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前幾天又有粉絲在後臺留言,向我們訴說自己的心酸:家裡的寶爸脾氣不好,家裡三歲多的孩子如果把玩具弄亂了或者是把地踩髒了,寶爸就大發脾氣,把玩具踢得更亂,而孩子站在旁邊默默看著,讓人很心疼。而每一次寶媽自己因為這件事情跟寶爸吵架,內心真的很累。
要說這種類型的寶爸對娃影響有多大,還要先從“踢貓效應”開始說起。心理學上關於“踢貓效應”是這麼解釋的:如果一個人情緒變壞,在潛意識裡會對弱者發洩自己的情緒,而弱者也會從別的方面尋找比自己弱的物件,來發洩自己內在的情緒,最終的受害者可能是一隻“貓”。
而作為一個父親的角色,卻成為“踢貓效應”的始作俑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父親這樣的反應,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
讓孩子養成“窩裡橫”的性格
不得不說父親“窩裡橫”也會讓孩子養成“窩裡橫”的性格,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是想著自己解決,而是回到自己的家裡對著比自己弱小的家人發洩自己內在的情緒,這樣的男人本身性格就比較懦弱自卑,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變相發洩自己的內在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就比如粉絲留言提到的寶爸,在孩子沒有及時收玩具時,不是想辦法教育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採取更極端的方式發洩自己對娃的不滿,會讓娃本身也變成懦弱、自卑的人,在面對比他更弱的物件時,也會採取殘暴的處理方式,養成典型的“窩裡橫”性格。
教給孩子錯誤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當然,如果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誤時,首先發一通脾氣,但是沒有解決實際性的問題,而只是讓孩子感覺到害怕,甚至在內心對大人是否愛自己產生懷疑;同時,大人用比較強權的方式壓制孩子的想法,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也不教孩子面對問題應該怎麼做,孩子在面對同樣問題時,也只是跟大人一樣發脾氣而已,並沒有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所以,為了預防“踢貓效應”產生的後果,心理學家認為:教育孩子時,大人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是最重要的。別把自己在工作時遇到的情緒在孩子身上發洩,殊不知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它弱者,一旦養成這樣的行為習慣,就相當於把孩子往非常危險的方向推。
而孩子如果是攤上這種型別的爸爸,還真的有可能成為自己的悲哀。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可要長點心。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新增、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髮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