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7歲來到清華園,那年他父親楊武之應聘到清華大學任算學系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算學系當時都在科學館辦公,科學館是楊振寧小時候最喜歡的一個地方,尤其夏天,裡面特別涼快。2003年楊先生正式回到清華大學任全職教授。之後他創辦的高等研究中心從理科樓搬回到科學館,楊先生形容自己的人生畫了一個圓。那段時間,他特別喜歡讀20世紀英國大詩人T.S.Eliot的一首詩,並親自譯成中文,其中的兩句是:“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我們將不停地尋索,而我們尋索的終結,將會達到了我們的始點,從而第一次瞭解此地方。”
我於2000年1月調到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任教授,之後在清華物理系任教至今,有幸與楊先生有很多的個人接觸。據我觀察,畫了一個圓以後的楊先生,終點成為新的起點,心態反而變得更年輕了。60壽辰時,楊先生第一次感到“生命是有限的”“好像這種想法在我60歲以前從來沒有在我的腦海裡出現過”。1999年5月,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的晚宴上,他想起了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又用朱自清的“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激勵自己[3]。然而,2003年正式回到清華後,他寫了一首《歸根》的詩,裡面的兩句“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表明,歸根後的楊先生要開始新的事業。2013年楊先生出版了一本新書SelectedPapers II with Commentaries,在評註裡,他將蘇東坡的詞句改編為“誰道人生無再少,天賜耄耋第二春”[4]。顯然,2003年迴歸是個轉折點,迴歸後,楊先生開始了新事業,也開始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所熟悉的幾位中國物理學大師》[1],文中我對每位大師都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楊先生,我思考再三,用了“率真”二字。楊先生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我為什麼用“率真”二字來形容他呢?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坦率和真誠,他在文章《父親與我》裡寫道,“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指楊振寧父親)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楊振寧和他父親一直父子情深,楊武之從未對楊振寧加入美國籍說過什麼,更沒有寫過什麼,這句話只是楊振寧自己內心的感覺。我以為只有率真、坦誠的人才會把對自己形象有損且不為人知的內心獨白揭示出來。另一方面,率真又指一個人童心未泯,直言不諱,多年的接觸,我確實感到,楊先生的心理年齡低於他的生理年齡,更遠低於他的檔案年齡,他確實具有一顆“童心”。
楊振寧2003年歸根,絕不是一些不瞭解真相的人所想象的,是回來“養老”和“享福”。“80後”的楊先生開始新的事業和新的尋索,做出了許多新的貢獻。從80歲至95歲的15年間,他所做的事情遠比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做的要多,更重要。
楊先生迴歸後的新貢獻,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一,作為有遠見卓識的科學領導人所起的引領作用;二,作為物理學家在物理學研究領域所做的具體科學研究;三,作為教育家在培養中國年青一代傑出人才方面所做的貢獻;四,作為科學史研究者,寫下了一系列傳世之作;五,其他方面的貢獻。鑑於許多人並不清楚箇中詳情,今天借慶賀楊先生95華誕之際,我就楊振寧在這五個方面的具體貢獻鋪展開來,讓更多人瞭解迴歸後的楊振寧。
1 科學事業引領人
幫助發展中國的科學研究是楊振寧先生的夙願。楊先生是中美關係中斷多年以後於1971年7月第一位回國訪問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從那時開始,他做了大量的實事,一直在盡心盡力幫助中國發展科技事業。迴歸以後,有了更大和更多的空間,在科學研究的組織和引領方面,他主要做了四方面的事情:一是成功地組建和領導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二是為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從根本上改變了清華物理系的面貌,三是對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和邵逸夫獎基金會的奠基性的指導;四是對中國大科學工程的卓見。
早在西南聯大讀研究生時,楊振寧和好友黃昆就認真討論過在中國“successfully組織一個真正獨立的物理中心”,認為其“重要性應該比得一個Nobel Prize 還高[5]。”楊振寧之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功的經歷,使他一直懷有一個夢想:在中國創辦一個類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這樣的理論研究中心——幾位世界級的理論大家帶領一批有才華的年青人,引領世界理論物理和數學的研究。1970年代初期和中期正值“文革”,知識分子在勞動改造,他多次訪問祖國,參觀中親眼見到大學教授在工廠把不同電阻分類,深感“在那些年裡,中國政府片面的平等主義已經毀了中國的科學[6]”。在第二次回國的晚宴上,他直言不諱地向周恩來總理呼籲,要重視基礎科學,雖然得到了周總理的積極響應,但是現實與他的夢想畢竟相離太遠。“文革”後,祖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也開始重視基礎理論研究。1980年代,楊先生積極幫助建立了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和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兩個機構都很成功,但還不是他心目中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那種模式。1997年楊振寧答應清華大學的請求,建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現稱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並擔任名譽主任。楊先生和清華大學時任校領導經過多次商討,確定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模板建設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
楊振寧作為一個科學機構的領導人,他既充分放權,只管全域性性和戰略性的大事,又對重要事務的細節予以充分注意。作為一個做大事的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立不久,楊先生就在香港註冊成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有限公司”,在香港和美國籌集資金。楊先生明白,有了財務上的自由,才可能有招聘傑出人才和開闢新研究方向的自由。為此,楊先生一方面把自己個人積蓄以及在美國長島一幢佔地面積3英畝的別墅捐給基金會;另一方面,他還努力向好友和香港的愛國人士募捐。正是有了這個基金會,高等研究院才有可能把美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先生引進到清華全職工作,才有可能設立“楊振寧講席教授”職位,給翁徵宇、王小云等一批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以比較體面的薪酬,才有可能給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稍好一點的待遇。楊先生不但捐款給基金會而自己分文不取,而且還把迴歸後國家給他的每年100萬人民幣津貼的很大一部分捐給中心用作日常開支,使中心能夠較好執行。
