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皮再獲重大發現! 富力建業之戰, 裡皮看臺上一細節引發猜想
2017賽季中超聯賽已接近尾聲,在聯賽還剩下3輪的情況下,保級、爭冠已基本明朗,上週末廣州恆大在主場絕殺延邊富德加上上海上港戰平遼寧開新,廣州恆大一下子將領先優勢擴大到6分,下一輪主場對陣貴州恆豐智誠,只要恆大取勝便實現中超7連冠的偉業。
而保級方面,昨晚天津億利客場拿下上海申花,一波三連勝之後基本宣告保級成功,而遼寧開新面對上海上港只拿到一分,意味這遼寧開新和延邊富德基本預定了中超的兩個降級名額。
進入中超聯賽的尾聲,正是中國男足的主教練裡皮考察隊員的關鍵時期,近期裡皮也是馬不停蹄的奔波於中超各大球隊的主場,昨晚裡皮再次現身越秀山體育場觀看廣州富力與河南建業的比賽。
昨晚的比賽中,當現場直播的鏡頭給到裡皮的時候,發現了裡皮的一個細節,他手中有一張紙條,紙張上面寫有密密麻麻的文字,仔細看應該是球員的名字,裡皮看完後直接塞進上衣的口袋。對於這個紙條引發了外界的猜想,紙上的名字很可能就是裡皮重點考察的球員,或許下一期國家隊集訓名單又該有新的面孔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下午國際足聯公佈了最新一期的國家隊排名,中國男足繼續上升到世界第57位,位列亞洲第4位,意味著,明年3月份亞洲盃的分組抽籤,國足將獲得種子隊的身份,這樣一來國足將成功避開亞洲各大強隊的,相信在裡皮的帶領下,明年的亞洲盃中國男足將走得更遠。
【諾貝爾經濟學獎猜想五】馬克·格蘭諾維特:社會學家的逆襲
2017-10-09
財新
馬克·格蘭諾維特:社會學家的逆襲
陳永偉,北京大學市場與網路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社會網路的研究已被應用到諸多領域,正是格蘭諾維特這位堅強的社會學鬥士堅定對抗“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努力,才讓這一工具從社會學傳到了經濟學。
自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以來,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不斷地向其他學科滲透、擴張,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甚至地理學等多個領域都受到了來自經濟學的影響。這個現象,被人們戲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Economic Imperialism)。但事實上,學科之間的互動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在經濟學大舉“侵犯”其他學科疆界的同時,其自身的疆界也正在受到來自其他學科的“侵蝕”。例如,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成功地把心理學植入了經濟學,開創了行為經濟學,從而斬獲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艾莉娜·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則憑藉一項政治學的研究摘取了200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既然心理學家、政治學家都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那麼社會學家是否也有機會呢?在我看來,這種機會當然是存在的——不僅有,而且很大。事實上,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在研究領域上有很多交集,因此其相互滲透程度也是最大的。那麼,如果真有一位社會學家可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最可能是誰呢?在我看來,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或許是最合適的人選。
作為社會網路理論的重要代表,格蘭諾維特一直致力於經濟社會學的研究,其關於“鑲嵌”“強關係和弱關係”“門檻效應”的研究都對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在很多問題上,他曾和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等重量級的經濟學家發生過論戰。我想,作為一名積極抵抗“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堅定鬥士,以及“社會學帝國主義”的積極倡導者,給他頒一個諾獎恐怕也不為過。
生平
1943年,格蘭諾維特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澤西市。澤西市規模並不大,但地理環境優越,距離美國東部多所名校的路程都不遠,人文環境良好。格蘭諾維特就在這兒度過了他的童年。上大學時,他選擇了離家只有一小時車程的普林斯頓大學,並以歷史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
在普林斯頓求學期間,他讀到了法國曆史學家喬治·勒費弗爾(Georges Lefebvre)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論著。和一般的歷史著作不同,勒費弗爾選擇了一個十分特殊的角度——流言來詮釋這場大革命。這種分析方法徹底吸引了格蘭諾維特,從此之後,他開始嘗試從社會網路的角度來分析問題。
1965年,格蘭諾維特從普林斯頓畢業,隨即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方向的博士。此時,哈佛大學已經有哈里森·懷特(Harrison White)等一批人在從事社會網路的研究,格蘭諾維特很自然地就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懷特的指導下,格蘭諾維特開始以“找工作”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方向,這讓他在不知不覺中侵入了經濟學的傳統領地。
1970年,他從哈佛畢業,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在霍普金斯任教期間,他整理了博士論文的觀點,並在1973年發表了《弱關係的優勢》(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一文,一舉奠定了其在社會網路研究領域的地位。同年,他又出版了《找工作:關係人與職業生涯的研究》(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對自己的觀點做了進一步闡發。
以上著作的出版,為格蘭諾維特贏得了大名。1977年,他應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邀請加盟該校。在石溪其間,他重新思考了大學期間曾關注的革命、暴動等問題,提出了“門檻模型”,並不斷用這一模型來分析群體性事件。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格蘭諾維特的雄心不斷增強。為了抗衡“經濟學帝國主義”,他於1985年提出了“新經濟社會學”的概念。同年,他發表了《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鑲嵌問題》(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一文,在批判經濟學和傳統社會學不足的基礎上,強調了社會網路的重要性。此後,格蘭諾維特不斷把研究引向深入。例如,為了回應企業史大師錢德勒“戰略決定結構”的觀點,他開始從社會網路角度來研究產業結構的形成。
1992年,格蘭諾維特離開石溪,轉赴西北大學。三年後,他又轉到斯坦福任教,並一直持續至今。
鑲嵌理論
“鑲嵌”是格蘭諾維特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個詞最初來自於經濟史學家卡爾·波拉尼(Karl Polanyi)。在波拉尼那裡,“鑲嵌”指的是經濟與政治、宗教之間相互嵌入的關係。格蘭諾維特借用了波拉尼的這個詞,但對其意義卻給出了重新解釋。在他的理論裡,“鑲嵌”指的是個人在社會網路中的互相嵌入關係。
在傳統經濟學家的眼中,人是“理性”的。在各類經濟社會活動中,理性人主要按照權衡利益得失行事,而不受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的影響,因此社會網路是不重要的。但傳統社會學家的觀點則正好相反,他們更強調社會對個人的影響。大多數社會學家認為,人的行為取決於其社會化過程。社會的風俗和價值觀等因素透過教育等途徑會逐步內化為個人的行動準則,從而影響人的具體行為。
