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拍交通違法:配套措施是關鍵

日前,“北京交警隨手拍”微信小程式正式上線啟用,市民可以按照要求透過手機拍攝舉報包括闖紅燈、違停、不禮讓行人在內的各類機動車違法行為,舉報需實名上傳,可透過影片、照片兩種形式。此外,還可以透過該平臺上傳訊號燈故障的情況。(《新京報》8月5日)

在人人都有攝像頭的年代,隨手拍交通違法也開始被應用。比如深圳在2015年就搭建了隨手拍舉報平臺。目前,這一經驗已經複製到了多個城市,有些地區還推出了豐厚的舉報獎勵。

隨手拍交通違法,在早期曾遭遇過一些爭議,在有的網友看來,這種治理模式的可操作性存疑,且有隱私洩露風險。現在它之所以被廣泛複製推廣,主要還是因為單靠交警部門的執法力量實在太過單薄。

事實上,像闖紅燈、違停、不禮讓行人等現象,雖然為《道路交通安全法》明令禁止,並且有相應的處罰設定,但在現實中,執法人力資源相對有限,遠遠不能兼顧到所有的違法違章行為。尤其是在監控攝像頭覆蓋不到的地方,對於交通違法現象,一些市民可能苦其久矣,卻又缺少監督舉報的渠道。

這種法不責眾的行為,若一味縱容,只會破壞交通安全秩序,帶來各種隱患。但增加執法人力資源,又會造成執法成本的巨大提升。在這種前提下,動員廣大民眾參與舉報,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充分利用行走的攝像頭,無疑是一箭雙鵰之舉。

一方面,隨手拍沒什麼技術難度,利用它舉報交通違法,可以有效擴大監督範圍,形成全民共治的局面。另一方面,社會性執法輔助力量的加入,在倒逼司機遵守行車規則的同時,本身也能夠加深外界對道路交通違法行為的認知,是個有效的普法方式。

當然,隨手拍不等於隨意拍,舉報交通違法行為,畢竟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所以北京這次就明確了相應的舉報規則和流程,以保證大眾參與式的執法監督能合乎規範。

比如,舉報行為本身也要守法,像駕駛人在行駛過程中拍照,收集舉報證據,這種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為,就是被明確禁止的。另外,舉報違停行為,應確保影片時長大於12秒,這也是為了保證證據的效力,為交警提供判定的依據,避免片段不全出現誤判違法的現象。

所以於民眾而言,對交通違法行為,現在多了一條舉報通道。但舉報操作仍然需要遵守流程。錄入身份證等實名資訊,正是為了避免假舉報,增加交警部門的負擔。

而對交警部門來說,要調動市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隨手拍的治理作用,除了可以設定相應的舉報獎勵外,也應該儘量完善舉報規則和流程,為民眾舉報違法創造最大的便利,同時打消其顧慮。

比如據報道,此前各地的實踐中,經常存在舉報證據不充分,不能準確確定交通違法行為的情況,包括違法照片不清晰、違法標誌不明顯、車牌號模糊等。從執法的角度看,可以多做一些正確案例的講解示範,讓市民知曉具體如何操作,這其實也是為交警減輕負擔。

另外,既然是實名舉報,相信很多市民都會關心隱私安全。事實上在有的地方,就出現過舉報者資訊洩露,甚至遭遇電話恐嚇的案例。所以對舉報人資訊以及相應的舉報資料,應該有嚴格的保密機制,避免隱私資訊外流,舉報人做好事反而面臨威脅。

因此,隨手拍平臺的正式搭建,還只是個開始。要想它發揮最大功效,在後續實操中還需不斷完善,在調動民眾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也要確保證據的有效和執法的精準,避免可能的誤傷和誤判,消除潛在的隱私洩露風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24 字。

轉載請註明: 隨手拍交通違法:配套措施是關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