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日前,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在Linkedin(領英)上發帖評價蘋果造車傳聞稱,現金充裕的科技巨頭進入汽車行業,給大眾汽車帶來的挑戰甚至高於豐田等傳統競爭對手。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自2014年蘋果的無人車專案“泰坦計劃”萌芽以來,人們對蘋果汽車的想象和期待一直存在,這就是蘋果的魅力。

不過由於進展緩慢,蘋果汽車在很多人心中只是“若隱若現”。直到最近,媒體又開始密集報道蘋果汽車歸來,再度一石激起千層浪:那個曾經改變了手機市場傳統格局的巨人,是否真的會在如火如荼的智慧汽車市場再掀一場海嘯?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援引供應鏈訊息,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或將於明年9月亮相,比原計劃提前至少兩年,臺灣汽車配件供應商會在明年的第二季度提前為Apple Car的釋出做準備。該報道還披露,蘋果公司一直在美國加州進行秘密道路測試,其中至少有數十輛原型Apple Car。

據悉,蘋果戰略的核心是一種自主研發的突破性“Monocell”電池設計,更經濟也更安全,並帶來更長的續航里程。雖然蘋果並未對其計劃或未來產品置評,但這次Apple Car似乎真的要來了。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那些年若即若離的蘋果汽車

事實上,蘋果對汽車市場覬覦已久。早在2007年,喬布斯與時任大眾集團CEO馬丁·文德恩會面,討論一款名為“iCar”的產品;2010年,與汽車設計師布萊恩·湯普森車內密談時,還把後座的同事都請了出去。但直到喬布斯去世,也沒有落實一款令他滿意的產品。

直到2013年,蘋果才釋出“iOS in the car”計劃,即“Carplay”車載智慧作業系統,次年又推出了著名的“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泰坦計劃”旨在設計一款電動微型貨車,而不是如今的乘用車。蘋果CEO蒂姆·庫克給予這項計劃相當高的規格:可以從其他專案挖人,人數可以超過1000人。這也是蘋果第一次明確表示要造一臺整車,蘋果的目標是希望打造一款能夠像iPhone一樣顛覆時代的汽車產品。

很快,諸如靜音電動車門、無方向盤和油門設計的內飾、AR顯示器、Lidar感測器、球形輪子等所謂的蘋果汽車專利,讓無數人為之振奮。蘋果還在距離總部僅1公里遠的地方租賃了大量設施,獲得市政府批准建設“汽車工作區”和“維修車庫”。

2015年,蘋果註冊了三個域名::apple.car、apple.cars和apple.auto。這似乎預示,無數人心心念唸的蘋果汽車,終於就要上線了。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然而,事實很快給翹首以盼的人們澆了一盆冷水。2016年,蘋果造車負責人史蒂夫·扎德斯基退出專案,由另一位已退休高管鮑勃·曼斯菲爾德接手。此後,蘋果乾脆放棄了造車計劃,開始專注智慧化軟體部分。

2017年,庫克表示:“我們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這是核心技術,我們視之為所有AI專案之母。”同年,蘋果取得美國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的路測許可,開始測試基於雷克薩斯RX450h改裝的無人駕駛汽車。這似乎宣告了“泰坦計劃”的失敗。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若即若離的蘋果汽車,看似只留下激情過後的一地雞毛,但仍有不少人對蘋果汽車抱有很高的期望,相信蘋果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然後再次一鳴驚人。而蘋果對造車的曖昧態度,也讓更多的人堅信那輛Apple Car始終未曾離開。

2020年,特斯拉的股價同“獵鷹”火箭比翼齊飛,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也跟著水漲船高,讓無數科技公司眼饞。傳統車企加快轉型,網際網路公司也紛紛下海直接或間接參與造車,更加劇了人們對蘋果汽車的期待。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蘋果造車的一萬種可能

如今,隨著新一輪輿論攻勢的到來,再度點燃了無數人心中的那團焰火。而蘋果也確實在汽車領域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存在感,包括從特斯拉挖走大量“大牛”,如特斯拉工程副總裁史蒂夫·麥克馬納斯、驅動系統副總裁邁克爾·施韋庫奇、首席汽車工程師道格·菲爾德等。這讓馬斯克不禁嘲諷,“如果你在特斯拉幹不下去,那就去蘋果吧。這不是開玩笑。”

只是面對特斯拉王朝的建立,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也規模初長成,傳統車企也有快速轉型的底氣,蘋果現在上車,還來得及嗎?