要使一個科學研究機構成功,研究方向的正確選擇和一流研究人員的招聘是關鍵。楊先生一開始為高等研究中心確定的研究方向是理論物理和數學,其中理論物理又聚焦在凝聚態物理和冷原子物理的研究,為此中心邀請了張首晟、文小剛、李東海、何天倫、華泰立等一批在該領域國際物理界最出色的華人學者到高等研究中心來工作。他們對中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05年,在楊先生的感召下,國際理論計算機領域的大家——姚期智先生全職加盟清華高等研究中心,而後又引進數學和密碼學交叉領域的傑出女科學家王小云,還聘請微軟亞洲實驗室的一批資訊領域的翹楚兼職,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也增加了理論計算機科學。楊先生對招聘傑出人才到高等研究中心工作費心思量。對每位候選人,楊先生都要仔細研究其學術背景和已有的學術成就,往往談了多位,每位談了數輪,最後才成功一位。在研究人員結構和行政執行機制方面,高等研究中心採取了類似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做法,本著“精幹、擇優、流動”的原則,積極透過各種渠道延攬國內外科學英才,營造寬鬆環境,埋頭科學探索,培育頂尖人才。20年來,高等研究院已成為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學術殿堂”,一流學者的報告常年不斷,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大量活躍在物理前沿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雲集於此,青年學子刻苦鑽研互相切磋,多個學科交叉融合,產出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培育出一批學術精英,對清華理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正如清華大學前任校長陳吉寧所說,“在楊振寧推動下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不僅在學術前沿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對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管理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楊先生對改變清華物理系的面貌起了關鍵性的作用。2002年6月,時任校長王大中聘請楊振寧、沈元壤、沈志勳、沈平4位先生組成國際評審委員會,對清華大學物理系開展清華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個院系的國際評估。評審委員會的“三沈一楊”4位先生花了整整2天時間,聽取了各研究組的綜合報告;參觀了多個實驗室;與校系領導、教授、院士等深入交換意見;還分別與青年教師、學生、實驗員、行政人員、系務委員會成員、教學委員會成員等座談。事後,評審委員經過多次認真商討後,向學校遞交了評估報告。國際評估報告在學校引起了很大振動,校領導要求物理系成立專門小組討論落實評估報告的建議。我當時是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正是在落實評估報告的討論中開始涉足物理系的事務。2003年擔任物理系系主任後,我要求向全系教師公開這份評估報告,引起了系內許多討論以至爭論,因為許多人從沒見過一份評估報告如此尖銳地指出存在的問題,如此明確地指明發展方向。有的老師覺得報告太敏感,不能公開;但我認為這對清華物理系的未來至關重要,最後還是向全系公開了。報告中最重要的是對清華物理系的發展方向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第一,“系內實驗科研亟待加強”;第二,“同意選擇凝聚態物理為優勢學科。目前系內這方面的實驗科研力量極為薄弱。奈米材料生長、超導應用等的工作多屬化學、材料、工程類,物性研究的成分很少。物理系應在物性研究上推廣層面,包括更多不同的凝聚態物理領域,促進理論和實驗的合作交流”“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的發展前途困難極多,此二領域不宜增聘工作人員”;第三,“校方應創造一個以教學為榮的環境。明確教學依然是一個大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即使是在強調科研的今天仍應如此”“要求正常情況下每位教授都必須每學期授課,促使教研合一。鼓勵科研出色的教授講授基礎課。明確規定教學工作是考核的重要一部份”。這三點對清華物理系之後的發展是綱領性的,對學科佈局調整和發展重點的確立起了關鍵作用。
2013年,薛其坤研究組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認為沒有楊先生就沒有這項成果。一方面,楊先生把張首晟請到高等研究中心做客座教授,張首晟指引祁曉亮、劉朝星這些優秀的博士研究生進入到拓撲絕緣體領域,而祁曉亮和劉朝星及合作者則在國際上最早在理論上預言了實驗觀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機理和實際的材料體系。另一方面,薛其坤2005年到清華工作,是楊先生等在關於清華物理系應重點發展實驗凝聚態物理的指導方針下的產物。正是楊先生,為張首晟和薛其坤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平臺,導致薛其坤研究組實驗上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先生聽到這個好訊息後,非常高興,當即要請吃飯,評價為“這是個諾貝爾獎級的成果”。圖1 是晚餐後楊先生、薛其坤、王亞愚三人的合影。王亞愚是薛其坤主要合作者之一,從事輸運實驗。這個例子反映了楊先生作為一位物理學大師和領導人的遠見卓識。
2010年,清華大學對物理系進行了第二次國際評估。新的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四沈二楊”6位先生,即第一次評估的“三沈一楊”再加上沈呂九和楊炳麟。在一如既往尖銳指出清華物理系尚存問題的同時,評審報告的結語寫道“自2002年第一次評審以來,清華物理系在各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改進,在教授治學的大方針下科研實力已進入國際水準,在某些領域已處在世界領導行列。教學方面,更是非常成功。每年都能招引到全國拔尖的本科生,集而教之的英才多對系的教學相當滿意,與八年前大不相同。物理系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改善,極有希望成為世界一流,但還需要系內同仁堅持方向同心協力才能達到。”借用王大中前校長一句話:“清華物理系有今天的成就,楊教授功不可沒。”
楊先生是香港“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首任主席,也是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的創始顧問,他為這兩個獎項的成功設立了宗旨和高標準。1993年香港查濟民先生想切實幫助中國發展科技事業,他向楊振寧表示,基金會的基金由查氏家族提供,而基金會的組成、運作和發獎方法,由楊先生這樣有成就又關心中國的科學家負責。他們倆決定香港求是科技獎的宗旨為“雪中送炭”。楊振寧回想起好友鄧稼先等人的清貧生活,想起中國一批最傑出的科學家的工作條件還很差,於是,求是基金會1994年第一次頒獎,獎勵了包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于敏、周光召在內的10位傑出科學家;1995年,為了鼓勵優秀的青年科學家留在國內做基礎研究,求是基金會又設立了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人中有一大批後來成為了中國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1996年,求是基金會授予屠呦呦等10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工作的主要科研人員“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當時沒有任何機構授予屠呦呦等人獎項。2004年設立的邵逸夫獎的獎勵領域是數學、天文學和生命科學與醫學。楊先生作為首任評審會主席,把邵逸夫獎定位為與諾貝爾獎互補的、具有最高水準的全球科學大獎。楊先生的辛勤工作和慧眼識才,使得邵逸夫獎聲譽卓著,評出了一大批世界最優秀的數學家、天文學家、醫生和生命科學家,其中多人在獲得邵逸夫獎後進而獲得諾貝爾獎。
