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際觀察:美國反恐20年給世界帶來的傷與痛

由 戚國慶 釋出於 綜合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原創稿

今年9月11日是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二十週年紀念日。根據美國布朗大學戰爭成本專案近日釋出的一份報告,從“9·11”事件至今,美國在全球85個國家開展反恐行動,花在反恐戰爭上的支出大約8萬億美元,導致全球直接死於戰爭暴力的人數在89.7萬到92.9萬人之間。美國輿論指出,美國難以單純依靠軍事力量實現所有目標,應對暴力極端主義需要外交努力。

“不僅是悼念的時刻,更是一個反思的時刻”

今年9月11日是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二十週年紀念日。11日當天,“9·11”事件三處發生地——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遺址、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美聯航93號航班墜毀地,以及弗吉尼亞州五角大樓,都舉行了紀念活動悼念“9·11”事件中的遇難者。

距離美國首都華盛頓約3小時車程的尚克斯維爾,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偏僻山區。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民航班機,美聯航93號航班是其中最後一架,劫機者目標據信是美國國會大廈或白宮。機上乘客與劫機者展開搏鬥,奪回了飛機控制權,飛機墜毀在尚克斯維爾附近的農田,墜毀時93號航班至華盛頓的飛行時間僅餘18分鐘。為了紀念93號航班上的4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美國政府在原址建起了93號航班國家紀念園。

尚克斯維爾平時人煙稀少,11日由於大量悼念者的湧入而顯得異常熱鬧。記者11日在93號航班國家紀念園看到,許多人手捧鮮花為這些素昧平生的遇難者誌哀。

11日上午9點45分,93號航班國家紀念園的悼念活動正式開始。10點03分,也就是93號航班墜毀的時刻,40名航班遇難者家屬依次登臺,唸誦遇難者姓名。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和前總統小布什也出席了該場紀念活動。哈里斯在講話中說強調了團結對於美國的重要性。小布什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國家面臨的危險不僅來自境外,也來自本土暴力事件……我們的政治正赤裸裸地訴諸憤怒、恐懼和怨恨,讓我們對國家和彼此的未來感到擔憂。”

遇難者家屬代表戈登·菲爾特發言說:“‘9·11’事件不僅改變了每一個遇難者及其家庭的人生軌跡,也改變美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程序。今天不僅是悼念的時刻,更是一個反思的時刻。我們要捫心自問,這些無辜死難者的犧牲是否值得?美國有沒有變得更加安全?未來還會不會發生新的恐怖襲擊?”

當天,紐約和華盛頓也分別舉行了紀念活動。紐約的紀念活動從當地時間8時45分開始,這是當年第一架被劫持飛機撞擊紐約世貿中心北塔的時刻。其間,活動暫停六次進行哀悼,對應世貿雙塔等被襲擊和倒塌時刻。美國總統拜登當天造訪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遺址、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美聯航93號航班紀念園和五角大樓等“9·11”恐怖襲擊事發地,但未發表演講。

反恐戰爭20年代價巨大

就在“9·11”事件20週年紀念日前夕,2021年8月30日午夜時分,隨著最後一架美國飛機消失在喀布林機場上空,美國結束了在阿富汗長達20年的軍事行動。“9·11”事件與阿富汗戰爭,這兩件令美國人惆悵的因素疊加在一起,使今年的“9·11”事件紀念日,美國輿論的反思和評論尤其多。

“9·11”襲擊事件發生後不久,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在對國會的演講中正式提出將進行“反恐戰爭”。2001年10月7日,美軍開始了針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並迅速推翻了塔利班政權。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與“基地”組織有關聯為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戰爭成本專案近日釋出的一份報告,從“9·11”事件至今,美國在全球85個國家開展反恐行動,花在反恐戰爭上的支出大約8萬億美元,導致全球直接死於戰爭暴力的人數在89.7萬到92.9萬人之間,其中美軍死亡約7000人,其他國家平民死亡在36.3萬到38.7萬人之間,戰爭造成的難民和流離失所人口超過3800萬。

