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死鷹嶺戰役,我軍一個團阻擊美軍一個師,志願軍堅守陣地不撤退

由 藍樹芬 釋出於 綜合

1950年11月,當朝鮮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麥克阿瑟命令美軍在聖誕節前結束戰鬥,將陣線推到我國鴨綠江附近,但是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作戰下,美軍鎩羽而歸,錯失多個戰略要地,美軍參謀長沃克中將在撤退途中發生車禍身亡,成為美軍死在朝鮮戰場上戰死級別最高的軍官。

與此同時,在西線取得勝利的志願軍第9團也與美軍在長津湖地區展開了血戰,那麼東線志願軍也會像西線志願軍一樣取得一場大勝嗎?此次戰役為何被稱為朝鮮戰場上最悲壯的一戰?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美軍西線潰敗,一再後撤,但東線美軍第10軍卻繼續北進,志願軍在東線兵力薄弱,很難與美軍抗衡,只能一再回退。

為改變東線戰爭態勢,毛主席立刻下令由第9兵團前往江界、長津執行“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的方針。

11月7日到12日,第9兵團三個軍分批渡過鴨綠江,穿過高山密林向東線戰場進發,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集結,美軍卻沒有絲毫察覺。

1950年的寒冬,是朝鮮50年以來最冷的一個冬天,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0度,志願軍戰士由於缺乏高原作戰經驗,且沒有裝備必要的防寒措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諸多戰士在行軍途中凍得發抖也沒有退縮,但他們即將面對的不僅是極其惡劣的天氣還有美軍最精銳的部隊。

此時,美陸軍第1師師長史密斯上校接到了訊息,得知志願軍有兩個師埋伏在美第10軍兩側,雖然上層並未給予高度重視,憑藉多年戰鬥經驗,史密斯上校仍然第一時間提高了警惕。

美陸軍第1師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第一支登陸朝鮮半島的部隊,在麥克阿瑟指揮下第1師與第7師從不同方向進發,在長津湖南岸會合。

長津湖位於朝鮮半島東北部,周圍是崇山峻嶺,狹窄的山間小路嚴重限制了美軍機械化部隊進發。

此時,經過西線戰敗的慘痛教訓,史密斯上校如驚弓之鳥,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東線志願軍只有兩個師的兵力。

當他乘坐直升機巡視後,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這麼寒冷的天氣,沒有任何軍隊可以在野外徒步行軍超過半小時,但他怎麼也沒想到,就在這皚皚白雪下已經埋伏著第9兵團十幾萬大軍。

為了不被美軍偵察機發現,這些志願軍戰士不顧被凍傷的危險,在雪地裡一動不動。

此時,第9兵團長宋時輪已經制定好作戰計劃,他注意到美軍各師在長津湖一帶駐紮的相當分散,而此刻又尚未發現志願軍蹤跡,遂決定趁機向美步兵第1師進攻,在最短時間內殲滅這支王牌隊伍。

雖然在士兵數量上我軍已取得優勢,但是就裝備和後勤而言,我軍與美軍簡直天壤之別,美軍以運輸機負責後勤補給,每位士兵均配發鴨絨睡袋、衝鋒衣、羊毛大衣等保暖裝備,肉食、蔬菜一應俱全。

但我軍不管是武器還是食物,均用人力或畜力運輸,運輸路線時常被截斷,所以大多志願軍只拿到了四天的口糧,更別提保暖裝備了,在如此惡劣的戰鬥環境中,志願軍又是如何應變的呢?

11月19日,隨著一聲聲炮響,東線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很快志願軍便包圍了美步兵第1師,但隨著戰報不斷傳來,宋時輪才意識到自己錯估了美軍數量,被包圍的美軍起碼是預想中的五倍。

而此時,志願軍戰士因寒冷天氣不斷減員,包圍圈有鬆動跡象,而美軍已集結數十輛坦克對準志願軍方向,準備隨時發起反擊。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宋學輪決定鋌而走險,用一個更加大膽的計劃來應對當下困境——攻打新興裡。