對於這兩種觀點,格蘭諾維特都不贊同。他把這兩種觀點分別冠以了“低度社會化”和“過度社會化”之名。在他看來,儘管這兩種觀點在表面上分處兩個極端,但卻“共同地以社會性孤立的行動者作為行動與決定的中心”——在前者的觀點中,孤立來自於個人對自我利益的一味追求;在後者的觀點中,孤立來自於個人的“行為方式已經被內化”。它們都脫離了具體的社會情境和個人所處的社會關係,其分析結論也都和現實相差甚遠。
針對這兩種觀點的問題,格蘭諾維特主張,既要避免“低度社會化”的分析傾向,把人認為是孤立的原子,也要避免“過度社會化”的分析傾向,把人看成附屬於社會的奴隸。而應該把人看作鑲嵌在真實的、正在運作的社會關係系統之中的,有目的的行動個體。
弱關係的力量
“關係”(ties)是衡量人與人之間關聯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同親密程度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密程度也各不相同。在分析中,可以用“認識時間的長短”“互動的頻率”“親密性”以及“互惠性服務的內容”等維度來對關係的強度進行衡量。
在傳統的社會學中,一般會強調強關係的作用。例如,我國的社會學泰斗費孝通先生提出過“差序結構”,其本質就是強調了強關係對於人的行為的影響。但格蘭諾維特則反其道而行之,強調了弱關係的影響。
在撰寫那篇關於“找工作”的博士論文的過程中,他就開始意識到了弱關係的作用。透過大量的調查,他發現很多人能找到工作,其實主要依賴於弱關係而非強關係。而其作用機制則主要是資訊傳播。一般來說,具有強關係的人,基本都處於同一群體,他們擁有的資訊基本是同質的。而那些彼此關係較弱的人,則可能分處不同的群體,因此可能會擁有差異化的資訊。顯然,這種差異化的資訊對於人們找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你從一個並不熟悉的朋友那兒聽來的招聘資訊很可能會徹底改變你日後的職業路徑。格蘭諾維特把弱關係的這種作用稱為弱關係的力量。
弱關係概念的提出,對於傳統的經濟學和社會學都是一個重要的補充。這一概念溝通了個人和集體,從而讓人們在思考個人行為時不再僅僅聚焦於個人理性,也不再集中於社會結構,而更多地思考人與集體之間的關聯。應該說,這是十分具有革命性的。
門檻模型
傳統的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其行為取決於對行動利弊的權衡。但現實中,情況並非如此。在很多時候,我們考慮是否進行某項活動前,並不會仔細考慮成本-收益,而只會看別人會不會這麼做。如果有足夠多的人這麼做,我們就會從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戰略大師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很早就分析過這一問題,並提出了“引爆點”(Tipping Point)的概念。
我不知道格蘭諾維特有沒有讀過謝林的作品,但他在1978年的論文《門檻模型與集體行為》(Threshold Models of Collective Behavior)中,確實提出了類似的分析。根據“門檻模型”,一個集體的內部結構會對集體行為產生很大影響。例如,如果在一個集體中,大部分人都是容易被煽動的,或者說對於從事某事件有較低的門檻,只需要有很少的人行動,他們就會行動,那麼這個集體就更容易發生群體性行為。反之,如果這個集體中多數人不易煽動,那麼這個集體發生群體性行為的可能也就相應較低。而一個集體的結構,顯然和集體的人群構成、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相關,因此這套理論的提出,就在這些特徵和集體行為之間建立起了聯絡。
對懟威廉姆森
從科斯以來,經濟學家們習慣於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解釋企業的存在和邊界。在科斯看來,由於市場上存在著交易成本,因此企業的存在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透過企業內部的行政指令來減少交易成本。當然,企業內部的管理也存在成本,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管理成本之間的權衡就決定了企業的邊界。
作為科斯理論的繼承者,威廉姆森細化了科斯關於交易成本的概念,發展了企業理論。他認為,交易成本是決定企業結構的直接因素,而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則可以作為交易成本的衡量指標——不確定性越強,交易成本越大。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主要源於如下幾個因素:一是環境和交易對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導致不確定性;二是資產的專屬性導致沉沒成本;三是交易次數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決定了交易成本,進而決定了企業的結構。在他的《市場與層級制》(Markets and Hierchies)一書中,對於這套理論給出了詳細的論述。
作為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對於經濟學家的這種分析十分不滿。在閱讀了《市場與層級制》後,格蘭諾維特對威廉姆森的理論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威廉姆森的理論中同時有低度社會化和過度社會化的錯誤。他指出,在威廉姆森看來,市場是低度社會化的,人與人之間除了相互競爭,沒有其他關係;而在企業內部,則存在過度自由化,人們會忠實、無條件地執行企業主的命令。針對這些錯誤,他給出了反駁。在格蘭諾維特看來,由於企業間網路的存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行動也可能是有秩序的;而在企業內部,則同樣可能出現混亂。從這個觀點看,在考慮企業的結構,以及一體化行為時,就不能只採用簡單的、經濟的分析觀點,而應該把企業間網路、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網路納入考慮範圍。不可否認,這些觀點確實是純粹的經濟學家們在先前不曾想到的,它們為思考企業的結構和行為提供了很多新的觀點。
結語
目前,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正在被打破。一方面,經濟學者們正在走出去,用自己的理論改變著其他的學科;另一方面,其他學科的理論也正在走進來,對經濟學本身發生著影響。在來自其他學科的影響中,社會網路理論是十分重要的,包括馬修·傑克森(Matthew Jackson)、達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在內的很多經濟學者已經吸收了這一理論,並用這一嶄新的工具對很多經濟問題展開了分析。目前,社會網路的研究已經被應用到了產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國際貿易,甚至經濟增長、週期分析等各個領域。飲水思源,在我們使用這套有力的工具時,不應該忘記格蘭諾維特這位堅強的社會學鬥士,正是他堅定對抗“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努力,才讓這一工具從社會學傳到了經濟學。
(2017-10-09)
摘要:更深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儲備,有利於指導更高水平的槓桿遊戲
撰文|張銀銀
看到《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的舊文,引發那麼多網友的關注,槓桿遊戲忍不住想說幾句。
一來湊個熱鬧,本來也準備談談2017年的諾爾貝經濟學獎;二來,一直對林老師有些話想談。
先從林老師自己認為,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的原因說起吧。林老師在2016年9月25日的第72期北大博雅講壇上,是這麼回應的“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
也就是說,林毅夫教授對自己的學術能力、經濟理論成就是有信心的。問題出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規則上,或者說更簡單點,林老師年紀還不夠大(下文會解釋)。是這樣嗎?
