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你能力很強,請出去,父母和孩子交流如何避免批評
之前網上有一段影片,女兒因為寫作業的事情,大聲哭著指責媽媽:“從今以後,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你這樣的媽媽,我還能要嗎?你還怎麼叫我,我還怎麼會啊?”
當時看到影片的時候一笑而過,完全是一個吃瓜群眾看熱鬧的心態。但今天類似的事情卻發生在我身上了。
早飯的時候,四歲的女兒跟我們吵了一架,結果以女兒的勝利收尾。
放暑假的女兒今天不想自己吃飯,一直嘟囔著想讓外婆喂,這是我們一直反對的事情,今天也不例外。
先是跟外婆強調:“孩子吃飯必須自己來,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交給她自己做。她已經可以自己吃飯了,有時候不想吃,那就不吃,餓一兩頓也沒啥影響,不要因為擔心她餓就餵養。”
然後轉頭跟女兒說:“以後吃飯就自己吃,在學校誰會餵你?”
以往談到這個話題,女兒都會覺得內疚,不爭辯也不反抗,當做什麼事都沒發生自己悄悄走到一旁。
但今天或許是因為我們多跟外婆強調了幾句,女兒有些激動,眼睛瞪得圓圓的,大聲喊著:“你們本事大了,喂一下怎麼了?再這樣我要請你們出去,不要回來了。”
我們倆都是一愣,然後默默無言。一方面驚訝於女兒犀利的言辭,不知是從哪兒學來的,另一方面是女兒太過激動,我們選擇沉默避免激化矛盾,靜待她平復心情。
今天一整天天我都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女兒會如此激動,是哪兒出了問題?
最終,我發現,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因為我們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再具體一點就是,關於“指責”引發的矛盾。
親子溝通中指責背後的深層原因
如果從溝通的層面來看,親子溝通中,指責會產生一系列的結果。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曾說,當一個人聽到不中聽的話時,通常會有四種反應:
指責自己,有人會因為別人的指責感到內疚、自責,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指責他人,有人會對被人的指責進行反抗,覺得是別人的錯;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從指責中瞭解自己的失望難過背後的原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從指責中體會別人希望得到的鼓勵和支援。然而,站在父母的角度,指責可能是因為自己擁有的特權。父母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孩子,所以總是藉著這個原因用成年人的方式來思考、解決問題。父母對孩子做出的命令和指責,會想盡辦法讓孩子遵守,在自己制定的規則內行事,同時也不必擔心孩子會反抗,因為父母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顯然佔盡了優勢。
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對於親子關係的理解太過侷限。傳統意義上的親子關係就是單純的父母和子女的教育、引導、撫育、贍養等兩代人之間的關係。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現在的親子關係還需要父母給予孩子平等對話的機會和權力,親子關係也不僅僅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展現出朋友的情誼,只有平等的對話,才能維持親子關係的長久與健康。
父母對於親子間溝通的態度不同也會導致指責。親子間的溝通帶有太多的隨意性,因為父母知道,即便自己說錯話,也不會遭到懲罰,所以很多時候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說的話隨口而出,不經大腦思考甄別。
比如,面對孩子犯錯,父母可能會說:“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不記心?每次都犯同樣的錯誤。”
但如果是在公司同事面前,父母的話就可能會變成:“這事又弄錯了,你好像不是很擅長這類事情的處理,以後可以找人幫你複核一下。”
溝通碰到指責,需要從孩子的需求出發
對於親子溝通中出現的問題,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建議是:從孩子需求的角度考慮問題。
1. 向孩子給出具體要求
很多時候,溝通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我所做的並不是你所想要的。比如父母常常跟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然而孩子聽到資訊後,會很困惑,怎樣才算是好好學習?是不是每天無時無刻地盯著課本才算?
所以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提出的問題是:你每天要閱讀一個小時,做一份練習題等等之類的要求,把指責的危險扼殺在萌芽階段。
2. 明確談話的目的
親子溝通跟其他形式相似,都需要有明確的目的,隨口而出的溝通很可能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父母一句隨口的話:“我讓你出門的時候把垃圾帶上,你又忘記了,真鬱悶。”或許父母只是想讓孩子回去拿一下垃圾,但口頭禪似的一句話,卻會讓孩子覺得是在指責自己。
對現實的判斷越準確,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能得到想要的回應。
3. 讓孩子給出反饋
有時候父母給孩子說了一件事,希望孩子遵守的時候,擔心孩子不清楚,通常會問“你知道我的意思了嗎?”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是的”,但這種反饋卻往往不一定是真實的理解。
比如父母跟孩子說要加班,孩子可能認為父母要自己安排晚飯,做好作業等事情,但父母只是想告訴孩子當天無法去學校接她回家。
4. 瞭解孩子的反應
早上女兒很激動,但過了一會,我問她:“爸爸媽媽這樣說你是不是很難過,該怎麼辦?”
女兒一一回答,她確實很生氣,就是因為她早上有點不太想吃飯,但我們卻一直說不讓喂,她也告訴我,自己吃就可以了,但偶爾還是想讓喂一下。
對於我的提議,以後都自己吃,不想吃的時候就說出來,我們不強迫她一定要吃多少,她也欣然同意,這件事也最終得到解決。
日常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僅僅在溝通上會碰到問題,在教育方法、理念甚至制定規則、行為習慣等等方面都會碰到孩子的反抗和抵制,但父母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能僅僅看到表面的問題,還要思考這個問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只有從根源處解決問題,才能消除矛盾。
你認為的問題很可能是孩子其他問題的解決方案,當你想要破除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幫孩子把他的問題也解決掉,才能避免問題的反覆。
在教育的過程中,有什麼問題是你一再強調,孩子卻不斷犯錯的,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