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二線城市搶人大戰開火 逃離北上廣嗎?

新聞哥:二線城市搶人大戰開火 逃離北上廣嗎?

  今年以來,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愈發激烈,除了要召回流失出去的故鄉人外,更希望引進新的人才入住。北上廣不好混,這個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選擇了退回二三線城市生活,可是真的好混嗎?

  送房子、給補貼、發現金,今年,以武漢、西安、長沙、成都等為代表的二線城市,紛紛推出吸引人才的新政策,力度之大,相當罕見。例如,成都“蓉漂”計劃,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就可以落戶。住房方面。武漢提出每年建設和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內滿足20萬人租住需求。對新落戶工作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長沙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首次購房可以分別獲得6萬元、3萬元補貼。

  二線城市開價搶人,可以歸結為兩大原因。一是二線城市自產人才保有量欠缺,一些高等教育資源薄弱的二線城市,本地較少一流大學,面臨“人才荒”的嚴峻形勢;二是近年來二線城市紛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一個鮮明的例子是,西部城市貴陽藉助全國大資料中心的優勢,實現了新興產業的彎道超車。

  然而,“搶人”容易留人難。一些從北上廣外流的人才在二線城市卻遭遇了職場“天花板”,不少人選擇“迴流”。

  如果人才爭奪戰只是對存量人才的爭奪,那麼其實質意義就不如象徵意義,二線城市要從根本上走出“人才荒”,就必須創造人才資源的增量,從根本上扭轉人才分佈不平衡的趨勢。

  戶口,固然對一個人日常生活影響很大。但是,往往是一個人擇定了心中宜居之地,才會考慮有沒有戶口的問題。在北京和上海,戶口固然是具有誘惑力的指標,但是在全國絕大多數城市,戶口並不成為問題,它只是一張認可你是當地居民的法律證明而已。從這個角度看,二線城市爭奪人才的方法,和一線城市影響人才去留的因素,並不在一個維度上。很多在一線城市讓人焦頭爛額的問題,在二線城市本來就不是問題。

  先說畢業生最關心的薪資問題。麥可思研究院釋出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4屆至2017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在二線與一線城市工作的月收入均呈穩步增長趨勢,但在二線城市就業的大學生月收入始終低於一線城市。

  對比租房、買房等生活成本,二線城市的收入略低也能說得通。不過,很多畢業生擔心的是未來,五年後、十年後,自己的收入水平會像一線城市那樣突飛猛進的增長嗎?

  除此之外,二線城市想要留人,更關鍵的還是要提高自己在核心產業上的競爭力。

  智聯招聘調查顯示,畢業生期望就業的三大行業依次為,網際網路、汽車製造、金融。就網際網路行業來說,新興的二線城市網際網路行業發展並不充分。一家網際網路招聘平臺釋出的資料報告顯示,在武漢進行招聘的網際網路公司數量為1051家,南京有1041家;而北京有16200家,上海有8028家。

  可以說二線城市產業基礎並不完善,和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上,在一線城市工作不僅僅是打工賺錢那麼簡單,工作中看到的、學到的理念、技能都是最新的,甚至是超前的,人始終處在一種不斷提高自己的狀態。

  像是最近幾年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手機叫車、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專案,除了杭州這個特例外,基本都是由一線城市傳導至二線城市的。如果二線城市始終是跟隨者的狀態,會讓很多畢業生覺得自己學不到新東西,很容易摸到職場天花板,並且在未來的競爭中落伍,這樣自然也就很難留住人。

  除了薪資水平、工作機會這樣的硬指標,對於二線城市來說,軟實力的提升對於留住人才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在中國,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雖然同樣都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甚至一些二線城市建設的豪華程度是一線城市所不及的,但是兩者在文化、軟實力上的差異仍然非常明顯。

  在一線城市裡,官本位、熟人社會、制度不公等情況依然存在,但是它足夠大、足夠包容,還是為很多隻有一腔熱血和一膀子力氣的年輕人留出了奮鬥空間,這是不少二線城市所不足的。

  所以,前些年曾經一度流行“逃離北上廣”,風潮過後,不少年輕人又選擇“逃回北上廣”。有些人不理解,為什麼小城市生活成本更低、物質回報也不錯,非得去大城市“受罪”?其實,對於一些人來說,就是因為無法忍受小城市的安穩“殺死”了未來變化的可能。

  說真的,二線城市不要覺得吸引人才跟“養豬”一樣,提供一套能供得起的住房,一份能養家餬口的工作,就能將這些“搶到手”的人才牢牢地留在身邊。如果二線城市的生活只提供了“確定性”卻沒有什麼“可能性”,一眼就能望到幾年後甚至十幾年後生活的模樣,那麼,曾經“逃離北上廣”又“逃回北上廣”的故事恐怕會再度上演。

