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時:從“中國城”到“中國節” 見證華人變遷

  9月21日電 據法國歐洲時報網報道,19世紀中期,第一批華人移民遠赴歐美尋求生計。此後,越來越多的華人遠赴他鄉,各地的“中國城”(唐人街)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建立起來。幾十年來,“中國城”不但讓華人有了家的感覺,也成為了展現中國最美的名片。如今,隨著華人結構的改變,“中國城”正在向“中國節”過渡,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如今,新一代華人用自己的方式發出更加響亮的聲音。

歐時:從“中國城”到“中國節” 見證華人變遷

  資料圖:英國倫敦唐人街。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攝

  英媒:“中國城”卡在“時光隧道”裡

  近日,英國媒體報道稱,幾十年來,倫敦“中國城”的眾多餐館讓西方食客品嚐到了東方風味。然而在那些主打咕K肉、點心的傳統餐廳之間,突然冒出了一些新店鋪,或銷售冰淇淋筒,或銷售日本風味的漢堡。

  英國房地產公司沙夫茨伯裡執行長布里安•比克爾對此表示,如今的“中國城”已經“有點卡在時光隧道里了”。許多中餐館都走的是菜量大、利潤低、拼價格的路線。“這些餐館總是駐足不前,而顧客們卻有了變化,他們如今在尋找略為高階點的東西。如果他們還是老一套,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我們希望看到‘中國城’繁榮昌盛。”

  “中國節”如雨後春筍 德國要辦最大“中國節”

歐時:從“中國城”到“中國節” 見證華人變遷

  杜塞爾多夫“中國節”上重慶的長嘴壺茶藝表演。(法國《歐洲時報》記者方勇 攝)

  “中國城”逐漸走向衰落,但與之鮮明對比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節日在歐美流行起來,每年中國傳統新年之際,規模逐年擴大的嘉年華彩裝大遊行便體現著這種發展。同時,“中國文化節”、“中國時代節”、“中國狂歡節”等各具特色的地方節日不但增強了中國的影響力,也促進各地區與中國的合作

  近日,名為“龍舞杜塞爾多夫”的“中國節”在德國北威州首府杜塞爾多夫拉開帷幕。據悉,一年一度的杜塞爾多夫“中國節”如今已舉辦了7屆,每年吸引著3萬多遊客前往。

  由於各類“中國節”太多,城市之間競爭激烈,同處北威州、距離相近的科隆、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三個城市透過協商,決定發揮“集團優勢”,整合“中國節”。

  第一屆聯合舉辦的“中國節”將於2018年在杜塞爾多夫舉辦,2019年在科隆舉辦,2020年則在杜伊斯堡舉辦,此後依次輪流舉辦,新的“中國節”號稱歐洲最大。“中國節”舉辦期間,北威州還將合作舉辦“中國商業與投資者論壇”等活動。

  德國各個城市紛紛表示,透過“中國節”讓當地民眾更加喜愛和了解中國文化,為促進雙方合作做出積極貢獻。

  從“中國城”到“中國節” 改變的不僅是華人

歐時:從“中國城”到“中國節” 見證華人變遷

  2017年2月5日,巴黎春節慶祝活動――嘉年華彩妝遊行。(法國《歐洲時報》記者黃冠傑 攝)

  從“中國城”到“中國節”,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文化與語言上的障礙,“中國城”的華人更像是一個封閉的社團,在西方人眼中更像是一個難知究竟的謎。他們只知道這些華人雖然很能吃苦耐勞,但處事謹慎低調。

  如今,父母白手起家的艱辛變成了孩子在學校奮發努力的激勵,他們已經完全融入了西方社會,他們的子女或孫子女如今更多的是醫生、律師、高管。這雖然讓“中國城”出現後繼無人現象,但新一代華人更能用自己的方式發出更加響亮的聲音。

  他們開始關注並且積極參與政治,與父輩相比,這群年輕人擁有更高的起點,具備與當地民眾溝通交流的更強能力,因而能夠登上更加廣闊的舞臺。此外,華人不再做“沉默的羔羊”,面對暴力與偏見,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選擇為自身的安全與權利大聲吶喊。

  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歐洲多國領導人也赴華謀商機,促進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於是乎,各地形式多樣的中國節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大量湧出,中國的發展也逐漸影響歐美人的生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97 字。

轉載請註明: 歐時:從“中國城”到“中國節” 見證華人變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