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是紅軍長征中犧牲的職務最高將領, 噩耗傳來, 彭德懷痛不欲生

由 伯國平 釋出於 綜合

  鄧萍這個名字,今天知道的人恐怕不是很多。鄧萍和彭德懷相識,可以追溯到1927年。那一年,鄧萍19歲,剛從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畢業,受黨組織的派遣,前往國民革命軍湖南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做兵運工作。行前,組織向鄧萍詳細介紹了第五師第一團的情況: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團長名叫彭德懷,時年30歲,貧苦農民出身,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在北伐時期,受共產黨員段德昌的啟發,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四一二”、“七一五”之後白色恐怖下的革命低潮時期,曾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此行的目的,就是進入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充當彭德懷與黨組織之間的紐帶,促使獨立第五師第一團早日起義,成為一支革命生力軍。

  鄧萍擅長書畫,以文學青年的身份投入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得到彭德懷的賞識,在團部當文書。過了一段時間,彭德懷才從南華安特委那兒知道鄧萍的真實身份,當時就高興壞了,對這個比自己小近十歲小青年刮目相看。1928年春,南華安特委派人秘密通知鄧萍,中共湖南省委已批准彭德懷入黨。鄧萍於是精心地為彭德懷安排了一個莊重入黨宣誓儀式:他親自繪製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畫像,給彭德懷準備好了筆挺的呢軍服、高筒馬靴,武裝帶,兼一雙白手套。

  彭德懷入黨的晚上,鄧萍叮囑說:只要是上級來人,一律先由自己出面接見,確保安全後,再向彭德懷引見,以避免團長暴露身份,增添危險。就這一句話,彭德懷感動不已,畢生難忘。1930年6月10日前後,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紅五軍成立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年僅22歲的鄧萍任軍團參謀長兼紅五軍軍長。彭、鄧萍兩人繼續攜手並肩,率部參加了多次著名戰役。其中,最驚豔的戰役是攻取長沙之戰。該戰,紅三軍團控制了長沙全城,鄧萍還率第五軍一部追擊逃敵至易家灣。長沙戰役是紅軍在10年土地革命戰爭中一度攻佔的唯一省城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震驚了國內外。此外,鄧萍還率領紅五軍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第二、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1935年1月9日,紅軍佔領遵義,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從19日開始,紅軍各部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開始“四渡赤水”。一渡赤水後的2月23日,中革軍委電令紅三軍團必須在2月月底前重佔遵義,以調動敵人南返。24日,彭德懷、鄧萍率部隊從川南急行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了通往遵義的要隘——婁山關。27日上午,紅三軍團進抵遵義城下。當日下午,鄧萍找來了十一團政委張愛萍、參謀長藍國清,一同冒著連綿的陰雨和料峭的寒風隱蔽在遵義城下茂密的草叢中察看敵情,研究攻城方案。在這次察看敵情行動中,鄧萍被敵人的冷彈擊中頭部,當場犧牲,是年27歲。彭德懷初聞噩耗,痛不欲生。

  關於鄧萍犧牲的詳細過程,張愛萍在1936年寫的文章是這樣描述的:(在鄧萍與張愛萍等人正在潛伏偵察時)三營一個小通訊員跑來向張愛萍報告:“報告政治委員,營長說,‘是兩堵城牆,我們三營爬進去了一連多人,又出來了。’”“你是誰?”鄧萍首先這樣的問。“嗨,我是三營通訊員咯。”“告訴你們營長,隊伍不要撤回來,把這信帶去就行了。”藍國清補充說,“準備今晚上爬城啊。”通訊員藏好了信,行了個軍禮,飛跑去了。城牆垛子裡的敵人看見這個通訊員暴露地飛跑著,“砰!砰!砰!”不住地亂放他那“九響棒棒”(一種步槍,俗稱九響槍)。鄧、張、藍他們三個還是匍匐在那土墩上繼續進行他們的工作。“咦!”他們三個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槍打到這裡來了!”藍國清還加上了一句:“你瞄準些個,你媽的!”“唉……喲!”鄧萍同志忽然倒下去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忠誠衛士”:小編腦殘了了腦袋被門卡了.那是黃公略

  網友“別讓我們變成回憶”:黃公略呢

  網友“行雲流水”:方誌敏

  網友“盲劍客”:無數的人民子弟兵死了呢!


