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亮
特殊之年,重任在肩。說特殊,是因今年多個節點交織,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雙決”之年。又因疫情原因,公共生活步調,稍有影響。
比如,全國兩會會期隨之調整,延後倆月;雷打不動高考時間,也近二十年來首次改期,推到七月。但,困難雖有,目標不變。兩會參政議政,質量依舊。今年高考恰逢夏汛,防疫都只小插曲,防澇才是癥結。甚至歙縣、黃梅考場一度出現險情,但最終都被緊急預案化解。曲折過後,還是光明。
沒有通途,才更顯功力。愈挫愈勇,迎難而上,人定勝天,不只是口號,更是融入國人基因骨血。對川人而言,更是如此。歷經強震災疫,川人不屈。抗震重建,三年立川;戰疫馳援,一馬當先。
沒有打倒我們的,會使我們更強大。震後十年,舊貌新顏;雙決雙扶,屢翻新篇。涼山瓦吉瓦,是脫貧攻堅成果。而不只川西,在川渝交接處,成渝雙城經濟圈,更是奪目。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不只是川渝人民的切盼,更是來自中央結構佈局、戰略縱深的深意。而昨日在成都金牛賓館,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上,“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是會議主題。
年初,中央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雙城志,新的篇章,自此啟幕。建設雙城經濟圈,是重塑國家經濟地理,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也為新時代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
成渝本是同根生,歷史源流與現代產業交錯輝映。兩地經濟文化深度交融互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合體,成渝城市群作為國家發展和經濟增長第四極,也不只是紙面上的行政規劃。因為參照現實資料,這個第四極,早已呼之欲出。
統計資料為證,幾年前川渝兩地地區生產總值就超6萬億。而成渝城市群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人口和經濟佔比,達到驚人的九成左右。這是自然形成的影響和輻射力,是雙城魅力的最直觀對映。如今從國家和地區層面,上下聯動,積極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正是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並且一系列政策利好,也打通了此前某些自發融合的關隘。互惠互利,共享共榮。
平心而論,歷史層面看,因深處內陸,高山大川相阻,與起步和起點都曾遙遙領先西部地區的沿海城市群相比,川渝地區自然不佔優。所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領跑多年,但現成渝地區已拍馬趕上。隨著先前西部開發的成果累進,以及近來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提速,中國經濟塌陷之處,正在加速隆起。
南北東西,各佔一席;四極並立,傲視寰宇。如說沿海三極是架海紫金梁,那內陸成渝就是擎天白玉柱。在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版圖中,雙城崛起,雙核驅動的成渝經濟圈,會成為最矚目的黑馬,最閃耀的新星。四川把握機遇,一干多支,全域共興。治蜀興川,又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