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上最慘烈槍案致58死 特朗普譴責系“惡魔行徑”
10月3日電 綜合報道,當地時間10月1日晚10時許,拉斯維加斯曼德勒灣酒店賭場一個場外的音樂節發生槍擊案。截至發稿時已造成至少58人死亡,逾500人受傷,中國公民暫無傷亡訊息。美國全國降半旗向遇難者致哀。美國總統特朗普譴責此次槍擊案是“惡魔行徑”,將於3日前往拉斯維加斯會見受害者、家屬和警方。
當地時間10月1日晚間,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一場音樂會上發生槍擊事件。
【槍擊持續5分鐘 槍聲震天】
槍擊事件發生時,該音樂節接近尾聲,鄉村歌手奧爾迪恩正在臺上演唱。64歲的白人槍手史蒂芬•帕多克從對面曼德勒海灣賓館的32層向樓下向觀看演唱會的觀眾開槍。
報道稱,現場約有3萬人,當第一批子彈向人群傾瀉下來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音樂會停止之後又重新開始,直到第二批子彈飛向舞臺正在演唱的歌手時,人們才開始躲避或者逃離舞臺。
有媒體報道稱,現場傳出上百次槍響,槍聲震天,槍擊持續了5分鐘之久。
事發時,槍手從高處向人群射擊,槍聲持續時間超過5分鐘。
【槍手自殺身亡“伊斯蘭國”宣稱負責】
據警方透露,槍手帕多克曾有過犯罪史,在警方進入房間前自殺身亡。他於9月28日便已入住酒店,警方在其賓館房間中發現10支步槍。
美聯社訊息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聲稱對槍擊事件負責。“伊斯蘭國”稱,槍手在數月前宣佈效忠該組織。但拉斯維加斯警方稱,槍手系“獨狼”作案,作案動機未明,目前無證據顯示槍手與國外恐怖組織有關聯。 美國FBI稍後也發表宣告稱,未發現槍手與國際恐怖組織有關聯。
事發後,拉斯維加斯警方以及聯邦調查局的特別武器和戰術處都派員前往現場,封鎖事發地點周圍的街道。
當地警方表示,帕多克應該是唯一一名襲擊者,不過,警方仍在尋找其女伴、62歲的瑪麗・露丹妮,但並沒有表示該名女子是否也參與了襲擊。
當地時間10月1日晚10時許,拉斯維加斯曼德勒灣酒店賭場一個場外的音樂節發生槍擊案。截至發稿時已造成至少58人死亡,逾500人受傷。
【中使館:尚無中國公民傷亡 】
事件發生後,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正密切跟蹤進展,尚未收到中國公民傷亡情況報告。 舊金山使領館網站訊息稱,已在第一時間成立了以羅林泉總領事為組長的應急工作組,將繼續與美方保持密切聯絡,瞭解中國公民傷亡情況,並將全力做好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
舊金山總領館提醒廣大同胞密切關注安全形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儘量避免前往人群集中地區。
受到驚嚇的音樂會觀眾坐在路邊休息。
【特朗普譴責槍擊案 向遇難者表示悼念】
槍擊事件發生後,美國總統特朗普表達了對遇難者的悼念。他表示,悼念和同情所有在拉斯維加斯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和他們的家人。
之後,特朗普又於當地時間2日上午10時30分發表全國講話稱,1日的槍擊事件是“惡魔行徑”,是“黑暗的時刻”。
特朗普稱,“今天,所有美國人帶著悲傷,震驚和哀痛的心情聚在一起”,祈禱邪惡消散,所有無辜的人們都能遠離仇恨和恐懼。他宣佈,將為遇難者降半旗致哀,並於當地時間3日與妻子梅拉尼亞前往拉斯維加斯,會見受害者家屬和救援人員。
當地時間10月1日,美國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賭場度假村附近發生槍擊事件。
【倖存者:從沒這麼害怕過】
在過去幾年裡,從拉斯維加斯大道到曼德勒灣處15英畝的土地上,一直都是音樂節的舉辦地。
此次槍擊案劫後餘生的一名親歷者稱, “慌亂的人群把我和我的丈夫分開,我們一起越過障礙物,爬上汽車,一路逃命。我好像從來沒有跑得那麼快過,也沒有那麼害怕過。”
一名從聖地亞哥到當地旅遊的遊客在事發後表示,“我們聽到像鞭炮聲似的槍響,我幫助了其他在流血的人。我和兩個女孩一起躲在正對著演唱會現場的一輛車裡。一個女孩兒腿部被擊中,另一個女孩肩部被擊中。我們只有不停地逃離現場。”
拉斯維加斯市政廳宣告說,“這是拉斯維加斯一個非常悲傷的夜晚”,並警告公眾遠離事發地酒店所在地周圍。
【槍擊案頻發 美國控槍問題再引關注】
雖然此次槍擊案是否涉“恐”尚未定性,但槍擊事件發生之後,輿論中已有聲音再度反思美國的控槍問題。
有觀點認為,槍擊案頻發,很大程度上與美國的持槍文化有關。目前,美國是世界上私人擁有槍支最多的國家。在美國,民眾持槍權受憲法保護。時至今日,即使各地槍擊案頻發,大多數美國人,尤其是白人,仍然堅持認為持有槍支是憲法賦予的合法權利,反對完全禁槍。
奧巴馬政府時期,為實現槍支購買審查,曾要求社安局向國家槍支背景審查部門提供購槍者精神健康資訊。不過特朗普政府取消了這一規定,特朗普本人今年4月還在美國全國步槍協會年會上發表了講話,成為自里根以來,首位在該協會年會發表講話的在任美國總統,其對擁槍的立場可見一斑。
美國控槍形勢的這種“逆轉”引發了反對擁槍人士的擔憂。美國媒體更是指出,擁槍派“捲土重來”,“美國控槍的動力逐漸減弱,控槍面臨更大挑戰”。
不論如何,此次拉斯維加斯槍擊案再次震撼美國,如何管控槍支問題將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也是美國政府亟需解決的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