  本期精彩影片在下方↓↓

  實拍:這位叔叔可就帥氣了,用水槍玩出了火箭發射的感覺

  (2017-09-27)


  長征五號火箭

  長征五號遙二火箭,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的第二發試驗火箭,此次飛行的任務標誌著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研製取得圓滿成功。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升空後,將會把實踐十八號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

  實踐十八號衛星

  衛星在軌執行期間將驗證東方紅五號和新一代大型衛星平臺關鍵技術,並開展Q/V頻段通訊及多項新技術在軌驗證工作。

  東方紅五號

  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代表了我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是我國運載火箭轉型升級的里程碑工程,在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實現首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欲僧欲僧”:不是剛發射失敗了嗎?空間站計劃都推遲了還吹

  網友“低調的ぱ哥ば”:長征五號火箭比起馬斯克的火箭回收技術還差1000年,還有臉吹大B

  (2017-09-27)


  如果戰爭再一次打響我們靠什麼贏得勝利,伏擊、迂迴、鉗形攻勢還是大兵團作戰?

  衛星在天上看著,好像誰也騙不了誰。偵查敵人的戰略部署和自己的部隊聯絡,也都需要衛星,所以衛星會成為敵我雙方的首要共計目標。

  現在中美俄三國都擁有強大的導彈反衛星、鐳射反衛星技術。去年我國還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臺,清理太空垃圾的“遨龍一號”航天器。它裝載了一支機械臂,用來抓取廢棄的衛星。

  有矛就有盾,我國又研製了用於剋制反衛星五期的快舟火箭。該火箭採用了先進的“星箭一體”和固體燃料技術,將衛星和火箭在和平時期就已裝配好儲存好。在衛星遭到摧毀的情況下,發射車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從武器庫開到指定發射地點,迅速補充大量偵查衛星、導航衛星、通訊衛星。

  美國也有類似的技術,名為“Super Strypi”。但研製進度一直跟不上最後導致發射失敗。

  而俄羅斯執行快速響應衛星發射任務的洲際導彈,成本實在太高。

  快舟火箭在誕生之後不久就經歷了實戰考驗。2013年發射“快舟一號”衛星,在入軌不久就開始對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發生地震的災區進行成像,成為當時太空中最繁忙的衛星之一。一個月後,它又對臺灣花蓮地震區域的災情評估提供支援,為開展人道主義救援打通道路。

  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災害中,“快舟一號”是中國唯一一顆對災區實施連續十幾天重訪檢測的衛星。成功獲取高解析度震區遙感影像共計56.34G記憶體,為地震災害檢測及災情評估提供了有力支援。

  除了軍事的快舟火箭,我們還有民用的長征6號和長針11號快速響應火箭。長針11號火箭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固體快響火箭。接到命令後,只需要24小時準備時間就可以發射。而美國的快響火箭要一週準備。

  長針11號採用了機動戰略導彈的發射平臺,具備全天候、無依託發射的能力。即不需要專門的火箭發射場,不需要勤務塔、不需要臍帶塔、不需要導彈槽,連發射臺都不需要,只要有一塊平地就可以了。

  搭載長針11號的發射車也在去年珠海航展上亮相,還一度被誤認為是東風41導彈發射車。但此型發射車比東風41的車軸數量更多,車體更長, 載重能力也更強。

  另外,長針11號可以做到每公斤商業發射報價1萬美元以下,美國每公斤的發射成本要比這貴五倍多。在這場類似於星球大戰的博弈中,中國現在已佔據上風!

  日本最近也跟風發射了一枚快速響應火箭,然而起飛後控制系統出現故障,最終墜入大海。

  日本科研人員為人這是一件羞愧的事情,但小編在這裡想告訴日本的科研人員:輸給中國人不丟人,你們挑戰的是這個領域的世界第一!

