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啟兵(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8月製造業PMI再度回升至51.7,較7月上升0.3,連續13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
從分項看,構成PMI的5個分項指數中,生產指數升0.6至54.1,新訂單指數升0.3至53.1,供應商配送時間降0.8至50.1,從業人員降0.1至49.1,原材料庫存降0.2至48.3。由於供應商配送時間在計算PMI時做反向處理,因此5個分項中,前三者均對PMI的上升有正貢獻,生產指數貢獻最為顯著。
其他分項指數顯示,原材料採購量升0.2至52.9;進口升0.3至51.4,同時創下2012年4月以來65個月新高;新出口訂單回落0.5至50.4,但仍在擴張區間;購進價格指數大幅回升至65.3,為3月以來新高;產成品庫存降0.6至45.5;積壓訂單降0.2至46.1;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升0.4至59.5。
觀察PMI的分項指數,可以看到,本月新訂單指數回升,而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顯示內需是拉動需求端的主要貢獻力量。而進口指數創下65個月新高,也從側面驗證了內需向好。在生產指數加速擴張帶動下,原材料採購量亦呈加速擴張態勢,未來生產有望繼續維持擴張局面。而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連續4個月上升,顯示對未來樂觀的企業比重逐步增加。
綜合看,8月製造業PMI顯示出製造業的發展明顯向好。而高頻資料也與此可以相互印證。以最為市場關注的用電相關資料為例,8月六大電廠日均耗煤量同比上升13.6%,漲幅較7月上升3個百分點。而工業用電歷來是用電量的主體,電廠耗煤量的增速提升背後對應著工業生產的加速。
2017年以來,經濟資料波動較大,市場對宏觀經濟的判斷也隨之來回搖擺。4月經濟資料較弱,市場對年內經濟普遍悲觀,認為一季度為年內高點的觀點一度流行;6月經濟資料大超預期,市場悲觀心態有所修復;而7月經濟資料低於預期,又再次推高對經濟後續走勢的悲觀情緒。如今,8月製造業PMI資料再度向好,那麼後續宏觀經濟走勢如何?
需要強調的是,看待宏觀經濟不應過於關注短期資料的波動,而應關注宏觀經濟變數趨勢的變化。從這一角度看,僅憑藉一兩個月的資料對宏觀經濟狀況向好或走弱做出判斷並不合適。
回顧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資料變化。2016年8月,製造業PMI回到50上方,此後連續13個月維持在50以上,其間雖有波動,但整體趨勢向上。考慮到PMI作為擴散指數具有環比性質,以其12個月移動平均作為趨勢值,可以看到,製造業PMI的趨勢值自2016年10月達到50,此後逐月上行,8月達到51.4,為2012年以來的新高。
與此相對應的是,工業增加值在2017年有明顯提升。上半年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回升至31.8%,同時,與工業生產較為相關的批發零售、交通倉儲郵政等生產性的第三產業貢獻率亦有明顯上升。正如製造業PMI資料所顯示的,工業的企穩回升無疑是生產端的亮點。
那麼,為什麼工業增加值在2017年中樞抬升?
從資料看,工業的企穩向好固然有價格因素的影響,但價格並非主要原因。一方面,2017年,出口的復甦從需求端支撐了工業的好轉,1―7月,工業出口交貨值累計同比增長10.5%,是2012年以來首次回到兩位數以上,遠高於2016年的0.4%。相應的,製造業PMI中的新出口訂單分項也從2016年11月起連續10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是2012年以來最長的時間段。而從出口交貨值的結構看,對2017年出口交貨值增長貢獻最大的分別是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和通用裝置製造業,貢獻率分別達到了48%、7.9%、5.2%、3.9%和3.5%。受益於價格上漲的上游行業由於在出口中佔比不大,對出口交貨值的貢獻並不明顯。
另一方面,從工業利潤的角度看,上游行業的價格上漲的確對近來工業企業利潤改善貢獻明顯。然而,透過分行業考察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可以發現,下游的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行業,中游的汽車製造業、專用裝置製造業、通用裝置製造業等,利潤率的好轉在2015年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而工業品價格的環比上升在2016年3月才開始。因此,中下游企業利潤率的回升也並非主要由於價格因素。其利潤率的回升更應歸結於競爭格局有所改善,即經歷了長期的下行週期後,部分行業已經進入了自發的出清過程。
正是因為中下游行業競爭格局本身已有所改善,疊加出口復甦在需求端的支撐,以及供給側改革對上游行業的促進,才導致了2017年工業的表現明顯上了一個臺階。固然價格因素不可忽視,但如果因此就簡單地將工業的好轉完全歸因於價格因素,則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如果說工業增加值中樞的上行是由於上述原因,那麼,對工業乃至宏觀經濟的後續走勢則不難判斷。行業競爭格局的調整需要時間,短期內難有明顯變化。從近期政策導向看,供給側改革的力度並未有絲毫減輕。需要關注的就是需求端出口的變化。
截至目前,從外需看,外圍國家的經濟資料依然表現良好。IMF、OECD等機構均上調了對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7月的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為53.5,自2016年11月以來持續維持在53以上。歐洲、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的表現也依然良好,8月歐元區製造業PMI為57.4,美國ISM製造業PMI為58.8,均為近期高點,整體上歐美經濟復甦的趨勢並無變化。外需表現良好意味著出口仍有支撐。儘管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依然會對未來出口造成一定影響,但出口的短期波動不改變其中期的復甦趨勢。
由此判斷,後續工業增加值增速即使有所波動,但溫和向上的趨勢也難有變化,預計年內剩餘時間的製造業PMI將在51上方波動,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將在7%左右。而工業的復甦將繼續對經濟增長構成支撐,我們極有可能看到2010年以來首次GDP增速的上行,預計2017年全年GDP增速將在6.8%以上。
需要說明的是,在工業增速好轉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2007年,鋼鐵、煤炭和石油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佔比為20.66%,通用裝置、專用裝置、汽車、鐵路船舶、電氣機械、計算機通訊合計佔比24.88%;2016年,前者佔比下降至15.63%,後者佔比上升至28.27%。在工業增加值中,上游行業佔比持續下降,裝置製造相關行業的佔比持續上升,意味著工業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而從出口貿易看,也可以發現,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及礦產品、初級工業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有所走弱,但高階工業品的貿易競爭力則逐步上行,不同類別商品的貿易競爭力的變化同樣顯示了中國經濟的轉型過程,即中國的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中國逐步走向價值鏈的中高階。近年來,新興產業PMI表現遠好於製造業PMI,也是轉型的另一證據。而在結構轉型中恰恰蘊含著新的增長動力。(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朱啟兵,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曾任民族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經濟學》(季刊)編輯部主任等職務。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尋“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