1、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規則,對所有人是公平的,林毅夫教授及所有中國教授吃虧,虧在我國改革開放歷程還不夠長
所謂規則,林老師說,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
而這1500人,按照林老師所言,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林老師說,他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他還認為,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
這些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因為無論按照什麼規則,重要的是規則一致。如果中國經濟學者足夠優秀,能寫出足夠好的論文、著作,同樣會被認為優秀。
而我們寫不出足夠好的論文,規則或許是個因素,更可能是其他原因。
比如,問題或許出在我們改革開放、恢復正常高等教育和學術的時間還不夠長,還沒給林老師們教出很多優秀弟子足夠多的時間。
即便他們足夠優秀,但都還太年輕,躋身世界前列的經濟學者還不夠多。
所以,槓桿遊戲認為,如果林老師所言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規則確實如此,他的學術水平也很高,但得不到足夠多提名,進而獲獎——原因是,還需要一點時間,其年紀還不夠老(剛獲獎那位72歲,可參照),還沒有培養出那麼多全球頂尖的經濟學家。
但,除了時間之外,最重要的是依舊是學術水平。
2、經濟學和所有自然科學一樣,不能盯著最後一個饅頭搞學術
林教授認為,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主流經濟學),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是跟他們現有理論牴觸的。老是給你挑刺,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槓桿遊戲要說,經濟學流派是很多的,比如剛剛獲獎的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查德·H·塞勒(Richard H. Thaler),也有的譯作泰勒——本身也是一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經濟學家,甚至被認為是一個“亂來的傢伙”。
其被很多人批評,就像不少人批評林老師一樣。
對了,財X傳媒主編王爍對此評論說,2013年,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和尤金·法瑪(Eugene Fama)等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法瑪(Fama)和塞勒(Thaler)是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兼學術門派對手。更有趣的是,希勒(Shiller)還是在塞勒(Thaler)慫恿下轉向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塞勒(Thaler)卻一直沒份獲獎,直到今天。
異類塞勒(Thaler)難道不優秀?好在其有72歲,時間證明了他學術的價值。
所以,林老師及他的學生也好,以及所有中國經濟學者,好好搞學術才是最重要的。什麼套路,什麼主流不主流都不重要。不至於獲諾獎的經濟學家,當初都是衝著規範、規則,靠投機拿獎的?
如果一個人能夠專心研究諾獎規則,一直進行經濟學投機研究幾十年,最終獲獎了,這也是勞動回報吧。
這是笑話了,盯著最後一個饅頭搞學術很扯。
日本前些年曾明確提出諾獎戰略,力爭“在50年內產生30名左右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自該計劃出臺至2013的13年裡,日本湧現了6位獲獎者,而在該計劃提出之前的幾十年裡,日本總共只有5位獲獎者。
當然,靠錢,靠引導和資源調配,砸出諾獎是可能的。但一定是已經努力了很多年,而不是隻看最後的輝煌一刻。因為多年的基礎性研究,日本才有今天。
自然科學如此,之於經濟學也是一樣。
3、中國經濟學家能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是其學術理論,是否具備全人類價值
林教授不時說,很多批評他的人不認真看他的文章,不閱讀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
作為一名認真看過他不少文字的晚輩,槓桿遊戲要說,確實很多對他的批評,是有失偏頗的。這可能和他的部分表述、傾向、媒體解讀、社會情緒也有關聯。
其實這都沒什麼,哪個名人沒有些風雨,不被曲解呢?但在是否獲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上,學術價值始終是決定性因素。
實際上,如果我們淺薄地總結改革開放數十年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至少從資料上,林老師的學術研究和其理論頗有一些道理。
但一個可以解釋我國特色市場經濟的理論成果,並不一定適應於全世界。
就像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進展,大部分發生在行為金融學領域,因為這個領域不僅最早,也有最多的經濟資料。
同樣,一個可以於當下,很好解釋中國經濟發展和成果的經濟理論,也是有很大魅力的。因為中國經濟的成就足夠多,任何一方面,都可能支撐其理論。
只是,這些理論放在時間的長河裡,之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之於全人類的改革和開放,是否還有那麼大價值,最終需要時間來檢驗。
這是中國改革和開放,之於全人類的貢獻。也是中國經濟學界對此研究,之於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畢竟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對人類普遍經濟理論成果的獎勵。
今天的文章似乎和經濟槓桿關係不大,但槓桿遊戲想要說的是,更深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儲備,有利於指導更高水平的槓桿遊戲。這也算張銀銀對自己,不斷加強學習的提醒。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歡歡是條狗”:好文
網友“小豆”:坐等小編被抓喝咖啡
(2017-10-11)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一個人獨得,獲獎理由是他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這位泰勒教授研究的“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呢?
在介紹之前,先問問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讀過《牛奶可樂經濟學》、《怪誕行為學》等書呢?
其實這些書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科普讀物,裡面講的都是與我們生活很貼近的事情。
而今年獲獎的泰勒教授,說起他的來頭可不得了:他是行為經濟學這個學科的奠基人。
除了經濟學家這個身份,泰勒還有另一個身份:演員。
他曾經客串過三部影視作品,其中一部就是獲得奧斯卡獎的《大空頭》。
電影裡他本色出演,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比喻,將複雜的經濟學理論娓娓道來。
作為一位參演過奧斯卡獎影片的諾貝爾獎得主——
-泰勒到底是如何一手創立這門學科?
-行為經濟學到底在說什麼?
-它和普通人又有哪些聯絡?
02
說到現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亞當·斯密。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假設:理性人。
什麼是理性人呢?簡單來說,人會透過審慎思考,做出理性決策,謀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亞當·斯密認為人是“理性”的。
假如我們把現代經濟學比喻成一座大廈,“理性人假設”就是一塊重要的基石,在“理性人”的基礎上,人們都基於理性從事各種經濟行為,經濟學形成了一套嚴密且自洽的知識體系。
幾百年來,各個經濟學家對“理性人”的觀點幾乎都深信不疑,好比物理學家對“萬有引力定律”那樣奉若神明。
然而有一個人提出了質疑,他是理查德·泰勒。
泰勒認為,在現實世界中,許多經濟現象已經無法用主流經濟學理論解釋了。
意識到這點,還與他剛當上老師時的一次經歷有關。
當時他組織了一次期中考試,結果全班平均分只有72分,沒想到學生不高興了,抱怨題目太難;作為年輕老師,當然不希望砸了飯碗,但是又不想“放水”降低難度,怎麼辦呢?
於是他想了個主意:在下次考試時,把總分從100分變成137分,難度比上次略高,大多數學生只能答對70%問題,但是平均分卻能達到96分。
結果你猜怎麼樣?