  (2017-09-15)


  《每日郵報》30日訊息,當天美國內華達山脈公司(Sierra Nevada Corp,SNC)在加利福尼亞州東南部的莫哈韋沙漠,對該公司研製的“追夢者”(Dream Chaser)太空梭再次進行了測試。測試由一架“支奴幹”直升機將“追夢者”調運到高空投放,然後“追夢者”成功完成自主降落。

  “追夢者”長約9米,翼展約7米,總重11噸左右,體積約是太空梭的三分之一,可由“阿特拉斯5”型等火箭助推入軌,然後靠自身搭載的兩臺固液混合發動機進行工作,並能像太空梭一樣返回地面,可重複使用15次左右。

  按設計要求“追夢者”單次可搭載7名航天員或最多約5噸的貨物;如試驗能按計劃完成,在2019年就可向國際空間站進行貨物輸送。此外,SNC表示未來還將為“追夢者”賦予衛星維修、太空垃圾清理等功能,使其具有執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

  此外,按NASA公佈的國際空間站商業貨運任務合同顯示,在“追夢者”服役後,美國的太空活動很大一部分將由民營公司負責,其中主要的三家公司分別為軌道ATK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內華達山脈公司(SNC)。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將民營資本引入航天領域後,民營航天力量發展迅速。今年5月,SpaceX公司成功用“獵鷹9號”運載火箭為美國軍方發射間諜衛星,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另據資料顯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SpaceX公司的火箭發射次數已達12次,超越俄羅斯(11次)與中國(8次)排在世界首位。圖為“追夢者”進行風動試驗。

  有分析指出,隨著民營航天公司的技術積累,未來還將加快在航天領域的發展,目前,已有不少的民營航天公司提出自己的探月、火星探測等深空探索專案。雖在技術上還需相關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協助,但民營資本帶來的成本降低及大眾化服務的傾向,在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是值得關注的。

  未來“追夢者”太空梭執行任務的設想圖,靈活、低成本的太空探索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1年7月21日隨著“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著陸,太空梭時代正式結束,這種曾經理想化的太空探索工具終因使用風險及過高的維護費用被淘汰。不過,作為其“繼承者”而出現的各種航天器倒是值得期待,畢竟未來的太空探索還需由這些新的航天器來實現。圖為太空梭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試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振華3D影視”:國內分分鐘把你禁飛

  (2017-09-04)


  新華社圖表:中國空間站想象圖。(新華著記者 馬研 盧哲 編制)

  (綜合科技日報、北京青年報報道)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25日在第68屆國際宇航大會上表示,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的原因仍在調查中,或將在年底徹底查清。這次失利將影響到我國嫦娥五號、四號以及空間站的任務計劃。

  長征五號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於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但在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搭載實踐十八號衛星發射升空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此前,我國原計劃在2017年11月,用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國內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號”;在2018年,發射世界首顆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嫦娥四號”。

  今年6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探月三期工程副總設計師孫為鋼披露了我國探月三期工程的總體方案,工程分三期實施:一期包括嫦娥一號、二號,完成繞月探測;二期包括嫦娥三號、四號,完成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三期包括嫦娥五號、六號,完成自動取樣返回。這三期任務簡稱“繞、落、回” 。8噸多的嫦娥五號任務是探月三期“回”的任務執行者,將由長征五號火箭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其任務目標之一是實現月面無人取樣返回。根據設計,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器組成,發射時呈四器串聯構型。孫為鋼介紹,探月三期工程採用了一個複雜的工程方案。孫為鋼解釋:“如果再把運載能力和探測器擴大些,並增加生命保障系統,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們就具備了載人登月的能力!”

  計劃於2018年發射的嫦娥四號,將搭載荷蘭、德國等國低射頻電探測儀等4臺科學載荷,共同飛赴月球,探索宇宙科學奧秘。這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個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

  田玉龍表示,由於長征五號事故調查仍在進行,這兩項任務均將被調整,發射時間將在年底重新修訂。

  此外,我國空間站的建設也將受到影響。此前有報道稱,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已於2016年底完成總裝,計劃在2018年由長征五號B火箭發射升空。但田玉龍說,核心艙的發射也將推遲至2019年實施。

  今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介紹,在載人空間站的建設階段,我國將進行四次以上的載人飛行任務,2020年將進行兩次載人飛行任務。我國發射首個核心艙到空間站完全建成,需十幾次發射,其中最主要的發射有三次,即發射核心艙和先後發射兩個實驗艙,其中計劃於2019年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空間站核心艙。若進展順利,將於2022年前後建成載人空間站。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m135****2980”:又失敗了?

