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海滄區東孚街道過坂社群保潔勞務隊的電瓶車定時上門收運垃圾。
各村居的廚餘垃圾集中在轉運點,收運公司的工作人員將垃圾桶放置在廚餘垃圾專用車上,進行自動傾倒。
志願者正在定點投放區檢查垃圾分類情況,將錯誤分類的垃圾進行挑揀整理。
廚餘垃圾專用車開往廈門市廚餘垃圾處理廠,進行初步的垃圾卸料。
垃圾進入分揀車間,大型分揀系統將廚餘垃圾進行破袋、篩分、分揀等預處理,分揀提純出其中的易腐有機垃圾。
有機垃圾來到高溫厭氧發酵罐進行發酵,產生沼氣,用於發電。
最近,每天上午6點至9點、傍晚5點至8點,海滄區東孚街道各村居總能聽見“鈴鈴鈴”的清脆鈴聲——村裡的垃圾收運車唱著歌來提醒居民:可以投放垃圾了。
自5月1日起,東孚街道12個村居開始實行定時上門收運垃圾,目前採取上門收運與固定點位相結合方式,原有711個垃圾點位銳減至90個。道路更通暢了,臭味聞不到了,環境也更美了。
近日,本報記者跟蹤拍攝了廚餘垃圾從居民家中扔進垃圾桶,“坐上”小型收運車,再裝進3噸容量的廚餘垃圾運輸車,開往位於湖里區後坑環衛基地的廈門市廚餘垃圾處理廠進行卸料、分揀提純處理,再到高溫厭氧發酵、產出沼氣用於發電的整個“旅程”。
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垃圾分類的重點城市,廈門對垃圾分類的推廣和探索已經進行三年多,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當前,全市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參與率達80%以上。廈門市廚餘垃圾處理廠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市民垃圾分類準確度的逐漸提高,現在人工分揀的強度下降了很多,除了垃圾減量,廚餘垃圾中有機質含量也從40%提高到70%左右,提純出的有機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明顯提升。本報記者施辰靜 通訊員 李碧蓮 曾逸菲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