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節儉”省的不是幾塊錢,而是毀掉孩子的未來。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勤儉節約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不少父母可能對此有些誤解,他們某些看似“節儉”的行為,可能正在悄悄扼殺孩子的格局、毀掉他們的未來。
案例上週和閨蜜一起去某景區遊玩,正值排隊檢票入門時,前面站著一對母子,母親小聲地在孩子耳邊嘀咕道:“等下檢票時,你別站直,就多了兩釐米而已,要是買票不划算”。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均無關
我和閨蜜無意間聽到後,相視尷尬一笑,心裡都明白對方想說啥,可是欲言又止,作為旁觀者,我們或許沒有立意去指點別人的行為,只是覺著這種行為很掉價。
母親任意妄為地在孩子面前破壞規則,投機取巧的逃票,自以為是佔了大便宜,其實卻在無意間給孩子樹立壞榜樣,尤其是在幼兒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孩子將來可能也會“模仿”父母,為了省錢弄虛作假、破壞規則,或者冒更大的風險,比如偷盜、欺騙等。
其實,在我們身邊,家長貪圖小便宜的事件屢見不鮮,看似省了幾塊錢,美其名曰是節儉,實則毀掉的是孩子的未來,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偽節儉”,以下幾種行為,趕緊停止。
父母的幾種“節儉”,會毀掉孩子的未來1、喜歡哭窮
不少父母怕孩子亂花錢,頻繁給娃灌輸一種“家窮”的概念,比如“我們掙錢不容易,你省著點花”、“你怎麼買這麼貴的”、“我們家啥條件你不清楚麼,還要買這買那的……”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跟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其實,他們內心會揹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花錢時存在心理負擔,要是超出家庭消費額度,他們必須剋制內心的渴望、壓抑物質需求、掩飾真實的想法,形成一種價格貴的東西不配擁有的想法。
窮養的孩子總是缺少底氣,無形中將自己放在比別人低的位置,形成一種凡事替別人考慮、害怕給人添麻煩的性格,在不經意間不斷地降低自身價值,尤其是看到同學們物質條件比自己好時,孩子內心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很多孩子會因家境差而自卑,不敢交朋友,眼界格局變小,不會享受生活,買東西時總是以價格作為核心標準,看到問題的眼光也很短淺。
物質上的匱乏只是一時的,而精神上的短缺卻是一輩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不能因為生活拮据而限制娃的發展,對於學習、增長見識的錢,該花就得花,這並不是肆意揮霍,而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合理用錢。
2、愛佔小便宜
生活中喜歡貪圖小便宜的父母不在少數,尤其是母親,他們認為有便宜不佔就是傻,甚至為自家孩子的“聰明勁兒”沾沾自喜,其實,父母的思維習慣和行事方式會不知不覺傳給孩子,看似是一件小事,可能耽誤的是孩子的格局。
俗話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貪圖小便宜可能會吃大虧,把孩子的聰明才智不用在正道上,只會限制其長遠的發展,可能一輩子都受困在底層,格局小會讓孩子錯失很多成功的機會。
曲解“節儉”的真實含義,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節儉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不能失去思想道德素質,曲解節儉的真實含義,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多影響。
1、誤入歧途
如果從小缺錢,受到金錢的限制,長大後會對錢財充滿渴望,缺錢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外界的誘惑走上一條不歸路,比如校園貸等。
2、出現報復性消費
由於從小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小時候被遏制的慾望,一定會在自己有能力支配金錢時,瘋狂地彌補回來,出現報復性消費的情況。
3、眼界小,難成大事
父母的過度節儉會限制孩子探索世界的眼光,只會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迷惑雙眼,缺乏深謀遠慮的目標,總是對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缺少積極奮鬥的動力,很容易滿足現狀、得過且過,一輩子庸庸碌碌,無所作為。
總而言之,父母炫富和哭窮皆不可取,對於孩子而言,勤儉節約的習慣源於內在修養,而不是受制於基本的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