  (2017-09-27)


  臺媒關注大陸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

  2017-07-03

  參考訊息

  參考訊息網7月3日報道臺媒稱,中國大陸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2日晚發射失敗。這款研製10年的重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第二次發射失敗,11月能否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上太空面臨變數。

  據臺灣“中央社”7月2日報道,長征五號遙二火箭2日19點23分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但新華社20點06分發布快訊指出,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報道說,相關單位後續將組織專家調查分析故障原因。此外,原定發射任務後舉行的中外記者會也臨時取消。

  報道稱,長征五號火箭2016年11月首次發射成功,但那次發射因技術問題多次延後升空,最後在發射視窗後段完成發射。

  按原定計劃,長征五號系列火箭二次試驗發射成功後,這款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便可告一段落,之後轉為應用發射。預定年底載送嫦娥五號升空,執行月球取樣返回任務。

  報道稱,長征五號系列火箭使用無毒、無汙染的液氫或煤油和液氧推進劑,到達近地軌道的最大有效載荷能力為25噸,到達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有效載荷能力是14噸,是大陸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資料圖:6月26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新華社發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7-03)


  長征五號發射雖失利,但中國火箭成功率仍居世界領先!

  2017-07-02

  科羅廖夫

  據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長征五號火箭是我國為了滿足21世紀初航天發展需要,在2006年立項研製的大型低溫液體運載火箭,也是中國首枚芯級直徑為超過5米的運載火箭系列。由二級半構型的基本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CZ-5)、不加第二級的一級半構型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CZ-5B)以及新增上面級的長征五號/遠征二號運載火箭(CZ-5/YZ-2)組成,中國未來天宮空間站、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測的實施都將使用該火箭系列。

  長征五號有不少綽號,比如“胖五”、“大力士”、“冰箭”等等。“胖五”是因為長征五號的直徑達到了5米,體重接近900噸,相當2枚長征2號F火箭的重量,或者15架國產C919大客機的重量。“大力士”是指其巨大的運載能力,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分別達到14噸級、25噸級。這與美國現役並且執行最多的德爾塔四號重型運載火箭的能力差不多(直徑5.1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近地軌道28噸)。“冰箭”是指長征五號的主要燃料是液氫和液氧,液氫的溫度是零下252攝氏度,液氧的溫度是零下183攝氏度,是目前人類已知能量最強大的火箭燃料。

  按照中國對火箭運力的分類方法,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0-30噸的火箭稱為大型運載火箭,目前世界上共有7種大型運載火箭,分別是中國的長征五號、日本的H-2B運載火箭,美國的宇宙神五號和德爾塔四號重型運載火箭,歐洲的阿麗亞娜五號運載火箭,俄羅斯的安加拉A5和質子M運載火箭。

  設計建造並且發射成熟一種新型火箭的週期非常長,各主要航天強國都是以三四十年的週期來發展新一代火箭的,中國也不例外。早在1988年,中國即開始了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的論證工作。中國火箭專家認為,舊的長征火箭系列存在著運載能力低,芯級直徑小,型號偏多,型譜重疊,可靠性不高,發射準備週期長,使用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推進劑毒性大且價格昂貴等諸多問題。在2001年新型火箭預研工作開始前,就明確了新一代火箭的運力指標、級數、推進劑種類,並要求新型火箭高可靠、低成本。在2006年新火箭立項開始研製時,確定了“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三個模組”的總體發展思路以及”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設計思想。

  “三個模組”是指使用液氧/液氫的5米直徑模組,使用液氧/煤油的3.35米直徑模組、2.25米直徑模組;“兩種發動機”是指新研製的地面推力50噸YF-77氫氧發動機和地面推力120噸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在三個模組基礎上第一步組合製造出5米直徑芯級的大型運載火箭,再進一步組合製造出3.35米直徑芯級的中型運載火箭和小型運載火箭,最終形成近地軌道運力覆蓋1.5-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覆蓋1.5-14噸的“一個系列”。按照方案,新長征系列火箭運載能力相比原長征火箭大幅度提高;使用推進劑無毒無汙染;採用“三化”的設計思想降低成本;比傳統火箭普遍少一級的一級半或二級半構型提高火箭固有的可靠性;擁有完整的運載能力覆蓋範圍。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長征五號系列的基本型號,為帶助推器的兩級火箭。助推器採用4個3.35米直徑模組,每個助推器配置2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每個助推器有1臺發動機可單向擺動。一子級採用5米直徑模組,安裝2臺可雙向搖擺的50噸級氫氧發動機YF-77。二子級採用改進自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三子級氫氧發動機的YF-75D作為主動力,發動機可雙向擺動,能兩次起動,同時配有輔助動力系統。整流罩與有效載荷一起垂直整體運輸、吊裝。

