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將軍的曾孫女娜塔莉·戴高樂現為NB-INOV公司創始人和負責人。
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道,戴高樂將軍的曾孫女、NB-INOV公司創始人和負責人的娜塔莉·戴高樂(Nathalie de Gaulle)近日接受了歐時專訪,不僅談了2次前往中國的見聞,也對“中國威脅論”、中歐合作前景、以及戴高樂主義在法國的延續做出了點評。她關於“使中法關係變得強大的,是長期持續的發展和更新”、“避開文明衝突陷阱”,“國際合作不完美、卻必不可少”等觀點可圈可點,今將採訪發表如下,以饗讀者。
歐時:您曾2次前往中國,請和我們分享下您在中國的經歷、對中國的印象。此外,您對中國文化特點有何特別理解?
娜塔莉·戴高樂:我和我的家人第一次來到中國,是2014年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參加中法建交50週年的慶祝活動。我第二次去中國是2019年應周澤榮(Chau Chak Wing)博士和尼扎米·甘伽維國際中心(Nizami Ganjavi International Center)邀請,在“廣州從都國際論壇”(Imperial Springs International Forum)發表演講。
我欽佩這個古老國家的活力和力量。作為一名企業家,我有機會結識充滿激情的企業家和高素質學者。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對未來充滿著真正的信心,並且在數字、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展現了務實精神、動力和紮實的專業能力。
歐時:您建立過促進法國和阿拉伯文化交流的協會,以後有促進中法交流的計劃嗎?
娜塔莉·戴高樂:為什麼不呢?中國文化和法國文化皆具有千年歷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在互相滋養。
值得注意的是,路易十四開創了對中國的堅定文化政策:在真正的好奇心推動下,這項政策使人們能夠真正瞭解中國,同時也能與中國保持一種前所未有的外交關係。
另一方面,中國從19世紀末開始湧現了許多法國文學翻譯家。林紓(字:琴南)一馬當先,翻譯了大仲馬的《茶花女》,接著盧梭、雨果和都德的作品也被紛紛譯成中文。
到了20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周恩來、鄧小平、趙無極等中國政界或文化界的領頭羊來到巴黎學習或工作。在法國,從1909年起,詩人兼醫生謝閣蘭(Victor Segalen)既是一名探索者,也是中國文化愛好者。上述這些人都代表了中法交流的豐富性和活力。
因此,兩國的藝術家從未停止過交流,以及從差異性中豐富自我的嘗試。中法文化對話從未間斷,這當然是個很重要、需要繼續保持交流的領域。
歐時:作為企業家,您在日常業務中是否有和中國企業打交道的經歷?您認為中法貿易未能有更好表現的原因是什麼?
娜塔莉·戴高樂:我並不認為中法貿易表現不佳,儘管似乎仍有待改進的空間。中法1997年建立全面夥伴關係,並於2004年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而這提供了一個全面發展雙邊關係的框架。這種開創性的夥伴關係基於一個核心機制:中法戰略對話,旨在為我們兩國提供一個討論雙邊和全球問題的特殊協商空間。
我們的合作(其中包括商業合作)圍繞著幾個主要軸心:
——應對氣候危機。目前,它主要涉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去碳化經濟,以及應對海洋變暖和酸化現象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這些問題對人類至關重要,我們的雙邊合作顯然必須受益於符合聯合國建議的持續發展:緩解、保護、恢復和適應。
——在民用核電、航空、農業和科學(特別是醫療領域)發展戰略伙伴關係。在我看來,雙邊可以本著互惠精神透過政治、商業或學術的方式來加強合作。
此外,法中之間還有許多文化專案正在進行中:文化遺產、建築、音樂、戲劇表演、電影。所有這些領域都是兩國關係多樣性和創造力的證明。
但最終使中法關係變得強大的,是長期持續的發展和更新。所有這些交流都驗證了我們兩國之間真正的商業、科技和文化活力,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動態交流還需要不斷加強發展。
歐時:您有豐富的國外工作、生活經歷,請問這些經歷如何影響您看待法國政策?您對大選候選人都打戴高樂旗號,但又都只取戴高樂一面,有何評價?
娜塔莉·戴高樂:我確實去過很多國家,但仍和我的祖國保持緊密的關係。戴高樂主義屬於當代法國曆史的一部分。戴高樂將軍也屬於法國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所有人都承認他曾扮演的傑出角色,並試圖向他著名的“法國主張”(certaine idée de la France)看齊。
也許一些法國人懷念法國在戴高樂將軍時代所發揮的主導作用,但全球格局發生了變化,成為了戴高樂曾預見的多極世界。
除了選舉議程之外,我相信戴高樂主義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機構、以及在獨立歐洲構築強大法國的意願中,都將延續下去。
歐時:考慮到疫情帶來的連鎖問題,您認為多邊主義將如何受影響?國際合作的主要挑戰體現在哪些方面?
娜塔莉·戴高樂:在21世紀,人類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因此應對這一局面需要所有人的合作。
除了已經提到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之外,還有其他威脅在等著我們:資源和能源短缺、供水短缺、公共健康危機、武裝衝突、人工智慧的角色——而且這一切的背景是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
無論地處何處,所有國家都得無一例外地面對這些問題。誰能相信只為自身利益行事、不考慮其他國家和多邊主義框架的國家能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國際合作並不完美,但卻是必不可少的。各國可能並不能達成一致,卻需要系統性的機制來應對未來的全球挑戰。必須盡一切努力,使實施多邊主義的機構能夠以清醒、務實和高效的方式開展工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巴黎協定》、生物多樣性大會、或世衛組織針對新冠疫情的ACT-A(“獲取抗擊新冠病毒工具加速計劃”)等舉措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些是構建更美好世界願景的重要手段。必須本著平等合作的精神進行這些計劃,並且必須鼓勵加強公私企業合作。
歐時:您認為中美緊張局勢將如何影響中歐、中法合作的前景?中國與歐洲、法國沒有根本利益衝突,但為什麼“中國威脅論”依然盛行?一些法國大選候選人提出的方案,在某種程度上是否在呼喚威權迴歸?
娜塔莉·戴高樂: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更平和的世界,以便更好地梳理我們將面臨的挑戰。“文明衝突陷阱”的說法屢見不鮮,當然應該避免這種陷阱。只有長期、清晰和真誠的對話才能避免當前這兩個大國之間的緊張局勢所引起的恐懼。
在此背景下,中歐之間富有成效、持續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這也是作為北京與巴黎必不可少與直接關係之外的平行、補充交流。
最大的挑戰擺在我們面前,所有國家都必須“共同”發揮作用,而不是屈服於威脅論。我們需要保持互助互惠的精神,因為接下來的幾十年對東、西方都是至關重要的。(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