新興裡位於長津湖東側,村子南高北低,東西狹長,依靠著高山峻嶺的地理優勢易守難攻,但是一旦掌握此處,便可以由此長驅直入,控制整個長津湖地區,到時候美軍的優勢將會大幅削弱,而東線的志願軍將獲得補給的良機。

駐紮在這裡的是美步兵第7師,擔任進攻任務的是志願軍第27軍第80師,趁著夜色,第80師向新興裡迂迴,在新興裡三公里外到達了新興裡村落內,真正的大戰打響了。

意識到志願軍來臨的美軍迅速清醒過來,在極強的機關槍火力壓制下,我軍漸漸感到吃力,80師師長當機立斷,採取了在抗日戰場上經常使用的迂迴包抄戰術,一個營計程車兵繞到新興裡村後山騷亂敵後方指揮部,而前方誌願軍一鼓作氣,憑著頑強的鬥志和必勝的決心摧毀了敵軍。

誰也沒想到,這萬分冒險的舉措引來的竟是一場大勝,志願軍殲敵3460人,繳獲坦克28輛,各種槍支合計2445支,而美方一個加強團被全殲,這也是朝鮮戰場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戰後,戰士們發現了一塊軍旗,上面印有一隻鷹和一頭北極熊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剛剛打敗的是赫赫有名的“北極熊軍團”。

該軍團因一戰時侵略俄羅斯西伯利亞而得名,在30年內未嘗敗績,在東西兩線全部潰敗的情況下,史密斯上校開始擔心是否要葬身於這個不毛之地,而麥克阿瑟在他的申請下終於同意全線後撤。

史密斯上校開始集結美步兵第1師所有殘餘力量向長津湖方向突圍,自此殘酷地“長津湖大撤退”開始了。

志願軍在打了幾番勝仗以後,已經掌控了新興裡等多個要塞,要想突圍,留給美軍的只剩一條路線——由柳潭裡至下礙隅裡方向,而在這條必經之路上,死鷹嶺是最重要的一個節點。

早在史密斯決定撤退之初,我軍便觀察到美軍動向,中央軍委當即下令要求第9兵團不惜一切代價阻止美軍南撤。

11月29日,59師117團接到命令駐守死鷹嶺,到12月3日晚,117團的戰士已經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堅持了四個日夜。

寒風凜冽、大雪紛飛,朝鮮半島氣溫達到50年來一遇的零下40度,很多來自南方的戰士已經被凍僵無法活動,但就在此時,一支軍隊正悄悄靠近,這是美步兵第7師。

習慣了白天作戰的美軍,如今也不敢再和志願軍硬碰硬,而是採取了趁夜色進攻的方式,試圖攻下死鷹嶺,為後續撤軍開啟通道。

戰火打響,30多架轟炸機在天空盤旋,子彈和炮彈同時襲來,很多戰士躲在戰壕裡也被強大的衝擊波震傷,但他們沒有放棄,一向習慣在良好環境下作戰的美軍,同樣不適應嚴寒天,動作更加遲緩,也始終攻不下這個只有一個團把守的山峰。

在抵抗住美軍8次進攻以後,117團的戰士們終於撐不住了,他們在炮火下、在冰雪中已經減員至60人,而這60名戰士很多已經無力再握起槍支,但即便這樣,也沒有一個人舉手投降,戰士們用上最後一口氣,抱著炸彈向美步兵衝去,最終死鷹嶺還是被攻下了。

據倖存美軍回憶,當時志願軍戰士已經凍得四肢僵硬,單薄草鞋下的雙腳凍得像足球一般大,而美軍只有掰斷他們的指頭,才能拿走緊握的步槍。

經此一役,雖然美軍突圍死鷹嶺,但傷亡慘重,付出了10倍於志願軍的兵力,等到第9兵團後續援軍趕到時,美軍已經無力抵抗,只能乖乖投降,在長津湖以北,美軍徹底放棄了興南地區,登上了撤回釜山的戰艦。

至12月23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正式宣告結束,1.3萬名美軍被殲滅,其中包括了一個加強團被全殲,這在美軍歷史上還是首次。

東線戰場被徹底開啟,西線側後方的防禦壓力也因此大大緩解,美軍再次後退,我軍正式把控住了東西線局勢,為朝鮮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