  2009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進入初樣研製階段,完成以5.2米直徑整流罩和5米直徑火箭艙段製造生產試驗。2013年長征五號進入試樣研製階段,開展火箭生產、總裝和測試。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火箭首飛取得成功。

  即使是美俄歐洲等幾個航天大國或地區,實驗重型火箭都失敗過,近年來也頻頻出現發射失利的情況。歐洲的阿里亞娜火箭發射107次,成功率93%。美國的德爾塔運載火箭發射251次,成功率為94.4%。成功率最高的是蘇聯聯盟號運載火箭,截至1993年4月發射了1012次,失敗17次,成功率98.3%。

  從全球航天發射領域來看,中國長征火箭一直保持較高的成功率和可靠性。長征火箭首次對外公佈的發射失敗記錄是1996年8月18日,這是該火箭執行的第42次發射任務。

  2016年9月1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高分十號衛星失利。不愧是G2,中國和美國在各個領域都要發生碰撞和爭奪,不僅是奧運會金牌,發射衛星也是。彷彿就像是事先約好了的,美國也馬上要求失敗一次。這一天美國SpaceX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前發生爆炸。

  截止2016年9月,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有235次發射,平均每年十餘次,其中完全失敗3次,部分成功1次,成功率高達98%。

  隨後的近一年時間,中國的火箭發射似乎不太順利,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實踐十七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又實施了二次傾角控制和五次定點捕獲,最終才定點成功。2016年12月28日,長征二號丁火箭發射高景一號衛星,衛星沒能進入預定軌道,經數次變軌後進入軌道。2017年6月19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任務失利。

  航天發射是高風險的活動,存在很大不確定性。1962年3月21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東風二號彈道導彈首次飛行試驗,21秒時導彈完全失控,69秒後導彈墜毀。聶榮臻總結說:“既然是科學試驗,總會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我們就取得經驗;失敗了,我們就得到教訓!成功了,功勞是你們的,失敗了,責任由我來負!”對面發射失敗,錢學森也說:“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有了失敗,應該振作精神,分析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再戰。

  航天事業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航天加油!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 榆錢飛歌”:沒失敗就不叫試驗,自然規律。中國航天,挺你!

  網友“世界很大”:必須的,國家加油。。怎麼感覺怪怪的

  網友“king”:再接再厲

  網友“少年郎要堅強”:加油

  網友“初見/秋風悲扇”: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加油,我的國!加油,中國航天!

  網友“梁哥”:科學試驗不怕失敗,失敗後定能成功。加油!

  網友“夢開始的地方”:加油!中國航天。加油!中國

  (2017-07-02)


  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 發射任務失利

  2017-07-03

  中國網

  7月2日19時23分,搭載著實踐十八號衛星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為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瞬間。中新社記者駱雲飛 攝

  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7月2日19時23分,搭載著實踐十八號衛星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為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瞬間。中新社記者駱雲飛 攝

  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7月2日19時23分,搭載著實踐十八號衛星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為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瞬間。中新社記者駱雲飛 攝

  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7月2日19時23分,搭載著實踐十八號衛星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為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瞬間。中新社記者駱雲飛 攝

  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7月2日19時23分,搭載著實踐十八號衛星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為民眾遠觀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中新社記者駱雲飛 攝

  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7月2日19時23分,搭載著實踐十八號衛星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為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飛向蒼穹。中新社記者駱雲飛 攝

  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7-03)


  長征五號失利:沒有失敗的航天不叫航天 事故或因發動機而起

  2017-07-03

  鳳凰網軍事頻道

  7月2日晚8時08分,新華社釋出訊息: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長征五號遙二發射失利,航天業是高風險行業