  就業樂觀主義如何博弈人力需求下的馬太效應

  主流媒體的通訊報道里,不斷釋放著這一年的就業形勢。並從十多個“二線城市”(武漢、南京、成都、長沙、西安等)相繼出臺的應屆生就業優惠政策裡,看到“新時代”就業的大好氣象。媒體賦予這種潮流一種較為利好的局面:“搶人大戰”。“二線城市們”開始放出求賢若渴的訊號,政策著力點也放在畢業生最為關心的戶口、住房、創業扶持等多種實際需求上,“零門檻”落戶、購房租房優惠、現金補助等措施基本成為“標配”。

  在這種樂觀主義氣氛繚繞的境遇裡,很多畢業生自然會樂觀起來。實際上,媒體的報道里並未將就業的實情說完,就業的形勢一片大好,但前提是“就業者”自身素質也要跟上,要不然一切都是空談。就業這種事情,從來都是講究匹配的,“就業難”與“就業易”的講法,說到底只是社會層面上的講法,對於個人而言從來都是談自身素質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馬太效應”會在人力市場裡成為一種通用的法則。任何個體,一旦在某一方面(能力、金錢、名譽、地位)獲得成就和進步,就會獲得更多成功和進步的機會。可以說,“馬太效應”對於領先者來說是一種優勢積累計,強者隨著積累優勢,將會有更多機會變得更強,而弱者將被拉開更大的距離。

  這一點,同樣在“就業條件”上也比較適用,越是優秀的人,越會得到更好的“就業條件”。反過來講,既然“就業條件”那麼優厚,自然就會對就業者自身提出更高要求。政策再好,也是相對“能力”和“素質”而言的。對於,就業者而言,永遠要關注“自身建設”才能走的更遠,單靠盲目的樂觀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競爭的機會。

  平日裡,我們總是被“逆襲”的英雄鼓舞,是因為英雄的故事本身曲折且少見,傳播起來更為有利。實際上,絕大多數成功者都是“從成功走向更成功”,“從能力走向更有能力”,“從優厚待遇走向更優厚待遇”。不過,對於常人而言,失敗者居多,大抵就更青睞失敗者逆襲的故事。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大眾傳播的偏差。

  所以,在看到二線城市“搶人大戰”的報道時,對於一個大學畢業生而言,首先別急著看優厚待遇。更進一步講,搞清楚自己能幹什麼,再去博弈那些優厚的條件也不晚。否則在一個人力競爭相對自由的市場裡,終將迷失自己的方向。

  實際上,每一年都會有就業的相關報道,不管是“就業難”,還是二線城市“搶人大戰”。談的都是一個整體概念下的現象,對於個人而言,實際上並不會受到太多影響。有能力者,從來不會有就業難的情況,無能力者才會搶著坐“就業易”的順風車。

  不過,從實際情況而言,根本就不存在就業“順風車”一說。那些真正的強者,只會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成長起來,而那些只看政策不建設自己的弱者,終究會被大環境淘汰。說到底,就業是一個長期的迴圈,就算開始能得到的“優待”也不等於永遠可以佔有,盲目樂觀只會葬送自己的未來。

  所以,對於那些總把就業政策和行業熱度掛嘴邊的人,實際上到頭來並不會有太多好結果。這也導致,絕大多數人在畢業後都會重新選擇行業方向的一個重要原因。坦白而言,大凡人類生活中需要的行業,自然需要相應的人才去工作生產,那種簡單將行業分為熱門或冷門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就是為坐“就業的順風車”而作出的偷懶邏輯。

  但實際上,對於個人而言,就是“有沒有”能力勝任和“有沒有”興趣去工作而已,至於容不容易就業,個體根本毫無改變的力量。唯一能做的就是建設自己,然後擁有更多資源,大概這才是一種良性的就業邏輯。

  於此。對於二線城市“搶人大戰”,大學畢業生更應該瞭解沒有說完的後半句:“我們有瓷器(好資源),你們有沒有金剛鑽(好能力)”。如果,只是看到前半句就開始興奮:“自己有著落”。大抵在就業的“第一站”總會被打的“鼻青臉腫”。

  真正的樂觀主義,是胸有成竹後的一種坦然自若。而非盲目樂觀裡的“只看”政策和熱度的僥倖心理。所以,從個體角度出發而言,從來沒有就業容易的時候,尤其想要得到優厚待遇的時候,對個體的要求總會很苛刻,坦白而言,這是一種常識。(綜合加吧技能公號、姬鵬公號)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唐唐”:建議去創業,但不是逃離,走好不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5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二線城市搶人大戰開火 逃離北上廣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