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文明古國,但是近代史印度屬於英國殖民,在許多方面都深深的受到了英國制度的影響,許多方面都學習英國,而且在關係上印度跟西方國家都走得比較近,所以使得印度在文化制度上面一直在不斷的學習西方,當然在醫療制度上面,印度也是走西方國家的路子。1949年,印度透過的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所有國民都享受免費醫療。只要身處印度,到公立醫院看病除了藥費,掛號費、檢查費、就診費甚至包括營養餐都免費。
除了美國以外,絕大部分西方國家都實行全民免費醫療,這聽起來真的非常不錯,但大家要明白的是,羊毛出自羊身上,所謂的免費醫療,其資金來源還是需要由全體國民承擔。以德國為例,一個普通的德國人每個月都要拿出1/3的收入用於繳納各種稅費和保險,其中全民醫療保險是一個大頭。所以這個免費醫療是不存在的,因為大家實際上都已經掏過錢了。對此我國也是實行全民醫保制度,所有用人單位都要給自己的員工繳納醫療保險,以此減輕員工在患病時所承受的經濟壓力。
相比於我國和西方的醫療制度,唯一的區別可能是西方的報銷力度更大,或者是直接不用花錢,但雙方的本質是一樣的,你都得額外繳納全民醫療保險。凡是去過歐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歐洲各國公立醫院雖然免費或者費用很低,但這些吃皇糧的醫院效率也是很低的,看醫生是要提前的預約的,而且醫生到點就下班,除非當時你在手術檯上,否者絕對不會多等你一秒鐘。印度也是如此,很多人等著等著,就涼涼了,或者治上一個療程,人就沒了。
其實,這個免費醫療的初衷,還是跟印度繼承來的那套人手一票的“民主選舉制”密切相關。顯然,印度貧困人口占了選民的大多數,那麼為了獲得他們的支援,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就被印度政府提上了議程,並貫徹了下來。只是,就診免費是真免費的,但要說效率和質量是真的不行,畢竟,全民免費醫療連歐美那些高收入的發達國家都搞不下去,而印度的工業化水平不算高,地區經濟發展也非常不平衡,每年外購軍備方面的開支佔了財政預算的一大部分,留下劃撥給公共醫療和教育的資金,其實是非常緊張的。
印度的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基本上不去公立醫院,而是通常透過僱主來享有私立的健康保險,印度的私立醫院的水平很不錯。印度的公立醫院的條件和狀況則奇差,但其病人的滿意程度極高,因為他們沒有別的選擇,不在這裡看,就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找草醫巫醫。印度這種免費醫療是一種極低水平的醫療服務,如果中國這樣做的話,是在醫療服務上的嚴重後退,是不會被多數國人接受的。高質量的醫療的關鍵在於國家的大力投入,印度只投入了GDP的1%,美國是18%,中國到了5%,這東西是很燒錢的,印度的免費醫療就是個窮歡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