  對於一枚全新的運載火箭來說,在其頭幾次發射中出現失利,並不是一件太讓人感到意外的事。美國的重型德爾塔-4、歐洲的阿里安-5、日本的H-2、中國的長-3系列,都是經歷了至少一次失利,才逐步走向穩定的。中國的工業底子不及歐美,出問題沒有必要對航天業過多苛刻的責備。

  歐洲的阿里安-5在1996年6月4日的首次發射就以爆炸告終,第二次發射部分失敗。到今年6月28日,阿里安-5共進行了94次發射,所有的失敗都是在前14次發生的,包括在第10次的部分失敗和第14次的失敗。自從2002年12月的那次失敗之後,阿里安-5均獲得成功。所以,長征-5號失利不可怕,關鍵是找到問題的根源,逐步完善。另外,航天是高風險活動,正是因為如此,航天工程師不應成為高風險職業,航天工程師不應受到額外的處罰和壓力。

  1996年6月4日,歐洲阿里安-5首次發射,以爆炸告終

  我們再回到長征-5號,仔細分析下這次發射的長征-5號的構型,就能感覺它太複雜了,也太有特色了。其一級總共有10臺發動機(2臺YF-77和8臺YF-100),芯級兩臺發動機並聯的地面推力也只有約100噸,遠遠低於任何一臺助推器的推力(約240噸),在起飛推力中貢獻最小。可以說,長征-5號是靠著捆綁的助推器推上天的。

  阿里安的4次失利集中在前14次發射中

  其芯級的推質比小於1,芯級自己飛不起來,而且差的比較多。此前的中國的長征二號、長征三號系列,助推器也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用助推器光靠芯級也是能上天的,只不過載荷小點。很多經典火箭的芯級推質比都是大於一的,比如美國的阿特拉斯(宇宙神)、德爾塔,它們透過捆綁不同的助推器,實現非常靈活的構型,將但範圍載荷送入不同軌道。日本的H-2B運載火箭芯級推質比也不到1,但情況好些。其總重為總重量531噸(除有效載荷),其固體助推器單臺重量76.6噸(真空推力1750千牛),也就是說芯級重量大約230噸,而其芯級的兩臺LE-7發動機的真空總推力大約224噸(當然海平面推力會低一些)。

  這樣,長征-5的一級總共安裝了10臺發動機,這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體的可靠性。傳統的設計觀點認為,並聯發動機越多,可靠性越差。為了簡化起見,假設兩臺可靠性為0.9的發動機,將其簡單並聯在一起總體可靠性就降低為0.81。所以傳統的火箭設計思想比較忌諱並聯太多的發動機。蘇聯當年的N-1登月火箭幾次發射全部失敗,並聯的發動機太多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種火箭的一級並聯了30臺NK-33火箭發動機。

  當然,這一定律在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誕生後被顛覆了。該火箭的一級採用了9臺“默林1D”發動機,但是火箭的整體可靠性卻非常高。按照該公司的宣傳,火箭起飛後如果其中一臺發動機出現問題、90秒鐘後兩臺發動機故障都不影響發射,因為其他發動機可以多輸出功率,來彌補這一兩臺發動機的動力損失,所以整體可靠性反而有大幅度的升高。“獵鷹9”之所以具備這項“神技”,主要原因是其渦輪泵可以在大範圍內調節,這樣其火箭發動機推力的調節範圍就非常大。想一想,它能靠著自己的火箭發動機垂直返回,就知道其推力調節範圍之大和敏捷度之高了。當然,這種動力冗餘技術可能會帶來成本升高,本來8臺能幹的事讓9臺發動機來幹,似乎是多了一些死重。但是對於“獵鷹9”來說這又不是問題,因為它的一級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獵鷹9的芯一級使用了多達9臺發動機,起飛後如果其中一臺出現問題、90秒鐘後兩臺發動機故障都不影響發射。

  目前,推力調節能力也是目前主流運載火箭的一種必備技能。但是在上一代長征火箭不具備這種能力。而長征-5號和長征-7號的發動機已經具備了一定範圍內的推力調節能力。但是這似乎並不能像“獵鷹-9”那樣用來提高其可靠性。因為長征-5號運載火箭彈4個助推器的液氧和煤油儲箱是獨立的,一旦有一個助推器發生問題,即便其他發動機透過提高自身推力來彌補,但是這些燃料是無法共享的。

