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偏遠地區考察調研。無論是地勢崎嶇、土地貧瘠的武陵山區,還是河網密佈、冬季漫長的三江平原,抑或是山大溝深、乾旱缺水的六盤山腹地峽谷……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風雨無阻,始終深情牽掛著當地群眾。讓我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去看看當地群眾的生活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一根繡線,編織出民族風格獨特的苗繡:它針法紛繁複雜,是苗族人歷史記憶的“活化石”。一直以來,由於苗繡耗時長、原生產品單一,苗族女性往往選擇放下寶貴的手藝,或外出務工,或靠天吃飯,生活貧困。立足於當地的苗繡技藝基礎和留守婦女較多的優勢,2014年,十八洞村成立了苗繡合作社,為全村95%以上的婦女做專業培訓,帶領村裡300餘名苗族留守婦女開發苗繡產業。
從以繡線為樂,到以繡線為業,十八洞村的婦女們不僅繡出了美麗的苗繡,更繡出了十八洞村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
用堅韌精巧的細線織成的漁網,是赫哲族沿襲幾千年的謀生工具,讓赫哲族人在東北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但由於過度捕撈,捕魚量下降,赫哲族生活難以為繼。為了幫助赫哲族人轉型,當地政府撥給拖拉機、派去技術員、興修水利,幫他們“洗腳上岸”。
從以捕魚為生,到依靠漁業發展旅遊業,赫哲族人始終未曾離開漁網。從前,漁網打出來的是生活,現在,漁網裡承載著赫哲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一根動力電線包含三條火線,電壓達380伏, 為寧夏固原市楊嶺村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為一個回族群眾聚居的村落,當地有很悠久的養牛歷史。但受限於落後的養殖方式等原因,其規模始終得不到很大發展。為了扶持當地養牛業發展,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免費在農戶們的養牛場安裝動力電線。大型鍘草機、粉碎機有了動力,飼料供給有了保證,牛的養殖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
一根動力電線,不僅激發了楊嶺村發展種植、養殖業的活力,還為西海固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不竭動力。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年。讓我們向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
總策劃:嚴文斌
監製:劉剛
出品:孫志平
製片:樊華
統籌:幸培瑜、韓珅
編導:王志斌、陳曉宇、曹彥語、甄曉博、樑子才淇(實習)
記者:範軍威、丁春雨、張格、馬知遙、盧鷹、李帥
包裝:林競(實習)
新華社音影片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