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第3764期:要藍天還是要吃飯?治霧霾不是個選擇題
導語
霧霾伴隨著新一年到來,北京官方釋出的空氣重汙染橙色預警兩次延長,參考訊息報道稱,北京正在經歷史上最長霧霾。在家開淨化器,出門戴防護口罩,除此之外,公眾的抗霾行動顯得很無助。焦慮和不安的情緒滋生,積蓄的情緒輸出為一篇篇閱讀量10萬+的發問文章,而“要北京的藍天,還是要河北300萬人有飯吃”的話題也被再度點燃,引來兩地人撕裂論戰。這兩者真的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嗎?…[詳細]
要點速讀
1
“北京藍天VS河北300萬人有飯吃”的論戰源自霧霾久治不去帶來的焦慮。但其實不分省市地區,霧霾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治霾不是個選擇題。
2
治霾短期看確實要平衡利益,但長遠看減治霾可以實現環境和經濟的雙贏。
3
“霧霾恐怖”引發情緒激化
北京一有霾,河北就挨批,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不僅環保部多次批河北治霾不力,北京人也為被河北的汙染連累而心生怨氣。這樣的歸因不是沒有道理的,以重工業為經濟支柱的河北在地理位置上環繞北京,兩個月前社科院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河北省是京津冀汙染排放的最大傳輸來源。而“APEC藍”、“閱兵藍”的相繼出現似乎更佐證了“只要下決心關停河北的汙染企業,北京的藍天重現就不是夢”。在不少人看來,關停汙染企業,意味著有一大批工人要失業,河北的經濟也會遭損。現在北京人指責起河北來理直氣壯,河北人也為此較勁——“北京把汙染產業轉移到河北,現在又不顧河北人死活的反咬一口”。
以重工業為主的京津冀地區霧霾嚴重
兩個區域撕裂的論戰,事實上是“霧霾恐怖”造成的各方、各階層的情緒激化。絕大多數生活在北京的家庭,他們想為自己為孩子爭取相對更體面的生活,先前付出了很多努力,到最後發現連一口潔淨的空氣都呼吸不到。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卻要承擔那些開工廠、燒散煤、排廢氣的帶來的惡果。無視邊界飄散來的霧霾,不論北京人做出的任何實質性的努力,看起來都無濟於事,威脅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消除威脅的當務之急就是把汙染源統統消滅。
然而,河北也是外來霧霾的受害者,霧霾入侵沒有空間邊界,人人都難獨善其身
關於“APEC藍”的流傳說法是,當時河北千家汙染企業停產來保障,效果是顯著的。然而事實遠不是如此,據澎湃新聞的報道,APEC藍出現的背後涉及7個省份共17個城市的“空氣保障”,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停限產汙染企業上萬家,停工工地兩萬多個。可能沒有人想到,連山東的6個城市也在保障的名單之列。從這點來看,區域聯防的大背景下,只關停河北的汙染企業可能“北京藍”是有用的,但是效果不會像想象中那麼美好。
APEC藍背後是7省市的“空氣保障”
其實,河北也是外來霧霾的受害者。社科院氣候報告裡提到一組資料,2012-2013年,北京市PM2.5的來源中,28%-36%是由區域(京津冀地區)汙染傳輸進京的,河北省石家莊市PM2.5的23%~30%來自區域汙染傳輸,PM10來源中10%-15%由區域外汙染傳輸。能源專家陶光遠曾撰文鳴不平,他認為北京和河北誰汙染誰更多還不一定,簡單的觀察是——“河北省是環繞北京的,因此有多少河北的空氣進入北京,就有多少北京的空氣進入河北。在張家口和承德的空氣飄入北京之時,同等量的北京空氣也要飛入河北省的廊坊和保定地區。”
具體到京津冀地區的每個人,汙染企業的工人、農村燒煤取暖的老農、城市白領等等,不分省市地區,他們全都是霧霾的受害者,只不過有人因深惡痛絕而發聲,有人因無知而沉默。相比北京,汙染更嚴重的河北還有太多沒有受到關注的聲音和角落,比如不久前專題寫到過河北“霧霾源頭”癌症村無助的老人們。在霧霾侵擾下,治霧霾應該成為一種共識,而且是政府部門必須保有的觀點,而不是被某部分人的利益的左右。
