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幹部反映,基層怕陪會,怕只是以會議傳達會議,上下一般粗,缺乏針對性、指導性
“不開應景造勢、不解決問題的會議,做到真減負、減真負”,中辦印發的《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再次對防止文山會海反彈回潮、提高會議質量提出明確要求。
忙於各種會議,已成為基層幹部一個不小的負擔,給基層工作造成了困擾。比如有的地方,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和主題能沾上點邊的單位,就安排參會。有基層幹部反映,一週要開16個會,甚至同一時間有兩個會要參加,“分身乏術”;而對於一些確實需要透過會議研究部署的工作,卻只是泛泛表態,講意義多、談措施少,或者僅僅簡單分配任務,對基層不進行具體指導。結果就是,以會議落實會議,工作沒有落實。
為何文山會海現象整治多年,仍時有出現?根子還是在於一些領導幹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思想作祟,始終沒有擺脫以會議落實會議的慣性思維。有的認為不開會就沒有體現重視程度,有的推動工作辦法不多,一有任務,第一反應就是“開會傳達”。有這種思維習慣的人,認為開會就是落實,唸完檔案就算工作到位了。實際效果如何?下次開會總結。
會議是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透過會議傳達上級精神,研究普遍要求和具體工作怎麼結合,拿出哪些落實措施,很有必要。不少基層幹部反映,基層並不是怕開會,而是怕陪會,更怕只是以會議傳達會議,上下一般粗,缺乏針對性、指導性。
會議只是手段,推動工作、解決問題才是目的和實質,決不能本末倒置。一事當前,應當理性研判、綜合權衡,如果能透過電話、發函等形式解決的,就沒必要“大事小事,都來開會”;如確需要開會,也應統籌好會議範圍,減少不必要的陪會,合理控制會議時長。對工作的重視和落實,並不是由開會數量、規模和時長來衡量的,關鍵是否有利於“一竿子插到底”。
切實把會議負擔減下來,提升會議質量效率尤為關鍵。會前,召集者應吃透上級精神、摸準地方實際,對會議主題、議程進行認真研究,必要時提前告知參會物件做好準備。這樣的會,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才能找準推動工作的著力點、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讓參會的人都有收穫。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8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