學生們反而很開心,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抱怨考試題目難了!
連學經濟學的都那麼“愚蠢”,普通人就更不用提啦~
透過大量調查研究後他發現,現實中人的選擇行為,常常背離“理性人假設”,而這些例子並非僅僅是個別現象,而是多到足以動搖傳統經濟學大廈的基石。
於是泰勒提出了一個針鋒相對觀點:人是“非理性”的。
03
仔細想想,好像泰勒的觀點更符合我們的認知:
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也就是說,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人都是“超級計算機”,會做出最最佳化的決定。
然而現實中,不要說普通人沒有這種“最優解”的能力,就是那些人類頂尖的圍棋高手,在面對真正的“計算機”的時候,不還是敗下陣來嗎?
所以,人們在進行各種消費決策的時候,並不一定是“趨利避害”的,可能也會一時頭腦發熱,選擇“趨害避利”。
而且這並不是個別現象,大多數人在選擇的時候:
- 要麼會犯錯(這家餐廳的菜根本不合我胃口,聽別人推薦才去的)
- 要麼會感情用事(因為這家餐廳是朋友開的,不好吃我也去)
- 要麼就懶得動腦筋(實在搞不清哪家餐廳好,乾脆拋硬幣決定吧~)
總之,普通人連吃飯這樣的小事,也不可能“理性地”做出“最優選擇”,面對各種比吃飯還頭大的事情,更不可能都選到最優的。再拿傳統經濟學模型去預測,結果又怎麼可能準確呢~
所以,基於人是“非理性”的這一假設,泰勒把心理學引入了經濟學研究中,大大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實用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行為經濟學”。
04
現在流行的許多“行為經濟學”理論,其實都是泰勒提出的,比如:
1)沉沒成本
如果錢已經花出去了,並且無法收回,這些錢就是沉沒成本。
舉個例子,你花了50元去看一場電影,結果看了十幾分鍾發現這是部爛片,離電影結束還有一個半小時,這個時候你是趕緊走人還是堅持看完呢?
儘管“理性人”是絕不會考慮過去的成本,不好看就走;但大多數人會繼續看下去,因為已經花了50元錢,不看完就走太浪費了。
2)稟賦效應
這個講的是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比較有價值,如果要賣給別人的話,也會要求比較高的價格。
舉個例子,比如你在賣房子的時候,一想到自己小區環境好,交通方便,而且裝修也花了不少錢,所以常常會“不理性地”掛出一個高於市場價的價格。
所以,即便是同樣一件東西,價格也會有區別:你永遠會覺得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值錢。
3)心理賬戶
這個著名的理論也是泰勒提出的。他認為,我們在心理上會為自己的錢分設不同的賬戶,每個賬戶的錢“專款專用”,這些不同的賬戶影響著我們日常決策。
舉個例子,現在你準備出門去看電影,可是在路上,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
情況一:你發現丟了50元錢,你還會去電影院花50元看一場電影嗎?
情況二:你發現花50元購買的電影票丟了,這時你還會重新花50元去看電影嗎?
現實中大多數人選擇情況一(丟了錢還會繼續看電影),而不是情況二(丟了電影票還會繼續看電影)。
但對“理性人”來說,既然都是損失50元錢,如果丟了現金還去看,那麼丟了電影票也應該看才對呀。
這怎麼解釋?
這時“心理賬戶”就派上用場了。因為人們的內心有兩個賬戶:一個是現金賬戶,一個是電影票賬戶。
現金賬戶少了50元,不影響你繼續看電影;但電影票賬戶少了50元,繼續看電影就要再花50元,為了不讓這個賬戶“超支”,你寧可放棄看電影。
05
別看現在這些理論已經成為常識,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當年泰勒提出的時候,沒少受到主流經濟學界的“排斥”。
早年,他把研究成果給自己的指導教授看,教授叫他別再浪費時間,再這樣下去小心畢不了業。
後來,泰勒曾經就封閉式基金的話題寫了一篇論文,準備投稿,但另一名經濟學家(後來也是諾獎得主)卻開啟了“戰鬥模式”,他一度遊說期刊的編輯,不要發表泰勒的論文。
1980年,泰勒寫了一篇行為經濟學論文《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投給權威期刊,當審稿者看到什麼“沉沒成本”、“稟賦效應”等,洋洋灑灑寫了一大通,聞所未聞,雖然十分感動但還是拒絕了。
接著他又把這篇文章投給一本新期刊,最後幸運地被髮表在創刊號上。誰也沒意識到,一門新的學科,行為經濟學就此誕生了。
而對於自己創立的這門學科,泰勒的態度卻十分謙虛,他曾對另一個經濟學家說:你的模型假設決策者和你一樣聰明,我的模型假設決策者和我一樣傻。
▼
雖然這只是句玩笑,但也說明行為經濟學還是挺實用的。至少以後我們拖到假期最後一天趕作業,或者嚷嚷著要減肥卻總是不成功時,你可以用行為經濟學給自己辯護:這就是“非理性”啊~
還有,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如果你的上級或者教授不看好的你方案diss你,你也一定要鍥而不捨
對了,如果你想對這位2017年經濟學諾獎得主的研究有進一步瞭解,不妨讀讀這幾本他寫的書:《贏者的詛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助推》(中信出版社)《“錯誤”的行為》(中信出版社)。
(2017-10-13)
德安吉洛-拉塞爾,布魯克林籃網隊,上賽季場均出場時間28.8分鐘能貢獻15.6分4.8次助攻3.5個籃板。
在這個休賽期,籃網隊與湖人隊達成了協議,籃網送出布魯克-洛佩茲和2017年首輪27順位選秀權,作為回報,湖人隊將蒂墨菲-莫茲戈夫和德安吉羅-拉塞爾送到籃網。籃網隊是上賽季聯盟天賦陣容最差的球隊,尤其是在得分後衛上。上賽季拉塞爾已經展示了他自己的潛力(除了他的情商),交易完成之後,籃網隊在多次採訪中表達出拉塞爾的天賦的期待,而拉塞爾也渴望證明自己並不是水貨榜眼。能否與林書豪共存,證明自己,是拉塞爾和籃網新賽季亟待解決的問題。
保羅-喬治,俄克拉荷馬雷霆隊,上賽季場均出場時間35.8分鐘能貢獻23.7分3.3次助攻6.6個籃板。
今夏重磅交易之一,步行者與雷霆達成協議,雷霆送出奧拉迪波和小薩博尼斯,從步行者換來了全明星球員保羅-喬治。在爆出喬治要離隊的訊息之後,多隊對他進行了追逐,其中包括騎士、火箭等,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雷霆是最後的贏家。喬治大傷之後,涅槃重生,上賽季場均23.7分也是職業生涯新高。新賽季與威少組成雷霆新的“王炸組合”,也是令人無限期待。
凱里-歐文,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上賽季場均上場時間35.1分鐘能貢獻25.2分5.8次助攻3.2個籃板。
今夏另一個重磅訊息,上賽季東部第一的凱爾特人與東部第二的騎士隊進行交易,而交易的重點是兩隊的核心控衛。作為NBA現今“人球合一”最好的球員歐文,已經受夠了活在詹姆斯的陰影之下,渴望證明自己,即使沒有詹姆斯,他也能夠帶領球隊進季後賽甚至取得總冠軍。新賽季,歐文如願以償在一支全新的球隊,成為球隊的老大,離開詹姆斯的歐文可以獲得無限開火權。新賽季MVP預測,《體育畫報》甚至將歐文排在詹姆斯的前一位,成為MVP得主的最大黑馬。
吉米-巴特勒,明尼蘇達森林狼隊,上賽季場均36.9分鐘能拿23.9分5.5次助攻6.9個籃板。
