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車間縫製二毛皮成品。新華社記者馬思嘉攝
新華社銀川5月21日電(記者艾福梅、馬思嘉、廖思維)機器轟鳴中,53歲的馬興祥走在堆滿灘羊皮的生產車間,檢查毛皮鞣製、繃板、染色、裁製等情況。加工好的靠墊、牆飾、兒童木馬等輕奢商品經過包裝,即將發往歐美、中東等地區。
“疫情影響了出口,但5月以來,市場正在回溫,目前已接到200多萬美元海外訂單。”馬興祥說,“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我每天都要去車間抽檢。”
馬興祥是寧夏青銅峽市祥雲皮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企業自2月底復產以來,他忙得不可開交。他的公司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峽口鎮。在黃河水滋潤下,廠房附近農田肥沃、草木蔥蘢。
寧夏黃河兩岸生長的灘羊渾身是寶,肉質鮮美細嫩,毛皮柔軟雪亮,天然彎曲,可製成保暖輕裘。在古漢語中,“二毛”意為“花白的頭髮”,灘羊皮又叫二毛皮,用以形容其色澤。
馬興祥專門打造了一間展館,用來記錄二毛皮製作技藝這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
工人在車間對二毛皮進行洗水還原,讓成品羊毛保留天然彎曲。新華社記者馬思嘉攝
二毛皮產業誕生於清朝,馬興祥祖輩四代人都從事二毛皮製作銷售。“聽爺爺講,民國時,從寧夏運往天津、北京等地的二毛皮十分珍貴,要一張張卷在竹筒裡,以防潮溼、蟲咬等。”馬興祥說,當時只有達官顯貴才穿得起。
上世紀六十年代,寧夏興起不少二毛皮加工廠,由技術人員手工鞣製,再由國家統購統銷。馬興祥的父親就是一名技術工人,在看到二毛皮的商機後,他成立了手工作坊,騎著腳踏車穿行在鄉間土路上,走家串戶收購灘羊皮,再用家中醃菜的大缸清洗、鞣製……
“家庭作坊生產出的二毛皮,不少都用來做農村姑娘陪嫁的服裝,但是有羶味,而且比較粗糙。現在,透過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機械,產品越來越清潔,從最初的保暖製品發展成各類輕奢品。”馬興祥說。
初中畢業那年,馬興祥和弟弟繼承了父親的手工作坊。“那時候家裡窮,沒有太多選擇,又因為讀過一點書,就想著把父親的產業做得更好。”他說。
改革開放後,浙江商人大量收購二毛皮作為服裝配飾。為了推銷二毛皮,馬興祥和弟弟第一次走出大西北,去往發達的中國東部地區。“看到浙江的毛皮加工技術和機械那麼先進,我很震撼,就決心將這些先進技術引進寧夏,壯大產業。”馬興祥說。
經過深加工的二毛皮成品。新華社記者馬思嘉攝
透過一次次與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客戶的交流,馬興祥瞭解到最新市場需求,不斷更新裝置和技術,引進國內外高階人才。當地政府也大力支援他的企業發展,讓他到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德國法蘭克福家紡展等大型國際展會上推銷產品。
2008年,馬興祥在浙江開設了分公司。“2008年,海外訂單是28萬美元,到了2018年,就達到1000多萬美元。”馬興祥說。
二毛皮產業的興旺有力帶動了寧夏灘羊養殖業的發展。馬興祥說,以前,農民宰完灘羊後,就把毛皮掛在家門口樹杈上。如今,寧夏有一百多家二毛皮企業,僅他的公司一年就要收購六七十萬張二毛皮,一張價值在百元以上,灘羊養殖業成為寧夏不少農民的致富產業。
前幾年,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企業海外訂單下滑。馬興祥32歲的女兒馬麗蓉建議父親轉型,走品牌化高階發展路線。
“近些年,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也擴大了,我們下一步打算開發更多新產品,擴大國內市場。”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