治霾要算經濟賬,短期要平衡利益,但長期看“要藍天還是要吃飯”不是零和博弈
治霧霾有成本,在短期看,治霾確實需要利益的平衡。據經濟學人報道,實際上河北省從2013年年初開始,已經有關閉了約1.8萬家汙染工廠,就業和經濟損失是顯而易見的,工人要重新找出路,而2014年河北的GDP則也從13年的8.2%跌至6.5%。補充河北的損失,一方面可以透過聯防治霾下天津和北京可以為河北提供減排補貼;另一方面也可以敞開門為這些工人提供從事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一舉兩得。
事實上,治霾本就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如果眼光放長遠看,治霾並不是零和博弈。比如,即便是全部汙染企業停產這種直接也是最極端的方式,按照大致的測算,河北停產的損失和北京因霧霾產生的效率損失,差距並不大,只不過問題在於轉移支付怎麼給。再比如,2013年國家《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釋出後,環保部研究員王金南表示,這份計劃“將淨拉動我國GDP增長19422億元,並增加非農就業崗位246萬個。”
已經有治霾樣本也表明“藍天和經濟”可以實現共贏。以前專題介紹過日本北九州的經驗。曾經的北九州也深受“霧霾”影響,在上世紀70年代後北九州開始著手治理環境,採取調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提高汙染物處理技術、進行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等方式,效果顯著。而統計資料顯示,北九州的GDP從1970年的8700億日元提升到了1990年的3.67萬億日元,增長了四倍以上。
國內也有蘭州的例子。經濟參考報報道了蘭州霧霾治理的樣本,曾經的空氣重汙染城市空氣質量逐年改善,並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獲得了“今日變革進步獎”。變革啟動自上世紀末,“藍天工程”的內容大體也是減少煤炭用量(煤改電、煤改氣),提高脫硫脫硝的技術等,而2015年蘭州GDP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
當然河北要治霾,無外乎還是調整能源結構、提高減排汙染物的技術,及時淘汰過剩落後產能等手段,但要避免使用無效政策。
治霾應該減少無效政策的使用
無效的治霾措施,是指根本上沒有致力於消除霧霾產生直接因素的措施。
一種以臨時措施為代表,這種手段很難對霧霾湊效,一次一次只不過是“貓鼠遊戲”的重複和對民眾的瞎折騰。比如去年11月,河北石家莊曾緊急啟動了“利劍斬汙”行動,旨在年底衝刺“完成全年PM2.5濃度下降10%的考核任務”、“確保到年底前不出現AQI(空氣質量指數)日均數值500以上的‘爆表’天氣。”實施的手段也堪稱史上最嚴,“所有揮發性有機物生產工序全部停產”“未採用清潔燃料的燃煤設施一律停止使用”“主城區實行單雙號限”等等,幾千家企業因此停限產。然而,行動遭遇尷尬,在監管部門的“嚴防死守”下企業乖乖停產了,但石家莊還是天天霧霾,空氣汙染指數幾度爆表。
距離任務完成日還有十天,石家莊霧霾再度爆表。圖片來源:新華社
一種以執行不暢通的政策為代表,這些政策看起來很好,但執行效果總難以如願。比如河北省為了治理“散煤”汙染,自2013年開始推廣清潔煤,但是卻成績慘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多頭管理,造成制度性障礙。環保部門負責推廣清潔煤,農業部門負責推廣爐具,新型爐具推廣不及時或不到位,甚至有些城市農業部門推廣的環保爐根本不適合清潔煤的使用。
結語
治霧霾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也並非一日之功。著眼長遠,地區性的進行能源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最終會實現環境和經濟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