巴特勒曾經被認為是公牛隊的“face”,但是公牛隊無情將他送走。巴特勒的新東家是一支天賦滿滿的明尼蘇達森林狼隊,具有唐斯、維金斯等球員。當初,巴特勒只在首輪第30順位才被球隊選中,靠自身的努力打出來,也可謂是一個勵志故事。新賽季,巴特勒在一支天賦溢位的球隊能打出什麼樣的表現,我們拭目以待。
德里克-羅斯,克利夫蘭騎士隊,上賽季場均出場32分鐘能拿18.0分4.4次助攻3.8個籃板。
天妒英才,曾經的“風城玫瑰”羅斯凋謝太快,在這個休賽期已經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迫於無奈老將底薪加盟克利夫蘭騎士隊。據騎士記者在節目中透露,羅斯簽約騎士隊的是一份一年的底薪合同,但勒布朗-詹姆斯將會幫助羅斯爭取一份大合同。今夏交易到騎士隊的小托馬斯由於臀傷,在新賽季可能推遲到2月份才能上場,羅斯很可能出任首發控衛。
(2017-09-22)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
理查德·塞勒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估計多數頭條吃瓜群眾根本沒有聽說過,那就簡單說說他的研究。
行為經濟學與塞勒的地位
行為經濟學,狹義來說,是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結合。但是,多年來被傳統經濟學家們諷刺挖苦嘲笑,難登大雅之堂。
2002年是個標誌。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下稱卡勒曼)和經濟學家Vernon L. Smith分享了該年的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芙萊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這是該獎第一次頒給心理學家,也是第二次頒給沒受過正兒八經經濟學訓練的學者。自從,行為經濟學進入了大眾視野。
說起行為經濟學,不能不提兩個人,一個是上面提到的卡勒曼(Daniel Kahneman),還有一個是他的老鄉親(都是猶太人)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卡勒曼和阿莫斯是老校友(希伯來大學的本科)和老戰友(據說兩人一起加入以色列國防軍扛過槍),兩人最後都在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系教書,又成為老同事。
阿莫斯和卡勒曼兩人合作了幾十年,發了多篇文章,包括讓卡勒曼得獎的那篇(1979年的Econometrica)。但為什麼阿莫斯沒得獎呢?阿莫斯沒得獎主要是他於1996年就去世了,天妒英才啊。
今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是三號人物,拿獎呼聲已久,今年也是實至名歸。今年路透的引文獎,頒給了行為經濟學領域,筆者之前表示之前看好,也算猜對了領域。心疼萬年陪跑的村上春樹,哦,是保羅巴默一秒鐘。
泰勒被認為是行為金融學最重要的創始人。
泰勒是稟賦作用提出人之一,前景理論他也有點小貢獻,但是這些成就還不足以讓他列為三號人物。泰勒的貢獻在於,他於80年代初創立了能和前景理論媲美的mental accounting理論,即心理帳戶理論(以下簡稱心帳理論)
俗話說,人人心裡都有一本帳。泰勒說,不然,人人心裡都有幾本帳。此乃是心帳理論的核心。
行為經濟學很有意思,若要細細的扯,幾天幾夜都扯不完。簡單的說,用心理學解釋了很多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現象。
舉個例子:就是在確定的好處(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見好就收”,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正所謂落袋為安。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A。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這時會跳出來批判:選擇A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於30000。
這個實驗結果印證了: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在股市投資上的表現就是,習慣賣出賺錢的股票,落袋為安,大多數人都是“賠則拖,贏必走”。
多重身份的奇人塞勒
塞勒的成績不只在經濟學領域,可以稱得上一個奇人。
塞勒還曾客串出演獲得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 他和賽琳娜·戈麥斯去了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向人解釋什麼是擔保債務憑證。
塞勒另外一個身份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資深學術顧問。
在奧巴馬競選的時候,他給了一個建議,通過當時深受年輕人歡迎的Facebook來為競選籌款,想出的辦法就是隔一段時間就在籌款人當中抽獎,可以得到和奧巴馬握手和見面的機會。這個實際上是利用了心理學發現的大多數人會“高估小機率”事件的傾向,比如拉斯維加斯賭場槍擊案或者飛機失事報道之後,大家就覺得去賭城玩或者坐飛機不安全了。雖然被抽中可能性很小,但年輕人還是踴躍捐款,使得奧巴馬籌到的款項超過了對手希拉里。
塞勒沒有把學術研究停留在紙面上,他和另外一位教授搞了一家基金公司,叫做Fuller and Thaler Asset Management,他們既做共同基金,也做對沖基金,都是把自己的學術研究發現運用於實踐,業績當然很不錯了。
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塞勒主要致力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在理論研究中,他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賬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他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其代表作有《贏者的詛咒》(R.Thaler,1991a)、《準理性經濟學》(R. 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 Thaler,2008)等。
我們簡單說說mental accounting理論,即心理帳戶理論(以下簡稱心帳理論)。
舉個例子,你的股票賬戶,因為股市升值,賬戶增加了2萬元,但是你並不會改變消費習慣。假設,你的2萬元來自彩票,獎金或者天上掉的,很可能你要大吃大喝一頓,購買平時捨不得買的東西。
塞勒也舉了個自己的例子。說某年和夫人被邀請去瑞士講學,隨後就在那裡自費逛了一週。那時候瑞士法郎堅挺得不行,幸好講學有筆報酬,可以用來支付旅遊費用,所以兩口子玩得很開心。斯誒勒接著說,假設他是去紐約講學,收到同樣一筆數的報酬,然後再到瑞士玩一週,肯定沒有前面那種情況爽。
以此為例,塞勒給出了心理帳戶的定義。心理帳戶是人們用來管理,描述和追蹤自己各項經濟活動開支的一個系統。研究心帳理論是為了更好的描述,預測和解釋人的決策和行為,以此來解釋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人的反常活動(Anomalies)。
心賬理論看起來簡單,說起來很複雜。
再舉個例子:
老牛中了一個75塊的足球彩票。
老朱中了個50的足球彩票,和一個25塊的福利彩票。
他倆誰更爽?