楊先生十分關心中國一些重大的科學工程以及科技政策,經常就此發表自己的意見。他的意見從來不為自己或小集團謀取任何私利,一心只是為了中國的科技發展。1990年代末,他獨具慧眼,建議中國研製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器,為此多次上書。2017年1月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工作在20—100 nm範圍的全相干自由電子鐳射,還正在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試運轉一項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且同步發展更大規模的高重複頻率的超導加速器驅動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中國的自由電子鐳射事業在楊先生的推動下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圖2)。最近楊先生關於中國建造超級大對撞機爭議的見解,不管持有什麼立場,毫無疑問,都可以看到楊先生熱愛中國、一心為中國人民的赤子之心。楊先生以他的學術成就和聲譽,在科學界所起的引領作用非常顯著。
2 老驥伏櫪的物理學家
楊振寧先生90歲生日時,清華大學送他的禮物是一塊黑色的立方體(圖3),上面刻有楊先生最喜歡的杜甫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四個側面分別是他在場論、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這四個領域的13項重大貢獻。這些貢獻都是他在迴歸以前做出的。定居清華園時楊先生已年過八旬,但他還是傾力而為,拼搏在研究第一線。圖4是他迴歸後發表的、以清華大學為作者單位的27篇SCI收錄的文章目錄。這些文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純物理研究文章,一類是有關物理學史、物理學概念詮釋的研究文章。此外,他還出版了兩本著作和一大批中文學術論文。
對於物理研究選題,楊先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兩條原則:“要找與現象有直接簡單關係的題目,或與物理基本結構有直接簡單關係的題目”“把問題擴大往往會引匯出好的新發展方向”。這兩條原則對於研究生和研究工作者選題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耄耋之年的楊振寧仍然依循這個“直接簡單關係”的原則,來決定自己的研究題目。回到清華後,他的物理學研究主要在統計物理領域進行,這一方面是因為統計物理始終是他最喜歡的一個領域,與他對數學之美的欣賞和對物理之美的追求相洽;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進入本世紀後,隨著鐳射冷卻技術的進展,冷原子物理學成為物理學研究的一個最活躍的重要前沿,而楊先生早先在統計物理上的一些重要理論預言得到了實驗證實,而有實驗配合,理論研究當然更有動力。楊先生迴歸後的統計物理研究是在兩個物理結構直接簡單的理想化模型上開展的:稀薄玻色硬球系統和一維具有δ函式排斥作用的多粒子系統(屬於他的13項物理學重大貢獻中的2項)。1950年代中期,出於對液氦超流的興趣,楊振寧與合作者完成了一系列關於稀薄硬球玻色子多體系統的論文。他們分別用雙碰撞方法和贗勢法得到了相同的基態能量,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著名的基態能量修正與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的修正項,即
當時無法得到實驗驗證。50年後,這個修正項隨著冷原子物理學的發展而得到了實驗證實。楊先生自己重新研究這個問題,用贗勢方法將稀薄硬球玻色子多體系統從3 維分別推廣到2維、4維和5維。
1969年,楊振寧和他的弟弟楊振平將一維δ函式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問題推進到有限溫度。這是歷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統計模型在有限溫度(T >0)下的嚴格解。基於這個模型的結果也在冷原子系統中得到實驗實現和驗證,迴歸後,楊先生將其擴充套件到一維費米子系統,具有多個分量的粒子系統,推廣到各種形式的束縛勢,如一維諧波限制(harmonic trap)或其他限制(trap),排斥或有吸引力的δ函式勢的作用,等等。這些推廣並不是平庸的,有的具有相當難度,也都與冷原子物理研究緊密結合。
楊先生回到清華後,一共寫了13篇純物理研究文章,這些文章中多篇楊先生是唯一的作者,也有一些文章有合作者,一般是一個合作者,主要是馬中騏。還有一些合作者幫楊先生做了一些計算,像香港中文大學的Wei B。 B。。這說明這些理論研究文章是楊先生親自研究和推導的,不像現在很多人,從40、50歲開始做老闆,已不在科研一線做研究了。
迴歸後楊先生曾經向《物理評論快報》(PRL)投過一篇稿件,引起很不愉快的經歷。第一位審稿人輕率地認為作者是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同名的某位C N Yang,審稿極為馬虎,似乎也完全忽視文章所研究系統存在受限勢;第二位審稿人的意見是許多人常遇到的、無實質性批評內容的所謂“缺乏廣泛興趣”和“缺少新的物理”,加上編輯“明顯傲慢自大和官僚化”的程式化答覆,使得楊振寧這位PRL的創始人和多篇重要論文的作者,感到整個拒稿過程“funny and troubling”。為此,在楊振寧文集Selected Papers II With Commentaries 的附註中,楊先生原原本本地附上審稿人意見以及他與PRL編輯的兩輪通訊,力求改變這一錯誤的趨向[4]。之後,他的科研文章主要投給中國物理學會所屬的《中國物理快報》(CPL)上,以實際行動表達了楊先生的價值觀念:一項學術成果的價值並不等價於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作為CPL的主編,我經常可以收到楊先生於晚上11—12點發來的電子郵件,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科學家,楊先生的幹勁與活力實在令人敬佩和驚歎!
3 致力於傑出人才培養的教育家
楊先生迴歸之際抒懷的“歸根”詩中有兩句:“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松”。培養中國傑出人才是楊振寧先生歸根以後最看重的一項使命,也是他花費時間和心血最多的。作為諾貝爾物理獎的大師和文理兼通、中西融匯的教育家,楊先生迴歸後培養傑出人才是多方面、多層次和全域性性的:包括本科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和年輕訪問學者的培養;包括基礎課的講授,講座,討論,本科生傑出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國和美國教育的比較;涉及清華高等研究院和物理系,清華全體學生,全國幾十所高校。
大學的本科教育是高校之本,教師授課是基本職責,然而教學是個“良心活”,是否盡力只有自己心知,外人很難考評。2004年秋季學期,楊先生鑑於中國許多大學的知名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的現狀,主動為清華物理系和數學系8個班200餘名大一新生講了一學期的“大學物理”課(圖5)。82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其獨特的見解、深入的理解,每週兩次、每次兩個45分鐘講授基礎課,常常在課間的5分鐘休息時間還在講課。不僅學生們受益,全國許多高校的教師也在旁邊教室觀看直播,細細品味楊先生講課與眾不同的地方和精妙之處。楊先生給大一新生授課為所有大學教師樹立了高標準,鼓舞了活躍在教學第一線的廣大教師,也推動了清華許多研究做得好的老師走上講臺。
清華物理系有培養本科學生的兩個特別的program,一是基礎科學班,另一是清華學堂物理班。兩者都是探索如何使學生更好地成長為世界級的傑出人才。楊先生對基礎科學班和學堂班學生的成長十分關心。圖6為2010年4月1日清華學堂物理班開班儀式上楊振寧講話時拍的一張照片。楊先生神采奕奕豎起一個指頭說“10年以後,我們再聚首,評價這種學習模式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我說這話是認真的!”時光飛逝,清華學堂物理班成立很快就要10週年了,到了再請楊先生來幫助我們總結清華學堂班成敗的時候了!我經常邀請楊先生給清華物理系學生和學堂班學生面對面討論問題,他從不推辭。圖7是有一次與學堂班學生面對面討論時,他認真聆聽學生提問的畫面。
