貸款。“這戶是因病喪失主要勞動力致貧,我們在發展致富專案時優先幫帶,併為她申請了金融扶貧免息貸款5萬元,由政府貼息。”羊嶼村駐村第一書記、汕頭市交通運輸局主任科員陳永略說。這些政策,正讓越來越多貧困戶參與到海鮮產業中。
記者走訪多個貧困村發現,在廣東,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正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依託“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多村推廣“企業(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模式,發揮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作用,提高帶貧益貧能力。
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激發起脫貧的內生動力。2016年以來,全省年均實施產業扶貧專案33.27萬個,帶動在家有勞動能力相對貧困戶70.4萬人,年人均產業增收達2400多元。
“後隊變前隊”▶▷
廢棄碼頭成花海梯田
雨後的清遠英德市浛洸鎮魚咀村,古道、民宿相映成趣,村子顯得朦朧、幽靜。而在幾年前,魚咀村卻因人們紛紛外出打工變成“空心村”。
如何讓村子重新繁華?碧桂園和廣物控股進駐幫扶後,結合村子原有的歷史古蹟進行改造發展旅遊產業。破敗的房屋修復後保留原有鵝卵石牆面,泥濘的小路改造後不再積水,廢棄良久的舊碼頭如今也成為沿江分佈的花海梯田,從前那個髒、亂、差、破的貧困村不見了。
日漸改善的鄉村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休閒旅遊,也為貧困戶帶來新的機遇。年過五旬的溫炳光由於腿部先天殘疾無法外出務工,每月收入微薄。幫扶企業瞭解情況後,為溫炳光爭取到免費就業培訓的機會,成為村子文旅專案中鳳鳴書吧的圖書管理員。“現在的工資,除去五險一金,每個月到手有2500元。”溫炳光很是高興。
在粵東,揭陽惠來靖海鎮資深村,雨汙分流、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廠等則正為不斷美麗的人居環境繪上一抹綠色。
記者走在村子裡,道路潔淨難見垃圾,河水逐步消除黑臭變清,臨街房子的牆繪展示著鄉村特有的愜意生活。“剛來的時候,‘汙水橫流’、‘垃圾遍地’,雨汙分流全村覆蓋、建起汙水處理廠才能根治汙水問題!”省生態環境廳駐村工作隊隊員劉寶華回憶。
“大家經常開玩笑說村裡‘有直道,沒橫道’。戶戶都亂搭、加建,房屋間的通道全部被堵塞。”靖海鎮鎮委書記黃娘俊指著村裡的房屋說,“推進雨汙分流,必須拆除這些違建,不管多難都要幹。”
駐村隊和村兩委開始去到各家做工作,“說得多了,也做示範工程讓村民看到效果,村民意識開始改變,慢慢配合工作。”最終,所有違建全部拆除,雨汙分流工程順利推進。
在大潭河上游,工人們正平整土地、打地基、建管道,標準的汙水處理廠在加緊施工。“6月底前將建成3座總處理能力達到1900噸/天的汙水處理廠,到時候汙水全收集,併為大潭河提供生態補水。”省生態環境廳駐村工作隊隊長夏鍾文興奮地說。
貧困村人居環境改善,成為廣東脫貧路上的靚麗風景。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瞭解到,廣東深入開展貧困村建立新農村示範村工作,按照村均1500萬元投入標準,省財政安排391億元對2277個相對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予以獎補,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環境,將相對貧困村發展從“後隊變前隊”。
織密民生保障網▶▷
醫療救助讓失聰女孩笑起來
受疫情影響,今年來小學、中學生開始上網課。剛開始,廣州交投集團駐五華縣棉洋鎮竹坑村第一書記岑宇鏗入戶過程中發現,部分家庭存在幾個孩子共用一臺手機、因白天父母帶手機打工而只能晚上上課的情況。
商議後,岑宇鏗立即與鎮上其他駐村書記一同與廣州交投集團團委取得聯絡,向青年團員們發出倡議,為該集團幫扶的竹坑、綠水、平安三個村貧困戶學生捐贈智慧手機,僅僅用三天時間,超30臺手機送達貧困村。
貧困戶子女就讀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免除學雜費,從義務教育至大學教育實行生活費補助,共補助學生29.5萬人,年均發放補助資金10.8億元……
教育之外,當前廣東也以醫療、住房為重點,織密築牢貧困群眾的民生保障網。
在雲浮羅定加益鎮合江村,醫療救助基金讓貧困村民看到希望。“兩年多前腳受傷,但是沒錢治拖著,差點因為惡化要截肢。”村民盤金明回想起還是感到苦澀,好在省公安廳駐村扶貧工作組到來後,針對村裡多因病致貧的情況,從扶貧捐助資金中劃撥50萬元,啟動了醫療救助基金。
基金解決了盤金明醫療費難題,經過大半年休養,他又開始進山勞作了。
醫療救助同樣讓茂名高州潭頭鎮高燈堡村貧困戶劉章玲重新看到希望。“我有重病,每年要住院治療四五次,全家只靠丈夫打零工,怎麼過?”回想起曾經深陷貧窮與疾病的生活,她紅了眼眶。
更讓劉章玲難過的是,二女兒麥潔棋聽力嚴重受損,但家裡已無力給她治病。
劉章玲一家的悲與苦,都記錄在廣州海關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李丙實的扶貧日誌裡。為了讓小女孩重現笑容,駐高燈堡村扶貧工作隊和高州市扶貧辦聯合籌集治療費用5萬元。2017年底,經過3次手術,麥潔棋裝上生物模擬耳朵,外形與常人無異。
廣東透過築牢基本醫療 大病保險 醫療救助“三道保障線”,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保範圍,目前基本醫療救助比例達到80%以上。
另外,廣東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將危房改造標準提至戶均4萬元,2015年以來全省完成住房改造34.4萬戶,貧困戶住房不安全問題全部解決。
戮力同心齊奮進,脫貧攻堅奔小康,一幅幅見證美好生活的幸福畫卷,正在廣東鄉村徐徐展開。
奮鬥號子
我參與了不止一輪扶貧工作,每當看到貧困戶的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每年拿到分紅時臉上滿是喜悅,每當看到一些特困戶變得樂觀勤勉,聽到大家對村容村貌變化發出的驚歎……內心的成就感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河源市人民檢察院駐東源縣曲龍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蔡浩斌
幫扶單位來了之後,他們推薦我到鎮政府當廚師,離家很近,終於能安心工作了,危房改造後的房子各種電器一應俱全。由於屋背靠山,每當有大雨時駐村幹部都會致電確認安全。有這麼好的駐村幹部幫扶,我要是不努力脫貧,自己心裡也過意不去。
——雲浮市羅定市加益鎮合江村村民賴炳新
我們以鎮為單位成立了18個督戰組,對貧困戶逐戶排查,建立了幫扶臺賬。我和人社部門深入園區企業,對接東莞幫扶單位,派專車護送貧困戶返崗,幫助解決復工復產問題。南雄市未脫貧的貧困戶在4月底已經全面完成線下脫貧退出序列。接下來,我們還要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長效穩定的脫貧機制。
——韶關南雄市委常委張英宏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黃進 謝慶裕 黃鴻基 陳曉 黃敘浩 肖文舸 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