大部分人都說老朱爽。為啥?
塞勒也可以用心賬理論來解釋。每次交易都一定的效用,正的兩次盈利帶來的感受當然比一次爽。
所以也解釋了股民在大跌時為何不肯割肉:你可能擁有十隻不同的股票,按照經典的經濟學理論,你關注的應該是這十隻股票所構成的這個組合的整體漲跌。但在現實中,你除了關注整體的漲跌外,還會關心每隻股票的漲跌狀況。當某些股票跌得很慘時,我們也不肯“割肉”,把資金放到業績更好的股票上,而寧願繼續持有它,等著回本。
我們說的僅僅是一部分,比較簡單的,實際理論遠比這個複雜。吃瓜群眾也不要覺得自己好像早就知道,人家是用完整的理論體系來解釋。
最後,祝賀大師獲獎!
歡迎關注財富精算師,瞭解更多財經知識!
(2017-10-10)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之前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麼誰有資格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曾經郎鹹平的呼聲最高,估計大家對這個人不陌生!
“我是研究公司治理這一問題的國際權威,也是迄今為止亞洲在這個領域取得國際層面認同的第一人。”郎鹹平在公共場合這樣介紹自己。
郎鹹平是出生在臺灣,留學美國,任教香港,但他卻在中國大陸出名!曾經郎鹹平在經濟界和媒體所向披靡。他因為德隆一戰成名!2009年,郎鹹平與廣東衛視合作推出的《財經郎眼》,打著“讓經濟學生活化、媒介化”的標語面市。
1998-1999年曾受邀出任有“諾貝爾經濟獎搖籃”之稱的芝加哥大學金融學訪問正教授,曾擔任世界銀行公司治理顧問,亞洲開發銀行的中國銀行改革治理顧問。
1998-1999年曾受邀出任有“諾貝爾經濟獎搖籃”之稱的芝加哥大學金融學訪問正教授,曾擔任世界銀行公司治理顧問,亞洲開發銀行的中國銀行改革治理顧問。
2016年,郎鹹平與小三上演狗血劇情,一篇《做牛做馬別做郎鹹平的小三!退2套房,背900萬鉅債》的文章讓人哭笑不得
(2017-10-10)
小朋友們好啊,我是你們幼稚園的院長。由於最近幼稚園改善伙食,決定給小朋友們集體加餐,大家晚上一起吃雞。
不對不是這個,我說的是「大吉大利,今晚吃雞」
在吃雞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是平底鍋不能解決的:
集防彈殺人於一身,誰會想到吃雞必備利器竟是一口鍋?絕地求生還可以加入那些新武器呢,一起來開開腦洞吧!
比如說,二營長,把老子的義大利炮拉出來!
有多少小夥伴被堵橋收快遞的套路過,要說正確的過橋方法,除了游過去,那就是走高架了:
希望未來能空投一門義大利炮,可以打據點、建築物,直接平推過橋,缺點是移速慢,會淪為移動靶子。
RPG火箭筒:可摧毀吉普、摩托、船等載具,覺得屋裡有人也可以直接來一發。沒錯我最需要這種單兵火箭筒了!
噴火器:燒死那些伏地魔,持續掉血攻擊,火勢可以蔓延,雞可以不吃,老陰比必須死
戰術目鏡:再也不會有繞著樹樁、上演人體描邊二人轉的逗比日常,開啟後3秒內自動鎖定目標
氮氣加速器:你的小轎車速度很快,但每次爬坡一定會推頭,除非你能加上氮氣加速,否則你是鬥不過我的蹦蹦車。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取和不取有區別嗎”:我只服那個開摩托的
網友“誇獎你”:你怕是智障
網友“鴰貔”:怕是會員才會開局自帶這些東西哦
網友“不死鳥”:666騷操作,服
(2017-09-21)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相繼出臺了。今年的物理獎給了引力波,化學獎給了冷凍電鏡技術,經濟學獎給了行為經濟學,幾乎全都是在本學科中具有一定的顛覆性領域,差不多都是向經典理論發起挑戰的結果。
行為經濟學的非理性
與幾乎歷屆大獎得主類似,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已經名滿江湖,大家猜測他應該得到此殊榮很久了。在實至名歸背後,是方興未艾一直不被“主流化”的行為經濟學。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給了個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物Daniel Kahneman,而且他沒受過正兒八經經濟學訓練。從此,行為經濟學不再是古典經濟學大師們和追隨者們嘲笑的物件,而是登堂入室。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呢?既然它是個“離經叛道”的玩意兒,那不妨先看看與之“對立”的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是什麼。
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中很重要的假設是“理性人”。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計算機,能夠把自己身前身後身邊的因素統統計算起來,得出一個最有利於自己的結論,然後進行選擇。
但是行為經濟學家說,人只具有有限理性,會受到心理、社會等因素影響。
換言之,大家都是人嘛,大家都軟弱沒有自制力、愚蠢沒有判斷力。與此同時,大家又都受到社會、文化等不同背景的影響。
啊好討厭!那是不是說人們就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了?那經濟學還有什麼意義?
