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9月15日北京電(記者 曾繁華 實習記者 何曉昕 陳真真 董宇翔)中美在中學教育方面有哪些差異?中學階段便送孩子出國會不會太早?孩子獨自在國外該怎麼保護自己?
近日,在“未來成長計劃”導師青年面對面——美國格萊內爾格學校專場對話活動中,中美高中生與大學生交流協會主席,“未來成長計劃”發起人羅曌青與特邀導師,美國格萊內爾格學校招生官凱倫·伍頓圍繞相關話題進行了對話。
美國學生從來不學習?
在《歌舞青春》等美國影視作品中,美國青少年好像有很多時間運動玩音樂,穿著打扮相比起來更是有個性得多。那麼,美國學生不用為考試發愁嗎?
凱倫表示,雖然美國學生也要過SAT這一關,但更注重青年求學之路上的成長經歷,而不是最終的考試結果。學校嘗試幫助學生髮展能力,因為這會讓他們擁有不可限量的未來。
“學生們相互協作,發揮想象力,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一味地聽取老師的意見,並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這些是美式教育的優點。”凱倫對羅曌青說,“但中國學生很高的學習熱情也是美國學生所不具備的。因此,中美結合可能會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對於美國中學招生,凱倫介紹:所有學生都可以自動進入公立學校,只有私立學校需要招生。每所學校都有不同的入學分數,不同性格的學生也會有最適合他們的學校。格萊內爾格是一所“大學預備”學院,由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構成。格萊內爾格首先傳授一般水平學生所需要的知識,接著為在不同科目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傳授更深的知識。美國中學同樣也會考試,但學校不認為考試是核心評判標準,而是會更仔細地考慮老師的推薦和學生的實際表現。
年幼留學容易因想家而抑鬱?
如今,不僅出國留學成為風尚,低齡留學生的飛速增長也十分引人注目。“留學神童”自理能力差甚至因想家罹患抑鬱症而被迫回國治療的新聞更加劇了家長的擔憂。
中美高中生與大學生交流協會主席和“未來成長計劃”發起人羅曌青很小時就出國留學。作為“過來人”,她認為,年紀越小越容易融入進另一種社會文化,這對於低齡留學生來說是很好的機會。但從小離開家人、缺少指導可能會讓他們迷失方向。如果家人可以陪伴並幫助低齡留學生,從小留學就是一個很棒的決定,孩子也可以更早地接觸世界。
凱倫則表示,美國家長在大學之前送孩子出國讀書的情況比較少。“在格萊內爾格也有一些來自中國的中學生,但學校要求,這些學生必須有至少一位家人陪伴。”她說,“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當學生長大,比如到了八年級的時候,學校會把他們安排到寄宿家庭。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這是一種很好的過渡方法。但也有不喜歡孩子住在寄宿家庭的家長,他們繼續把孩子留在家中,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進展得也不錯。”
同時,凱倫向羅曌青表示,確保在學生、家長、寄宿家庭之間建立緊密關係也是學校的義務。透過家訪,學校可以瞭解到家長或學生可能存在的相處不愉快的情況,並幫助及時解決問題。學校會有領事,通常也會有顧問和導師,也能為學生提供很好的幫助。如果學校是小班授課,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很熟悉,這種優勢就更加明顯。
低齡留學的確面臨很多困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能比較好地適應,而留學則成為成長路上寶貴的經驗——凱倫表示,假期探望和視訊通話能很好地緩解思鄉。在十幾年負責國際生事務的經驗中,留學生需要經常回家的案例鳳毛麟角。
美國校園一言不合就拔槍?
“校園槍擊”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在缺少槍支管控的大環境下,留學生的安全彷彿又籠罩上一層陰影。
凱倫坦言,沒有學校完全遠離這些暴力。在這種情況下,明確什麼人可以進出學校非常重要。“在格萊內爾格,大門常年上鎖,訪問者需要有胸牌且有人陪同方可進入。”凱倫對羅曌青說,“同時,計算學校即時人數的系統和監控器也非常有效。”
但是,要想做到萬無一失,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時刻關注自己身處的環境。凱倫表示,不僅僅在學校,在購物商場或大街等其他地方,如果學生看到了某些人的行為反常或者有不利於自身安全的物品,應該儘快告知他人並求助。培養學生的這種安全意識是學校和家中共有的責任。
羅曌青在留學生人身安全問題上也有三點建議:第一點,不要去不安全的地方。第二點,不要輕信陌生人。第三點,在留學前要了解當地的基本禮貌、關係規矩,在交往中尊重對方。
美國社會更加需要專業性人才
有資料表明,在美國,只有大約70%的高中生選擇進入大學,比中國低18%。就像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所說,“大學文憑是進入中產階級最好的門票”。
凱倫認為,大學文憑不是在美國成功的必要條件,有很多職業其實並不需要全面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職業的從業者也需要教育,但並不是四年的大學課程。從另一個角度說,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能獲得好的發展。人際關係、機會、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激情會使一個人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