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歐洲電動汽車“黃金時代”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正在超越中國!”德國電動汽車新聞網6日稱,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歐洲市場在2020年前7個月銷售了近50萬輛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比同期中國的銷量多出約1.4萬輛。“過去10年,中國市場帶領全球電動汽車發展。未來10年,歐洲市場將與中國齊頭並進。”德國慕尼黑汽車經濟學者明格爾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電動汽車投資正進入“黃金時代”,在該領域“先人一步”的中國企業應把握機會。
兩大利好
德國《經濟週刊》6日稱,2010年,全世界僅有約1.7萬輛電動汽車行駛在路上。到2019年,這一數字增長到720萬輛,其中47%在中國。由於中國最近一直在削減補貼,加上疫情影響,致使銷量首次被歐洲超越。不過,明格爾斯認為,隨著年生產能力為50萬輛的特斯拉上海工廠開工,中國未來仍能奪回最大電動汽車市場的地位。無論如何,歐洲和中國在電動汽車銷售方面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到,歐盟各國的電動汽車銷售呈三位數增長,與歐盟的排放政策有關。本屆歐盟機構將綠色、數字經濟作為優先政策。對汽車尾氣排放,歐盟制定了一系列史上最嚴格的標準。根據新規,2021年、2025年及2030年歐盟乘用車碳排放量目標分別達到95克/公里、80.8克/公里、59.4克/公里。
為了達成目標,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6個國家制定了鼓勵電動汽車發展的相關刺激政策。比如,德國政府制定了降低電動汽車充電電價、加大充電樁建設、給企業生產補貼等措施。尤其是被稱作“環保獎金”的買車補貼極大促進了消費。其中,對售價4萬歐元以下的電動汽車補貼由4000歐元提高至6000歐元,混合動力車型由3000歐元提高至4500歐元;新增4萬歐元以上的電動汽車補貼5000歐元,混合動力車型補貼4000歐元。法國政府6月將私人購買電動汽車的補助上限從之前的6000歐元提升至7000歐元,還推出以舊換新的長期方案。荷蘭、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也紛紛針對企業和個人推出各項政策,包括減免購置稅、註冊稅、所有權稅、企業稅等。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稱,目前歐洲大約有200萬輛電動汽車,預計到2030年預計這一數字有望超過4000萬。歐洲電動汽車行業正步入快車道。
三大領域
“與傳統汽車製造業的上百年曆史演進不同,在電動汽車時代,中國企業先行一步,掌握了主動權。”明格爾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目前有4萬多家與電動汽車相關的公司,不少正進軍歐洲市場。一些公司已在中國市場證明了自己,這有利於在歐洲市場的發展。
明格爾斯認為,中國企業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投資主要可關注三個領域:一是整車出口。目前歐洲對電動汽車免徵銷售稅、增值稅、進口關稅等。去年12月,比亞迪與歐洲公交運營商凱奧雷斯荷蘭分公司簽署協議,中標荷蘭259臺純電動大巴訂單。這是歐洲目前最大的電動大巴訂單。此外,小鵬汽車、Polestar、蔚來汽車、Aiways等中國品牌也正在歐洲佈局。其中,蔚來汽車已經宣佈將於2021年下半年在歐洲銷售,到2024年成為全球品牌。
“電池領域也是中國的優勢。”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德國汽車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全球動力電池產業現在是中國佔主導,全球十強中大多數是中國企業,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寧德時代2018年7月即宣佈,投資2.4億歐元在德國圖林根州設立電池生產基地。目前,該公司已將投資金額提升至18億歐元。按照規劃,寧德時代德國工廠預計在2021年投產,2022年的產能將達到14吉瓦時,到2029年將達到70吉瓦時。寧德時代已獲得寶馬、戴姆勒、標緻雪鐵龍、沃爾沃和捷豹路虎等汽車公司的大訂單。孚能科技、蜂巢能源,以及鋰電池精密結構件龍頭科達利等也紛紛在歐洲設廠。
各種周邊產品,特別是充電樁專案,同樣值得關注。僅德國就計劃到2030年建成100萬個公共充電樁,為此政府需要投入35億歐元。歐洲的家庭大多也有購買私人充電樁的打算。再如,中國在車聯網、自動駕駛以及5G等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這些都可以與歐洲車企合作。
四大障礙
不過,中國電動汽車品牌要進軍歐洲仍然會有相當大的障礙。明格爾斯指出,歐洲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汽車市場。歐洲民眾對汽車的設計、質量和效能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讓他們接受中國品牌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他舉了一個細節,歐洲人喜歡隆隆的引擎聲,即便電動汽車也是如此。歐盟規定,所有電動汽車都必須新增人工引擎噪音,以便行人可以聽到開過來的汽車。所以,在中國“安靜行駛”的電動汽車出口到歐洲前就得按歐盟這個標準進行設計。
其次,建立銷售和售後網路也是難點。由於中國品牌不夠響亮,大的銷售網路不願合作。不過,相比燃料汽車,歐洲銷售商對中國電動汽車更有信心。
其三,相比銷售汽車,歐洲各國政府更歡迎到當地投資的車企,因為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這意味著中國車企生產應該“本土化”。中國車企還紛紛在歐洲建立研發機構,並聘請歐洲當地經理管理公司。比如,長城WEY的執行長閆斯·施泰因格萊貝爾曾是奧迪Q3跨界車的產品經理,拜騰的聯合創始人畢福康在寶馬集團工作超過20年等。
其四,要準備好與德國、法國、義大利等本地車企激烈競爭。明格爾斯說,中國多個品牌早在10多年前就試圖進入德國,但遭到德國車企的“圍攻”,尤其熱炒中國品牌不安全。現在,歐洲汽車製造商更是密切關注中國廠商的表現,準備“反擊”。因此,中國車企應該在歐洲建立廣泛的合作網,加強營銷。最重要的還是質量過硬。
比亞迪公司對《環球時報》記者透露,現在,該公司歐洲工廠生產的車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當地化整合度,真正做到“中國技術,歐洲質造”。“我們都知道在工程和研發方面,歐洲市場可以說代表了行業最高水準,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歐洲有眾多優秀的老牌企業,這些品牌在汽車領域經驗豐富,並且擁有完善的銷售和售後服務體系。比亞迪對歐洲市場的研發團隊和設計中心非常重視。憑藉打造才華與經驗兼備的國際化專業團隊,透過在歐洲集中整合資源,我們相信能夠不斷適應歐洲本土市場,打造零排放出行的未來交通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