這大概是傳統經濟學者最想一邊嗤之以鼻一邊問的問題了。
“確定效應”和不願意離婚的丈夫
當然,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還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家們就此提出了新的理論和框架,來解釋一些傳統經濟理論解釋不能或解釋不力的東西。
Kahneman就提出一個前景理論。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在編輯階段,個體憑藉“框架”(frame)、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等採集和處理資訊,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式(value function)和主觀機率的權重函式(weighting function)對資訊予以判斷。
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丈夫有了小三。現在應該怎麼辦?如果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看,對男方,愛情消減、新人甜蜜,有愛有趣,絕對應該離婚啊;對女方,愛情消減、老公背叛,不忠不信,絕對應該離婚啊。
但是,首先,男方不願意離婚。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大部分人都選擇A。“理性”而言,選擇B收益更好。但是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厭惡風險,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這就是前景理論裡的“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
所以,當男方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家庭在手,對老婆並非極度不滿意,他處於收益狀態,厭惡風險,拒絕失去已經到手的。他不願意離婚。
“反射效應”和不願意離婚的妻子
價值函式是經驗型的,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同時,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
還是這一對夫妻,還是男方出軌,往往我們會發現,女方也不願意離婚。
受到了一萬點傷害的你,為什麼也難以割捨,為什麼也不願意一刀兩斷走向未來?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大部分人選擇B,願意“賭一把”。“理性”而言,可能會選擇A。畢竟(-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
然而,當人在面對必然損失的抉擇時,會很不甘心,寧可冒險。他們變得偏好風險了。Kahneman和Tversky將之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
老實說,“反射效應”真的很非理性,卻非常經常出現。有統計資料表示,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出現虧損,是“割肉”還是冒著“套牢”的風險希冀繼續守候出現“翻身”奇蹟?看上去,寧可被“套牢”的人更多。
這就不難解釋那些“死也不肯放手”的“原配”們了。面對正在失去丈夫和完全失去丈夫,哪個更糟糕?“理性人”理當計算自己現在的苦苦掙扎、將來的青春年華等,但是恐怕“反射效應”才是當前妻子心中的洶洶主流。“賭一把”,打個翻身仗,把老公徹底搶回來,把小三徹底打敗,也許生活就完全覆滅,但也許生活從此新生呢!
“心理賬戶”與愛出軌的丈夫
但是說到底,丈夫為什麼會出軌呢?
可能他也有個“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吧。
什麼是心理賬戶?Thaler的成就。他舉過一個例項。約翰先生一家存了15000美元準備買一棟理想的別墅,他們計劃在5年以後購買,這筆錢放在商業賬戶上的利率是10%;可最近他們剛剛貸款11000 美元買了一部新車,新車貸款3年的利率是15%,為什麼他不用自己的15000美元存款買新車呢?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錢都是錢,具有替代性,可以用來幹所有事,沒區別。但Thaler認為,與傳統理論所想相反,人們根據財富來源與支出劃分成不同性質的多個分賬戶,每個分賬戶有單獨的預算和支配規則,金錢並不能容易地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個賬戶。Thaler將這種金錢不能很好轉移,不能完全替換的特點稱之為“非替代性”(non-fungibility)。
比如人們一般會把辛苦掙來的錢存起來不捨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這也可以解釋送禮物,自己捨不得買來用的東西,家人買來送給自己就覺得特別滿足,因為這份支出從“生活必需開支”賬戶轉到“人情支出”賬戶裡了,給人的感覺也就不一樣。
約翰先生的例子中,從理性上說,家庭的總財富不變。但行為經濟學說,財富改變了存放的位置,固定賬戶和臨時賬戶具有非替代性,人們的心理感覺不一樣。
於是,丈夫把你放到了一個“固定賬戶”裡,同時,還把其他人放到一些“臨時賬戶”甚至“人情賬戶”“文娛賬戶”“休閒賬戶”裡,他會說,你們都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他就順理成章的享受著一大堆一生摯愛許多的美好生活,因為他為自己“家中紅旗不倒,四處彩旗飄飄”找到了最好的理論依據。
“參照依賴”和想拖死第三者的妻子
很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這樣苦苦撐著、苦苦拖著,自己豈不是很痛苦?
這個問題很好。不過,什麼叫做“很痛苦”?如果看傳統經濟學的假設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那麼,“痛苦”就是“痛苦”。但是現實中,就是這樣而已嗎?
你一年收入10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8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你一年收入12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15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你一年收入10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8萬,然後跳槽,一年收入12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15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所謂的損失和獲得,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這就是“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所以,你會發現,這位遲遲難以下定決心的女方往往在考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比現在過得更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大家都歧視我?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大家都覺得我輸了?
當然還會有諸如,這個老公並不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找不到老公?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再找一個還不如這個?
不過,最大的殺器不是以上這些,而是,我痛苦嗎?我痛苦。但是我這樣拖著他們,他們好不了,他們也會很痛苦。看到他們也痛苦,我就沒那麼痛苦了。
這真是最符合 “參照依賴”的一種想法了。
“損失規避”與淨身出戶
怎麼著?那這婚還真離不成了?
對不起,人就是這樣,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所以,人們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失去時往往很不甘心,容易冒險。
這便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傳統經濟學的大牛Paul A.Samuelson也說:“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再看一個行為經濟學實驗。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1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絕對公平。但大量類似實驗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因為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機率是相同的,但是“失”帶來的痛苦與“得”帶來的快樂並不平衡,因此人們對這個理性上“公平”的賭局感受並不“公平”。
不要慌,如果改變籌碼數額呢?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
這大概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婚姻中“過錯方”應該付出更多財產進行彌補的意思吧。雖然在法律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但是在經濟上,透過更多的彌補才能將打破現狀帶來的損失平衡,的確能夠獲得較好的解釋。
你要離我而去遠走高飛?那你淨身出戶!
你把我當成一個不過是固定一點的賬戶?那就原諒我把你的資產清零!