楊先生領導的高等研究院以優良的學風和卓越的導師吸引、影響和培養了很多中國年青一代的科學家。楊先生“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報告和文章[7]成為楊振寧對學生和青年科學家的“十誡”。近些年來,清華物理系已經有多位畢業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以美國斯隆基金設立的斯隆研究獎為例(1955年設立,專門獎勵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年輕學者,獲獎者中已有43人獲諾貝爾獎,16人獲菲爾茨獎),2010年以來,畢業於清華物理系獲得斯隆獎的有祁曉亮、許岑珂、檀時鈉、陳汐、沈悅、馬登科、亓磊、陳諧等8位,其中多人在科學館這個學術殿堂中得到昇華,即使在本科階段也在這裡獲益匪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至今一共畢業了65名博士,走出了很多非常優秀的人才,“土博士”獲得國外名校教職的約10人,在國內大學任教、有各種頭銜的更是數不勝數。比如,2007年博士畢業的祁曉亮,現在已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2005年博士畢業的翟薈是楊先生回國後帶的唯一一名博士,他已經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是國內最好的一位冷原子理論研究的專家,與許多實驗組有非常廣泛和密切的合作。圖8是高等研究院2011年的博士畢業典禮。
作為一位睿智的物理學家,又是對中美教育都非常熟悉的教育家,楊先生經常比較中國和美國的教育的優缺點。楊先生很多觀點,特別是對如何培養中國一流科學人才的看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他對中美教育的長處和短處有清醒的認識,認為中國大學教育有利於70—85分的學生,而美國大學教育對於90分以上的學生是有好處的。在一次中美物理教學研討會上,他說道“由於深及歷史和文化的原因,關於教育的哲學,中美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單詞‘Educate’系從一個含義為‘養育’、‘撫育’拉丁文單詞衍生而來。反觀漢語中,‘教育’是兩個漢字,‘育’字的含義為‘撫育’,它之前的‘教’字的含義是‘教導’。在中國的教育哲學中,教導和養育至少同等重要。教育一詞,中美二者之異,含義非凡。我想這一巨大的差異還沒有被教育家、教育者和教授們所充分分析。”
4 科學大師和科學史的獨特研究者
楊先生回清華後發表的27篇SCI論文和2本專著,其中一半以上涉及科學史和物理學史的研究,物理學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論演變的詮釋,以及對物理學大師的評註。楊振寧先生的科學史和科學大師研究有一些很獨特的地方。那就是他所研究和評述的多位物理學大師和數學大師與他差不多時代,或者稍比他年長一點,有過直接交往。特別是本世紀前10年恰逢多位物理學大師的百歲誕辰,楊先生與他們都有比較多的個人交往或直接接觸,他也應邀參加國際會議做邀請報告,撰寫了一些文章。另外一個特點是,一般研究科學史的人都不在第一線做科研,或者是曾經研究過物理的小字輩,他們往往站在仰慕這些大師的角度來研究科學史,因而常常有些失真。而楊先生與他們是同輩,本人又是一位主導20世紀下半葉物理學領域的大師,所持的是平視的角度,甚至有些時候是俯視。實事求是地講,楊先生的學術成就一點不亞於他所研究的大師們,比其中一些人更有甚之,因此,他往往站在更高處看這些大師,獨具匠心,極其精彩和珍貴。除此之外,楊振寧先生率真的個性,open的思維,令人驚歎的記憶力和條理清晰的、詳細的個人檔案資料,使得他對物理學史和科學史的研究也更加可貴。這些特點使得楊振寧的物理學家和物理學史的研究文章,格外珍貴,我以為當今世界已幾乎無人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
楊先生在科學史研究方面最重要的一些成果,我印象深刻的有這麼幾點。楊振寧先生曾經概括20世紀理論物理學史的三大主旋律:量子化、對稱性和相位因子,這是非常深刻的。在世界物理年(2005年)紀念愛因斯坦的時候,楊先生把愛因斯坦的成功歸結為他的眼光和機遇。楊先生認為,區別於洛侖茲和彭加勒,愛因斯坦的自由眼光(free perception,即遠距離眼光和近距離探視結合)導致了狹義相對論;他又認為,是愛因斯坦首先運用了近代理論物理的基礎——對稱支配相互作用的原則,用廣義座標不變性,加上等價原理,創造出了廣義相對論。楊先生特別欣賞愛因斯坦的孤持(apartness)、追求和深邃的眼光,認為其改變了基礎物理的發展程序。楊先生對愛因斯坦在理論物理領域深遠影響的這些評價,給後人以深刻的啟迪。楊先生還在《麥克斯韋方程和規範理論的觀念起源》這篇文章[8]中從麥克斯韋3篇原始文章開始研究這段歷史,仔細研究規範自由度(gauge freedom)怎樣產生,又如何演化成為一個支撐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對稱原理。
在研究科學大師時,楊振寧發現,成功的歐美物理學家絕大多數非常咄咄逼人(aggressive),行事奉行one-upmanship(渴望取勝,為勝利甚至有時可以不擇手段),如奧本海默、泰勒、費曼等;而他本人則更喜歡費米、周光召、米爾斯(R。 E。 Mills)這類具有君子風度的物理學家。楊先生提出:歐美科學取得的很大成就是否與大多數歐美科學家這種咄咄逼人的個性有聯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稱之為“楊振寧猜想”。如果跟中國的教育聯絡起來,到底儒家文化對於創新人才的培養起正面的,反面的,還是正反面影響都有?這些都值得我們研究。楊先生認為自己受到了濃厚的儒家傳統的影響。他12歲那年的暑假,在科學館裡,他父親請來清華歷史系一位高材生丁則良帶他學了一個暑假的《孟子》,儘管四書五經中楊先生只認真學了《孟子》,然而他認為儒家文化對自己的影響很深。2015年在紀念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60 週年時,楊先生回顧了1960年代初他和費曼等人關於物理學發展前景的爭論,他認為現在來看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而之所以正確的原因在於,他受到“吾日三省吾身”儒家文化的影響。
5 其他方面的貢獻
並不限於物理,楊振寧迴歸後還在其他許多領域,如中華文化、國際關係、中國發展、社會、藝術、美學、考古等許多領域做了很多公開講演,寫了很多文章。限於篇幅和時間,我這裡只舉兩個例子。
2004年,楊先生在題為《易經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的講演中,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種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萌生這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楊先生認為其原因有:首先是中國的傳統是入世而不是出世的,即比較注重實際,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第二是科舉制度;第三是不重視技術,認為技術是“奇技淫巧”;第四是中華文化只有歸納法,而沒有推演法,近代科學需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發展;第五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第四與第五跟《易經》有密切的關係。楊先生這一看法獨具視角,雖然招致許多不同意見,但是很明顯,這種討論以至辯論對於加深認識中華文化、對於發展中國近代科學是有益的。
楊先生還對國內學術界學術誠信問題,明確提出自己的看法。2010年6月14號晚上快11點,我收到楊振寧一封email,涉及《中國物理快報》一篇稿件的評審。清華高等研究院一名博士生XX向《中國物理快報》投了一篇文章,署名只有他一個人。編輯部組織兩位同行評審論文,其中一位評審人對論文給予完全正面的評價,而另一位評審人則要求作者再另外引用3篇文章,而這3篇文章與投稿論文所研究內容實際上沒有任何關係。作者向楊先生請教如何處理。楊先生的判斷是,第二位審稿人要求引用的這3 篇文章“have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XX‘s work”,他指出這是審稿人在濫用其特權而謀取利益。我們很快做了調查和處理。這種現象是一種嚴重的學術不當行為,目前在學術界經常發生,許多人熟視無睹。楊先生“管閒事”,旗幟鮮明地反對學術不當行為,值得我欽佩。
楊振寧先生迴歸以後,開始了一位理論物理學大師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並且非常成功,對物理學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我們祝楊先生身體健康,期待慶祝楊先生百年壽辰和茶壽(108歲)!