  即便如此,長征-5號的設計可靠性仍然是非常高的。長征五號的核心控制儀器普遍採用了三餘度技術,也就是有3個相同的裝置儀器相互備份。中國現役火箭的設計可靠性最高的是0.97,而長征-5號整箭設計可靠性達到了0.98,而其氫氧發動機的可靠性則高達0.9898,當然這都是理論值,而且不等同於發射成功率。

  有人或許會問,為何芯級不同樣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呢,“勁”還大不少,至少可以少並聯一臺發動機。理論上並非不可。但是煤油機的比衝相對較低,達到相同的總衝,就要求攜帶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儲箱也更大,這樣迭代後的火箭重量會大幅飆升。可以說,正是靠著這芯級的兩臺YF-77,長征-5號才能減重瘦身。

  說起“瘦身”,可能會有人說,“胖五”哪裡瘦啊,太胖了。胖源自於它5米直徑的芯級。它的芯級推力那麼小,為何要搞那麼粗呢?一方面的原因是液氫的密度低,其儲箱要大。常規的偏二甲肼的密度大約每立方米800千克,而液氫只有70千克。如果火箭直徑做得小,燃料體積又大,那火箭長細比就太大,不利於控制。

  那麼為什麼不搞一臺推力更大的氫氧機?按照龍樂豪院士的說法,之所以選擇50噸級氫氧發動機而不是100噸級氫氧發動機,當時主要考慮兩方面原因。一方面,50-100噸推力的芯級發動機對火箭總體設計結果沒有實質性的影響。用於一級時,50噸級的發動機可以並聯兩臺使用,而且50噸級發動機還可用於上面級,百噸級發動機卻不能。另一方面,50噸級發動機的研製難度相對較小,投入也少一些,這樣更適合缺乏大推力氫氧發動機研製經驗的中國。要知道,在該發動機研製之前,中國推力最大的氫氧發動機YF-75推力只有7噸。即便是50噸級的YF-77發動機,其研製過程也是歷經坎坷,試驗時多次發生事故(對於試驗來說也算是正常)。而這次的長征-5號的失利以及長征-5遙一的部分成功,問題很可能都是出在了氫氧機上。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儘管中國長征-5號運載火箭使用的幾種發動機在同類發動機中的比衝不算高,但是整枚火箭的載荷係數卻不低。如果與歐美日同級別運載火箭相比,大概只比完全採用氫氧發動機的“德爾塔-4”略低些。這主要是因為長征-5的氫氧主發動機和液氧煤油助推器的混搭方案帶來優勢。這種混搭也是一種中國特色和中國創造吧。而其他運載火箭多采用了比衝較低的固體燃料助推器,“宇宙神”不僅採用了比衝較低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助推器,還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作為主發動機,所以在上述火箭中的載荷係數是相對較低的。

  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比衝雖然較低,但是體積比衝高,也就是說提供相同的比衝時,體積小因此使用起來比較方便,而且固體火箭發動機結構簡單、可靠性高,被普遍用於大型火箭發動機的助推器。哪怕它拉低了火箭的載荷係數。

  液氫液氧發動機不容易駕馭

  中國以前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上相對落後一些,特別是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對燃料的澆築、殼體等要求都很高。隨著國內固推技術的進步,中國近年來也在開始研製大型的固體助推器,相信今後將會應用到新型火箭上。

  目前實際上航天業並不太看重這個載荷係數,大一點小一點對於評價火箭來說不是決定性的。這一點和戰鬥機不同,戰鬥機發動機推重比的增加將會給戰機機動性帶來直接影響。而火箭發動機的比衝多一些少一些不會直接影響到火箭的競爭力,畢竟火箭需要的是安全、可靠、廉價、推力滿足要求。

  我們再回到長征五號上和中國航天上。在我們普通人看來,今天看到長征五號這次發射的失利,感覺很痛心。但是在航天工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失敗真的不算什麼。中國航天曾經面對的壓力和困難遠非現在能夠想象的。但是,一路走來,航天人披荊斬棘,克服一個一個困難,一直走到了世界航天工業第一集團。我們相信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最後,我們用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一句話與航天人一起共勉:”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文章來自鳳凰號自媒體《看空天》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