達維多定律指出: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份額。所以,如果想佔領主要市場份額,就要親自發明賽道。但這似乎難不倒蘋果,iPhone開創了智慧手機品類,AirPods開創了TWS耳機賽道,MacBook Air開創了高階輕薄筆記本先例……似乎沒有蘋果想做但卻做不到的事情。人們對蘋果汽車雖有擔憂,但更多的是期待。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有權威分析認為,蘋果最擅長業務的垂直整合,所以他們進入汽車行業的方式也會如此。蘋果不可能只是與其他汽車廠商合作推出更先進的CarPlay版本,它必須擁有極大的控制權,包括整個平臺的設計、體驗和服務。換句話說,這款車將是蘋果垂直整合產品各層級(硬體、軟體、設計)的又一例證,畢竟這種喜好深深嵌入該公司的文化之中。

但蘋果要實現汽車夢想,仍有不少的障礙,畢竟,打造一輛汽車並不像生產一部手機那麼簡單。如:

1、在汽車領域缺少一個能夠兼顧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的“富士康”,蘋果需要搭建一個符合自己極高標準的從大到工廠、小到一塊電池的完整的生產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也加入到了新一輪造車運動當中,在今年的“鴻海科技日”活動上,富士康釋出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同時宣佈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這是否與蘋果造車之間有著某種聯絡不得而知,但這家代工巨頭也確實在為即將到來的電動化、智慧化浪潮做著準備。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2、利潤。特斯拉透過17年的努力,方才實現了較為持續的百分之二三的利潤,而蘋果公司2019年的營業利潤率為29.3%,為什麼這家利潤極高的科技公司一定要進入低利潤的汽車行業呢?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當前電動汽車的主要成本來自電池。如果蘋果真的完成了號稱“可以徹底降低電池成本”的“Monocell”電池設計,那無疑給蘋果再次創造奇蹟增添了強大的底氣。

而蘋果汽車最大的敵人,是特斯拉。無論是電池,還是自動駕駛,特斯拉都是橫在所有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面前的一座大山,而且,特斯拉不僅沒有放慢發展步伐,還在加速前進。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相位元斯拉,蘋果確實來得有點晚了,甚至走在了許多科技公司之後,但蘋果仍有機會。一方面,汽車電動化、智慧化等仍是一片藍海,還蘊藏著很多機會;另一方面,在特斯拉價格不斷下探的同時,高階電動車細分市場仍幾乎是一張白紙,是符合蘋果調性的一大突破口;加之蘋果“不走尋常路”的行事風格,除非自己退出,否則仍有一萬種可能性。

何況,對於一個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擁有海量資金和研發費用的宇宙第一大科技公司而言,蘋果要是對著某個領域“打個噴嚏”,那麼與之相關的競爭對手都要抖一抖。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蘋果造車幾乎塵埃落定?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在新一代iPad Pro以及最新發布的iPhone 12上面,增加了一顆小型的鐳射雷達,用於增強AR應用能力。而這顆“小小的雷達”,正是自動駕駛系統中的核心部件之一。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事實上,對蘋果而言,幾乎具備了打造一輛智慧電動車的能力。無論是自動駕駛AI晶片、小型鐳射雷達等感測器;還是日漸強大的語音助手Siri、Carplay作業系統;以及超強的應用生態,蘋果都為此打磨了太長的時間,並具有強大的“軟硬兼施”的能力。

隨著原特斯拉負責研發和製造的高階副總裁Doug Field在2018年8月重返蘋果,負責Special projects at apple的具體業務後,蘋果造車開始提速。這也被外界看做是蘋果汽車進入到最後的整合衝刺階段。

至於這依舊是人們的一廂情願,還是塵埃落定?相信很快會有更清晰的答案。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寫在最後

有人說,蘋果選擇此時“捲土重來”,是在企業乃至行業硬體技術創新面臨一個新的瓶頸時尋求自我突破;也有人說,蘋果只是不願放棄汽車電動化、智慧化這個大市場。無論如何,作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只要其能為我們帶來驚喜,甚至再次創造一款偉大的產品,那麼“汽車”就只是一個形式。所以,重要的不是蘋果造車,而是造車的是蘋果。

再次借用大眾CEO迪斯的話說:“我們期待新的競爭者,他們的到來會加速整個行業的變革,並帶來新的啟發和技術創新。”如果蘋果造車帶來的將是又一輪風暴,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86 字。

轉載請註明: 蘋果造車衝擊力遠大於豐田?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