朱邦芬(清華大學物理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秋盡江南”:有腦子都懂,楊道德再不堪,對國家的作用也不是我們這些鍵盤手能比的,在國家層次,歷來都是國家利益至上,沒有什麼不能妥協的,沒有什麼不能原諒的
網友“西山有虎”:大才,看實際行動,確實是為國家做了大貢獻!這足矣。
網友“五福”:不忠不孝之人!國內總有一群獻媚人為之歌功。
網友“站在世界之巔”:好話誰都會說,這就想想的臭屁。再請問你將錢學森一代回國科學家放在哪裡,科學領導人,你還真能用詞啊!
網友“swjbbc”:怎麼不署名啊,哪位院士說的
網友“麥香”:叛徒,
網友“寶麗金”:老了沒用了。被人家美國拋棄。回國騙女學生,他的人格值得懷疑
網友“把心放下”:這是一篇為楊振寧洗白的好文。
網友“春風花草香”:不管多大的貢獻,多大的科學家。他最大的貢獻是開啟了老夫少妻的紀錄與先風
網友“晟燁”:以上所有貢獻可以總結為兩個字“吹牛”完結。
貓是液體還是固體?鱷魚為什麼對賭徒特別危險?週四夜間,本年度的搞笑諾貝爾獎在哈佛大學頒發。和往年一樣,該獎項頒發給那些“乍一看搞笑、後引人深思”的研究。
薛定諤的貓早已過時,當今流行的是法爾丁的貓。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一項流體力學研究:用流體力學來分析貓究竟是固態還是液態。獲獎者法爾丁(Antoine Fardin)表示,他曾經在網上讀到觀點稱,液體的特性就是可以填滿各種形狀的容器;於是他聯想到貓也有這個特性,遂決定研究貓究竟是否屬於液體。在計算了貓的流體力學引數後,他在2014年發表了論文,證明貓是一種同時具有固體和液體屬性的神秘物種。
家庭作為人類社會的最小單位,其和睦與否攸關世界和平。而打鼾顯然會破壞家庭和睦、世界和平。因此,今年的和平獎授予了一項治療打鼾的研究。普漢(Milo Puhan)等四人透過研究發現,如果經常吹奏迪吉里杜管(一種澳洲土著樂器),可有效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和打鼾。研究者認為,吹奏這種巨大的樂器能夠鍛鍊舌部和喉部肌肉,讓呼吸更為順暢。研究者聲稱,已經利用該方式治療了2500名病患,並且在頒獎晚會現場也進行了吹奏。
單反窮三代,賭博毀一生?學者羅克洛夫(Matthew Rockloff)與格里爾(Nancy Greer)研究發現,要是在賭博時再懷揣一條1米長的大鱷魚,就會萬劫不復。研究指出,在興奮狀態下的人更願意冒險,從而出手更快、下注更多。研究者在對103名被試者進行參觀鱷魚農場實驗後發現,那些對鱷魚表現地尤其興奮的人,在後續賭博活動中願意下更大的賭注。好在這項研究的結論還算靠譜:沮喪時,不要進賭場;特別高興、感覺今天一定能贏錢時,更不要去賭博。為了表彰這一成就,兩名學者被授予經濟學獎。
西方人的乳酪就好似華人的臭豆腐,可謂"你的佳餚、我的毒藥"。法國里昂大學的5名科學家立誓要弄清楚為什麼(在法國)還會有人討厭美味的乳酪,為此他們不惜動用核磁共振儀,對受試者進行腦部成像。研究者發現,討厭乳酪的人,在遇到乳酪味時,大腦中的"獎賞迴路"的啟用水平比其他人群更高;不幸的是,"獎賞迴路"中可能有分別負責"喜歡"和"討厭"的兩種神經元。所以他們的大腦可能只是在"享受由討厭帶來的快感"。今年的醫學獎,就授予了這項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行這項"人體試驗",研究者專門找了15名痛恨乳酪的受試者讓他們反覆聞乳酪味。
許多準父母都重視胎教,他們常常會把耳機戴在準媽媽的肚子上,為胎兒播放音樂。普拉茨教授(Alberto Prats)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16周大的胎兒就已經能夠聽到音樂、甚至能作出回應了。該項研究到這裡尚屬正經,但是科學家們顯然不滿足於此,他們還要探究播放音樂的正確姿勢。研究人員為此找來了96名孕婦,分別在她們的身體外部以及陰道內播放巴赫的《A小調無伴奏長笛組曲》,並透過超聲波掃描發現,當音樂來自陰道時,87%的胎兒動了嘴巴或舌頭;而如果音樂隔著母體腹部傳入時,胎兒面部表情幾乎沒有變化。這是因為母體腹部的組織會吸收掉絕大多數的聲波,導致胎兒無法聽見。為了表彰這項喪心病狂的研究,普拉茨教授的團隊獲得了本年度的產科獎。
此外,本年度的搞笑諾貝爾獎還頒發予以下幾項研究:
為什麼老年人的耳朵大?--解剖學獎
在一種洞穴昆蟲身上,研究者發現其雄性具有極其類似雌性生殖器的結構、而雌性則具備極其類似雄性生殖器的結構。--生物學獎
人在手持咖啡背倒著走時,杯中的咖啡呈現怎樣的流體力學特性?--流體力學獎
吸血蝙蝠食譜中的人血研究--營養學獎
許多同卵雙胞胎其實分不清自己與兄弟姐妹。--認知學獎
(2017-09-16)
美國“互動藝術與科學學院”日前在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會議中心”公佈了2017年第20屆D.I.C.E.的獲獎名單。
D.I.C.E.全稱“設計、創新、交流、娛樂”(Design、Innovate、Communicate、Entertain),是美國“互動藝術與科學學院”下屬兩萬多家會員單位組織評選的互動娛樂獎項,先由學院的“同伴小組”(Peer Panels)提名入圍名單,再由學院的遊戲開發者成員票選出獲獎作品。
而在今年評選的總共24個獎項中,獲得了6項提名的《守望先鋒》和獲得了10項提名的《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各自均榮獲4個獎項成為最大贏家;而獲得了9項提名的《深入》最終榮獲3個獎項;獲得了8項提名的《戰地1》和獲得了7項提名的《最後的守護者》各自都僅榮獲1個獎項;至於獲得了6項提名的《防火員》和獲得了4項提名的《泰坦隕落2》最終則是顆粒無收。具體獲獎名單:
動畫傑出成就獎:《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提名入圍:《深入》、《最後的守護者》、《守望先鋒》、《街頭霸王5》
藝術指導傑出成就獎:《深入》
提名入圍:《戰地1》、《防火員》、《最後的守護者》、《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角色傑出成就獎:《最後的守護者》特里克(Trico)
提名入圍:《使命召喚 無限戰爭》雷耶斯(Reyes)、《防火員》黛利拉(Delilah)、《防火員》亨利(Henry)、《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內森·德雷克(Nathan Drake)
原創配樂傑出成就獎:《毀滅戰士》
提名入圍:《戰地1》、《最後的守護者》、《泰坦隕落2》、《ABZU》
音效設計傑出成就獎:《戰地1》
提名入圍:《深入》、《最後的守護者》、《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量子破碎》
劇情傑出成就獎:《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提名入圍:《深入》、《防火員》、《癌症似龍》、《狼奔豕突》
傑出技術成就獎:《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提名入圍:《戰地1》、《無人深空》、《泰坦隕落2》、《守望先鋒》
年度動作遊戲獎:《守望先鋒》
提名入圍:《毀滅戰士》、《戰地1》、《戰爭機器4》、《泰坦隕落2》
年度冒險遊戲獎:《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提名入圍:《深入》、《防火員》、《最後的守護者》、《國王密令 完整版》
年度家庭遊戲獎:《瑞奇與叮噹》
提名入圍:《勇者鬥惡龍 建造者》、《樂高星球大戰 原力覺醒》、《搖滾樂隊 宿敵》、《超級馬里奧製造3DS》
年度格鬥遊戲獎:《街頭霸王5》
提名入圍:《罪惡裝備 未知次元 啟示者》、《殺手學堂 第三季》、《口袋鐵拳》、《終極格鬥冠軍2》
年度競速遊戲獎:《極限競速 地平線3》
提名入圍:《駕駛俱樂部VR》
年度大型多人/角色扮演遊戲獎:《黑暗之魂3》
提名入圍:《殺出重圍 人類分裂》、《終極閃光 流浪者》、《湯姆·克蘭西之全境封鎖》、《魔獸世界 燃燒軍團》
年度體育遊戲獎:《極限巔峰》
提名入圍:《FIFA 17》、《NFL勁爆橄欖球17》、《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16》、《NBA 2K17》
年度策略/模擬遊戲獎:《席德·梅爾之文明6》
提名入圍:《旗幟的傳說2》、《殺出重圍GO》、《幽浮2》、《火焰紋章 命運》
D.I.C.E.精神獎:《深入》
提名入圍: 《1979革命 黑色星期五》、《防火員》、《癌症似龍》、《燥熱》
沉浸現實年度遊戲獎:《燥熱VR》
提名入圍:《鷹翔》、《我預料你會死》、《工作模擬》、《實驗室》
沉浸現實技術成就獎:《鷹翔》
提名入圍:《我預料你會死》、《工作模擬》、《Tilt Brush》、《燥熱VR》
年度手持遊戲獎:《精靈寶可夢 太陽/月亮》
提名入圍:《火焰紋章 命運》、《勇者鬥惡龍 建造者》、《星之卡比 機械星球》、《斷絕》
年度移動遊戲獎:《精靈寶可夢GO》
提名入圍:《皇室戰爭》、《崩潰大陸》、《王權》、《夢幻花園 新英畝》
線上玩法傑出成就獎:《守望先鋒》
提名入圍:《戰地1》、《爐石傳說 魔獸英雄傳》、《泰坦隕落2》、《湯姆·克蘭西之全境封鎖》
遊戲設計傑出成就獎:《守望先鋒》
提名入圍:《貓頭鷹男孩》、《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深入》、《我預料你會死》
遊戲監製傑出成就獎:《深入》