後記
我們以為經濟理論只發生在股票漲跌、樓市浮沉之中,其實不然,經濟本來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被解釋,我們所做的一切研究本來就是在試圖解釋人類自己的所有行為。
猶如你無法割捨一支爛到骨子裡的股票,猶如你面對樓市看不清的前景有著說不出的恐慌,在生活中,你的理性和非理性行為,你的計算和計算不出,也都如出一轍。反過來看,如果你在生活中如是選擇,你的投資恐怕也逃不出窠臼。
終究,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於是有什麼樣的經濟。
自然,形成一門學問的本意,就是找出規律,進行預測修正。誠如抓住渣男不能放手的人,應該清醒認識到,止損吧拋售吧拿回自己該拿的東西吧。行為經濟學說,人是非理性的。沒錯,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人的非理性,才可以更好的理性選擇。
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出來後,有些人說,也許宇宙根本要塌陷,也許人類根本不存在。而經濟學獎出來後,我們知道,不管宇宙和人類是不是真實存在,這一刻,我們能夠看清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2017-10-13)
超級黃金週超7億人次出遊
國家旅遊局資料顯示,1日至8日,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0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836億元。此外,假日期間出境遊客數預計將超過600萬人次,其中團隊遊客64.19萬人次。遊客從近300個城市出發,到達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1155個境外城市。
商務部資料顯示:1日至8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5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週增長10.3%。(新華社)
|點評|和國慶前的預測基本一致,這個黃金週幾乎一半的中國人在出行中度過。畢竟難得有一次長達8天的假期,對於境內外游來說都擁有充足的時間,尤其是境外遊,有些地方甚至比國內遊玩還要便宜,也難怪人們都想到國外走走。
此外,出遊也是消費的一個過程,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人們“買買買”的衝動消費在降低,更多的是花在旅遊過程的體驗上。這也間接說明,旅遊市場的“大蛋糕”,雖然已非常大,但它的結構還在發生巨大變化。
美國經濟學家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了2017年的諾貝爾經今年該獎項的獲得者是美國科學家理查德·H·塞勒,以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
塞勒是行為金融學的創始人之一,研究認知侷限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他發展出了心理賬戶的理論,解釋人們如何簡化金融決策的制定,透過在腦海中建立不同的賬戶,關注每個個人的決策影響。(綜合澎湃新聞)
|點評|這個經濟學獎得主至少不會比文學獎得主更讓人感到陌生。如果說塞勒是暢銷書《助推》的作者(翻譯為泰勒)之一,很多人可能就有印象了。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中文的還有《贏者的詛咒》《“錯誤”的行為》等。我手頭上有一本《贏者的詛咒》,買來好幾年了一直就沒看。
隨著獲獎結果公佈,相信會有更多關於他的著作出版。不過,許多人大概只是趕一下時髦而已。
全國過半省會城市住房限售
資料顯示,黃金週前6天,多個熱點城市樓市成交出現了明顯下滑,新房和二手房網籤資料平均同比跌幅達到了八成。據不完全統計,在內地31個省市區中,18個省會城市皆對商品住房上市流轉時間有所限制。
10月9日,三亞市將外地人及法人單位,不論是否二套房,限售年份統一拉長至取得不動產權證滿5年。這意味著,三亞市成為全國首個住房限售時間最長的城市。(澎湃新聞)
|點評|黃金週的樓市銷售資料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有多少人會在這幾天買房子?不過,在嚴控之下,今年樓市的“銀十”幾乎不可能出現。至少從目前來看,調控還沒有放鬆的可能。
從限購、限貸到限售、租售同權,相關部門正試圖用最嚴厲的調控勒緊樓市這頭猛獸。讓人納悶,不是說好一城一策嗎?為什麼一出來什麼調控措施,各地就蜂擁而上,依據何在?
世行因國企改革上調中國經濟預期
日前,世界銀行在馬來西亞釋出了《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上調了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依據便是中國持續而深入的國企改革。
據國資委主任肖亞慶介紹,目前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涉及面佔到68%以上,地方國有企業有92%建立了董事會;十八大以來,共有34家央企進行了重組,省級監管企業有136家開展了重組;此外資產監管體制正進一步完善。(人民日報海外版)
|點評|上調不上調另說,但這個依據卻值得關注。這固然不表明世行推崇做大做強國企,卻也說明世行認為國企改革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國企改革一方面是合併重組,這相當於“做大”,最佳化公司治理結構、引進員工持股等市場化經驗,則是為了“做強”。這些都沒什麼疑問。只不過,國企太強會不會反噬民營企業的活力,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9月財新服務業PMI創21個月最低
10月9日,財新網公佈9月財新服務業PMI錄得50.6,較8月下降2.1個百分點,為21個月以來最低。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服務業PMI為54.4;在早前公佈的9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錄得51.0,而國家統計局的資料為52.4,比8月上升0.7個百分點。
由於9月財新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PMI雙降,導致財新中國綜合PMI下降1個百分點至51.4,為三個月來最低。(財新網)
|點評|無論是服務業還是製造業,9月財新的PMI指數都與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有較大差距,尤其是服務業PMI,降到21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雖然PMI指數仍處於臨界值以上,但新訂單增長不明顯,企業成本加大,經濟擴張增速放緩,在接下來的四季度,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可能再次顯現。
法拉第未來高管流失嚴重
在10月的第一週,法拉第未來連續失去了兩位高管。他們分別是全球供應鏈高階副總裁Tom Wessner和內部設計和品牌負責人Pontus Fonateus。其中,Wessner是法拉第未來最初的5位創始團隊成員之一,加上之前已離職的人力資源副總裁,目前創始團隊僅剩賈躍亭等3人。
據悉,法拉第未來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包括全球物流負責人、製造工程師等多人紛紛離開了法拉第未來。(澎湃新聞)
|點評|賈躍亭現在不僅得面對資金短缺的問題,更要想辦法挽留現有人才,並補充新的人才。對於本來就焦頭爛額的他,更是雪上加霜。
本來呢,只要FF91實現量產,賈躍亭就還有一線希望,等到FF91面世的時刻,仍有翻身的可能。但這根救命稻草似乎也在開始下沉。
全球數十萬商家支援支付寶付款
10月9日訊息,在國慶長假期間,全球有數十萬商家專門為中國遊客推出區別於別國遊客的優惠價格,中國遊客只要透過支付寶付款就能享受優惠。
據悉,境外購物獲得優惠的一個方法就是退稅,而手機退稅解決了退稅手續較為麻煩的問題。目前,全球已經有16個機場,專為中國遊客推出了支付寶掃碼實時退稅服務。(人民日報海外版)
|點評|伴隨著浩蕩的國慶出境遊大軍,不少國家的商店都抓住機會“大作文章”,以往只是在價格上給予優惠,現在連支付方式都向中國看齊。相較於其他方式,使用支付寶確實方便很多,尤其當它還簡化了退稅手續時,更突顯其作用之大。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歡迎來自中國的手機支付方式。最近看到報道,說為了應對支付寶,日本約70家銀行計劃聯合推出虛擬貨幣,和支付寶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貨幣。由此可看出,支付寶在海外的擴張之路也並非一馬平川。
週一滬指高開低走漲0.76%
10月9日滬深兩市早盤雙雙大幅高開,滬指開盤即站上3400點。但股指全天呈現高開低走的態勢,滬指3400點得而復失,滬指收出假陰線,跳空缺口回補過半,兩市成交量小幅增加。
截止收盤,滬指報3374.38,漲0.76%;深成指報11264.27,漲1.60%;創指報1889.84,漲1.22%。(新浪財經)
|點評|長假期間,外盤普漲,所以週一一開盤,A股氣勢高漲,萬科竟然開盤就漲超5%。只不過,在沒有更多利好支撐背景下,上漲板塊高開低走,一路回撤。比如到收盤的時候,萬科只漲了0.84%。早上如果有人追高,這時候估計後悔莫及了。這主要也是受到銀行、券商、鋼鐵等權重板塊走低的影響。新能源汽車板塊維持強勢,值得關注。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