美國沃克斯新聞網指出,這些還僅僅是戰爭帶來的直接傷亡,並未包括戰爭帶來的疾病、營養不良、基礎設施受損和環境退化導致的生命健康損失。“9·11”事件後美國本土雖然沒有再次發生大規模恐怖襲擊,但是極端勢力在葉門、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發起的襲擊更加致命。由於美國的入侵和佔領,阿富汗和伊拉克平民遭受了可怕的苦難,陷入連綿不斷的教派衝突和內亂當中。根據馬里蘭大學全球恐怖主義資料庫統計,2019年伊拉克的恐怖主義威脅指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阿富汗。反恐戰爭引發的“伊斯蘭恐懼症”和針對穆斯林的暴力襲擊所造成的損害更是無法精確統計。

美國昆西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副主任史蒂芬·沃特海姆指出,美國痴迷於武力,並在2001年、2003年和2011年分別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發動了徒勞的戰爭,卻很少為氣候變化和提高貧窮國家人民的福祉作出努力。這些戰爭造成的敵人比打敗的還要多,殺害了成千上萬的平民,破壞了讓世界得以穩定的法律和制度,讓美國人民更不安全。

《波士頓環球報》記者弗雷德·卡普蘭撰文認為,“9·11”事件對美國自身也帶來了很大影響,它標誌著美國對世界看法發生了轉變。恐怖襲擊來自不確定的組織和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9·11”事件把美國變成了一個更加脆弱的國家。一部分美國政客開始誇大外部世界對美國造成的威脅,加劇了美國社會的仇外情緒,並導致美國政治日益分裂和對抗。種族、政黨、階層和地理的無數鴻溝越來越不可逾越,使得美國人之間難以就最基本的問題達成共識,包括在抗疫領域。

應對暴力極端主義需要外交努力

如今,隨著各國加強反恐力度,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一些老牌恐怖組織受到打擊,活躍度降低。但在伊拉克、敘利亞等戰亂地區,來自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不斷集結,形成新的恐怖勢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伊斯蘭國”,該極端組織在世界各地製造恐怖襲擊。各種蠱惑人心的極端思想還不斷透過網際網路傳播,在世界多地又催生出一批極端分子,引發一系列“獨狼”式恐襲,如2011年7月挪威奧斯陸於特島爆炸槍擊案、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2019年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清真寺恐襲案等。

《華盛頓郵報》近日所做民調顯示,2003年9月有67%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比“9·11”事件前更加安全,到2011年9月下降到了64%,如今只有49%。美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卻沒能讓美國民眾從心裡層面更加安全。美國在過去20年對武力的過度濫用,從酷刑、虐囚到無人機突襲,還造成了美國在整個世界聲譽的受損,成為美國國家形象無法抹去的汙點。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米歇爾·戈德堡撰文指出,“9·11”事件對美國造成的損害,甚至比許多悲觀主義者預期的還要嚴重。美國以反恐戰爭為名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在那裡播種下了混亂,極端組織趁機坐大。尤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曾經強行在伊斯蘭世界推行民主,但美國自身的民主制度如今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20年前美國政客誇大外在威脅以滿足報復需要。我們發動傲慢的戰爭來改造世界,實際上被改造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催生的恐怖分子比我們最初面對的還要糟糕。”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傑出研究員伊塔馬爾·拉比諾維奇指出,美國過去20年的反恐戰爭代價巨大,極端主義滋生於貧困、人口過剩、治理不善等政治和社會問題,靠外力無法改造一個國家,改革必須來自內部而不是外部。

《紐約時報》指出,在美國人紀念和反思“9·11”事件20週年之際,全球反恐行動並沒有結束的跡象。反恐是最需要國際多邊合作的領域之一,各國需要加強在反恐領域的執法合作和情報共享。美國《洛杉磯時報》評論說,美國“全球反恐戰爭”的一個最重要教訓是,美國難以單純依靠軍事力量實現所有目標。應對暴力極端主義需要外交努力,需要推動各國發展,並加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