提名入圍:《戰地1》、《最後的守護者》、《1979革命 黑色星期五》、《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年度遊戲獎:《守望先鋒》
提名入圍:《戰地1》、《深入》、《精靈寶可夢GO》、《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互動藝術與科學學院名人堂”(AIAS Hall of Fame):貝塞斯達遊戲工作室監製託德·霍華德(Todd Howard)
此外,《最後的守護者》製作人上田文人(Fumito Ueda)在上臺領取“角色傑出成就獎”時表示,他沒有想到能獲得這一獎項,這給了他未來新作的創作靈感和開發意願。
(2017-02-28)
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上個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諾貝爾是瑞典人),75歲的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當世最高文學獎殊榮。寫著詞唱著歌,順便拿個諾獎,這真是讓人難以想象的事情。
如此跨界之舉,可能要追溯到1953年,當時瑞典文學院投票同意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但12月10日頒獎禮適逢斯大林去世,丘吉爾參加國際峰會並沒有去。
由於情況著實特殊,美國洋蔥報專門惡搞發文,稱老鮑勃傲嬌出名,這次貫徹到底,拒絕赴瑞典領獎,娛樂圈炸了,媒體一時風傳不止,很多人也信了。但事實是,在1996年和2006年鮑勃迪倫就被提名競選諾獎,這個等待了20年的獎項,他應該也是欣然接受的。正如鮑勃迪倫在歌曲《My Back Pages》中所唱到的:“啊,昔日我曾蒼老,如今才風華正茂”,或許在這剛過去的半個月時間裡,人們才明白其中含義了吧。
鮑勃迪倫在美國已經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出道55年來,橫掃格萊美、奧斯卡、金球獎各項音樂大獎不說,還得過新聞界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和總統獎章,可謂天縱英才。
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一點也不為過,電影《阿甘正傳》裡面阿甘回憶愛人珍妮,她抱著吉他唱著的《Blowing in the wind》正是出自鮑勃迪倫之手。
這首經典歌曲,也成了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或許也是最簡短的諾獎作品之一,然而其內涵和深度,已然經歷了時間和風雨的考驗,跨越兩個世紀,依然發人深省,激勵人心。(歌曲全文如下)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一個男人要經歷多少旅程
才稱得上男子漢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一隻白鴿要飛度多少片海
才能在沙灘上安睡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大炮飛彈還要再開多少次火
才會被永遠禁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藏在風裡
答案就藏在茫茫風中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一座高山應存在多久
才會被沖刷入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有些人在世間要等待多少個春秋
才會被許得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一個人可以轉回頭幾次
一直假裝視而不見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藏在風裡
答案就藏在茫茫風中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一個人需要抬頭仰望多少次
才能正眼看見藍天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一個人得有多少雙耳朵
才能傾聽得見人們的哭泣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還要有多少人的死亡作為代價
他才能明白死去已有太多人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藏在風裡
答案就藏在茫茫風中
(2017-09-10)
20世紀,德國可以說是包攬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比其它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德國人一直以聰明和嚴謹著稱。德國人之所以令全世界都刮目相看,這與德國人的早期教育有著非常重大的關係!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是經過反覆思考與實踐得出來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國的教育跟德國的教育都各有優勢。“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德國的教育有很多過人之處,但不能一味的盲從,我們可以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更優秀。
家庭教育的重點是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德國的社會福利很好,所以大多數德國媽媽在產後的頭幾年都選擇帶孩子,德國人認為,母親這個角色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德國全職媽媽甚至以自己身為母親感到自豪。所以當她們把勁使在孩子身上時,也處處流露出智慧。
我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對於孩子的教育我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有很多家長在朋友圈向我諮詢,說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記憶力差,作業拖拉,做事磨蹭,性格內向,脾氣倔強。家長擔心孩子這樣下去很難交到朋友,也很難融入這個社會。今天我給各位家長分享的是看別人德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希望家長能從中吸取經驗,彌補自身的不足,做一個稱職的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孩子長大更有出息。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水之德”:資深的教育工作者?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是如何分別實施的
(2017-09-16)
科學不僅有板著臉的嚴肅模樣,也有幽默風趣的一面。
在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兩週前,“乍看發笑,過後深思”的第27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也正式揭曉
,讓世界各地有趣的研究再次相聚美國哈佛大學。
頒發“搞笑諾貝爾獎“獎盃。
今年,這個堪稱科學界的“綜藝大秀”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讓我們捧起爆米花,一起嚴肅開獎。
搞笑諾貝爾獎:科學可以更有趣
搞笑諾貝爾獎是由英文IgNobel Prize翻譯而來,乍聽這一英文像“無節操”(ignoble)諧音。
這個獎項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專門給一些另類的、細碎的科研成果頒獎,頒獎者和一些評委則是真正的諾獎得主。
搞笑諾貝爾獎自1991年開辦至今,已有25年曆史。
據悉,其所頒發的獎項包括:和平、物理學、經濟學、解剖學、生物學、流體力學、營養學、醫學、認知學、產科十大獎項。
儘管搞笑諾貝爾獎充滿“無厘頭”,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讓科學卸下冷峻外表,與輕鬆、幽默融合,使科學的溫暖吸引更多普通人的關注,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這個獎項雖名為“搞笑”,
但被稱為“諾貝爾”也是實至名歸的——部分“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是真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普罕博士,在現場展示研究成果:澳大利亞土著的樂器對睡眠呼吸暫停問題有幫助。
今年“研究成果”有啥?老年人的耳朵更大
2017搞笑諾貝爾獎的研究課題個個吸睛:老人家耳朵比較大;貓是固體還是液體?為啥有些人討厭乳酪?
老人家確實耳朵比較大
——你有沒有發現,老大爺的耳朵通常會顯得大一些?獲“解剖學獎”的英國醫生奚斯科特發現,男性30歲後,每10年耳朵長約2公釐,女性耳朵也會隨著年齡而增長。但因女性耳朵“初始值”小,頭髮也長,使老大爺們的大耳朵更惹眼。
貓能否同時處於固態和液態
——即使再肥的貓咪也能完全躺進一個很小盒子裡,所以貓咪是是固態還是液態,還是練了“縮骨功”?來自多國研究者用流體力學分析了貓咪的狀態,獲得了物理學獎。
摸鱷魚會影響人的賭博慾望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人口研究實驗室主任洛克洛夫和研究助理發現,賭客開賭前,抱封住嘴巴的一米長鱷魚,能引發興奮情緒,使有賭癮的人賭得更大,也輸得更慘。
”搞笑諾貝爾獎“有一項觀眾向頒獎臺扔紙飛機的傳統。
獲獎者需向肉丸致敬 獎金約0.18元人民幣
搞笑諾貝爾獎的觀眾有一項往頒獎臺扔“廢紙”的不成文傳統,每年的該獎項的頒獎典禮臺上都是一片紙飛機的海洋。
為此搞笑諾貝爾獎還為頒獎典禮造就了一個職位——“掃地僧”。這位掃地大爺格勞伯教授並不簡單,曾是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人之一,在該獎項頒發時,還會偶爾客串頒獎者。
其實,搞笑諾貝爾獎自有一套“完整”的頒獎程式。與諾獎正裝出席,並向瑞典王室敬禮不同,搞笑諾貝爾獎需在頒獎典禮中,向瑞典傳統肉丸子敬禮,並可以穿上五花八門的服裝參加。
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者當然也有獎金——10萬億辛巴威幣。看似是一筆“鉅款”,不過摺合成人民幣僅為約為0.18元。
資料圖:美國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男子戴假肢扮山羊領獎
“你不知道的”歷年獲獎的奇葩發明一覽
2016年
物理學獎:為什麼白馬不怕虻,蜻蜓為什麼喜歡黑色墓碑
生物學獎:一個想成為山羊的奇男子,研究人類如何自制假肢以便混在山羊中過日子。
2015年
物理學: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尿尿時間一樣
醫學獎:接吻可以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2014年
物理獎:研究課題為:“當人踩到地上的香蕉皮的時候,鞋底和香蕉皮之間的摩擦力”
生物學:狗在排便時使自己與地球的磁場相近
醫學獎:用醃豬肉來治療小孩子流鼻血
立陶宛市長Arturas Zuokas因“成功解決”了道路亂停車的問題而獲獎。他的方法是駕駛一輛裝甲車去壓碎它們。
2013年
醫學獎:老鼠做完心臟移植手術後,如果聽歌劇,存活時間更長
和平獎:立陶宛維爾紐斯市長佐卡斯給出了整頓市內街道違章停車的問題“終極解決辦法”:駕駛坦克碾軋過停錯地方的賓士。
2012年
解剖學獎:黑猩猩可透過觀看屁股照片來辨別同類
和平獎:研製出將炸藥製作成鑽石的方法
物理學獎:慢跑者的腦袋擋住了前進的運動路線,所以在慢跑時馬尾辮不是上下晃動,而只能左右搖擺。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徐寧、李追
稽核:欣莉、趙宇
事業合作電話:18503608188
事業合作電話:
18503608288
(2017-09-16)
海外網成都9月14日電近日舉辦的“2017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系列活動中,理查德·羅伯茨、羅伯特·默頓、阿龍·切哈諾沃等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菁蓉鎮參觀考察,並在創客學堂向成都創客們傳授了成功的“秘訣”。
郫都區區委副書記王忠誠、成都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蒲斌與諾獎得主們座談,向來賓介紹了菁蓉鎮在鼓勵創業者創新、創業等方面的政策與措施。
隨後,三位諾獎得主參觀了創客展覽中心,並在創客學堂就小型企業發展需要具備哪些創業素養,團隊發展如何規劃以及如何取得創業的成功等問題帶來了意見和建議,並鼓勵成都青年大膽創業。(潘春)
(2017-09-14)
9月15日,延邊州人民政府與吉林農業大學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延邊賓館舉行。
州長金壽浩,吉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席岫峰,吉林農業大學校長馮江,州政府秘書長蘇慶良出席儀式證籤,併為吉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基地、吉林農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吉林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揭牌。
副州長馮濤,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越傑分別代表各方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據瞭解,為加快提升延邊農業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校地資源共享,推進延邊農業現代化程序,我州與吉林農業大學合作,圍繞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建設,培育延邊農村發展新動能,新業態,推進延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優勢資源開發、科技人才培養、新品種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村經濟管理、新農村建設等方面聯合開展專題研究;圍繞長白山道地中藥材、食(藥)用菌、蔬菜、水果、畜牧業等重點產業,開展新品種選育、生物防治技術以及新栽培模式、新技術規範等重點技術聯合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水稻、人參、延邊黃牛、黑木耳、果菜、山珍食品六大特色產業,開展藥品、食品、保健品等領域的新產品開發,加速農業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開展農業科技人才培訓、農業技術推廣與諮詢,為延邊培養更多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州農業科學院、延邊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分別與吉林農業大學科技管理處、吉林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
州農科院、延邊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琿春市龍裕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延邊深山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敖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敦化市廣晟油脂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代表16個基地,接收了吉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基地、吉林農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吉林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牌匾。汪清縣雞冠鄉雞冠村、大興溝柳亭村,和龍市頭道鎮延安村、龍城鎮興西村,敦化市紅石鎮紅石村,安圖縣永慶鄉柳樹村,延吉市三道鎮東光村等7個貧困村接受了吉林農業大學捐贈的扶貧種子和科技資料。
簽約儀式結束後,吉林農業大學舉行了專家科技成果專題報告會,吉林農業大學相關領導到龍井市進行了實地考察。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浪起風平”:農業大學!
(2017-09-15)
在西遊記裡,有這麼一個妖怪。他不傷人性命,與人和平相處,還到人類城市,去做生意。甚至買了東西,還會給錢。
這麼一個,通情搭理的好妖怪,是誰呢?他不是別人,正是家住玉華州,城北七十里豹頭山,虎口洞裡的黃獅精。
黃獅精武功高強、做事低調、做買賣公平。是西遊裡,除了黑熊精外,唯一和人類和平相處,不傷人性命的妖精了。
他手底下有百十個,武藝高強的小妖,可謂是兵強馬壯。可人家,從不欺凌弱小,謀財害命。
只因一時貪念,盜了三件兵器,就導致了,一家老小,全部滅族。這是何其悲哉!人家根本,就不想吃唐僧肉,也不知道唐僧是什麼人。結果,落個如此下場。
同樣是偷盜,黑熊精的待遇,可比他強的太多了。由此可見,做個好人,真的不容易。那怕犯一點小錯誤,也是禍起一生,永遠不能讓人原諒。
孫悟空若不打死黃獅精,也就不會惹怒,黃獅精的爺爺,九靈元聖,對他們的瘋狂報復。 可見,一切都是註定的。
九靈元聖在西遊裡,可謂是,實力最強的一個,如若金翅大鵬,不動用他的手下,單打獨鬥,也不一定打的過他。
要知道人家不緊強,後臺還比較硬,主人,可是十方太乙救苦天尊啊!
縱觀整部西遊裡,我最欣賞的,就是玉華州的,黃獅精了。可惜死的太慘了!他的死告訴我們,你在講理,碰見不講理的兇人,在不後退,可能,受傷的就是你了。
(2017-06-21)
一年一度聲勢浩大萬眾矚目的”第25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在美國時間9月17日下午6點(北京時間9月18日早6點)終於揭曉了,還記得去年的獲獎研究可是包括“用醃豬肉來治療流鼻血”、“狗便便時能感知磁場”等狗血內容,一起來看看今年有哪些奇葩研究得獎吧~
獲獎者: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Patricia J.Yang,David Hu及其同事
獲獎研究: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可以在21秒之內(誤差不超過13秒)完成排尿。
這位戴著馬桶圈的Mr.Hu對哺乳動物尿尿等長的解釋是因為重力!!!
獲獎者:西澳大利亞大學的Callum Ormonde及其同事
獲獎研究:如何用化學方法將熟雞蛋變生,其實本質就是對蛋白質變性的研究 。
他們興致勃勃地在現場進行了演示,可是當初為啥要煮熟呢?
獲獎者: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Elisabeth Oberzaucher和Karl Grammer
獲獎研究:試圖透過數學模型解釋嗜血的摩洛哥封建王朝皇帝穆萊·伊斯梅爾是否真的以及如何在1697到1727年期間生育了888個孩子。
天惹嚕~只要他們孜孜不倦地天天啪啪啪,還是有可能的!
共同獲獎者:日本的Hajime Kimata和斯洛伐克誇美紐斯大學的Jaroslava Durdiaková
獲獎研究:接吻和其他親密行為,對生理系統的益處或影響是什麼。
然後獲獎者就忽悠現場的情侶開始接吻!單身狗滿滿的都是淚呀~
獲獎者:荷蘭普朗克研究院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Mark Dingemanse及其同事
獲獎研究:不知道為什麼,似乎所有語言中都有“huh?(啥)”這個詞。研究者取樣比較了不同語系的31種語言,發現各種語言中皆存在功能聲響與英語“Huh?”類似的疑問詞。
嗯,聽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啥?你說的啥?
獲獎者獲獎者:新加坡管理大學Gennaro Bernile及其同事
獲獎研究:小時候雖然遭遇自然災害但沒產生心理陰影的人,長大後更可能偏愛冒險並且成為偉大領袖。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原來是有科學依據的!
獲獎理由:因為他們會向警察發獎金,如果警察不受賄的話。
獲獎者:智利大學的Bruno Grossi及其同事
獲獎研究:如果在雞屁股上插一根棍子,那它走路的姿勢就變得很像電影中霸王龍走路的姿勢。
實驗目的是探究鳥類是否真的是恐龍的後代,獲獎者還在現場表演了一下~
獲獎者:英國Stoke Mandeville醫院的Diallah Karim及其同事
獲獎研究:根據開車透過減速帶時你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來診斷闌尾炎
如果開車經過減速帶,在震動下腹部沒有疼痛感,則說明沒有闌尾炎,這種方法被研究團隊稱為“開車診斷法”。
獲獎者:美國康奈爾大學的Michael L. Smith
獲獎研究:施密特叮咬疼痛指數和蜜蜂蟄哪裡最疼
這個獎項是今年新加的,研究旨在將人類被各種昆蟲叮咬之後的疼痛分級,他親自上陣,讓蜜蜂叮咬其25個身體部位,來確定哪裡最痛。最後發現最不痛的部位是頭皮、腳趾尖和上臂;最痛的部位則是鼻孔、上嘴唇和丁丁。如果被叮部位是鼻孔,整個身體都會有反應,疼痛難忍,還會馬上流鼻涕、眼淚。
不知道你在笑完了之後有沒有像小編一樣陷入深深的思考呢?laugh for thinking!這也正是搞笑諾貝爾獎舉辦的真正意義。
25年前,為了獎勵“偉大的困惑”,科學幽默雜誌《不大可能的研究年報》的主編馬克·亞伯拉罕斯創辦了“Ig Nobel Prizes”,將Ignoble(不光彩的)和Noble Prizes(諾貝爾獎)組合在一起,獎勵那些“乍看之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的“不大可能”的科學研究,而且每年還邀請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參加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舉辦的典禮。
科學是嚴肅的,但是欣賞科學的方式卻不一定嚴肅哦。
(2015-09-18)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