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年人的世界越來越“小”,怎麼幫他們走出“第一公里”?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較快,老齡化已成為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要求,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要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既能讓老年人居好家,又能幫老年人出好門。但是,一提到出門,不少老年人就犯起了難。

老年人被困在“第一公里”中?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佔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1億人,佔13.5%,伴隨而來的社會問題逐漸顯現,其中,出行問題就成為困擾老年群體的一塊兒“心病”。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曾在全國10個主要城市調研了1000位老年人,瞭解他們的出行情況,形成了《老年人出行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統計結果顯示,有21%的受訪老年人日常出行距離不足1公里。也就說每五個老年人裡,就可能有一個困在了出門“第一公里”之中。

這些老年人是不想出門嗎?其實不然。有不少老年人嘴上說哪也不想去,但假如子女有時間,帶著他們出門遊玩一趟,他們回家後就又會跟親戚朋友津津樂道一路上的所見所聞。

所以,“不想”出門,是很多老年人的口是心非。實際上,在沒人陪伴的情況下,很多老年人是“不會”出門,不會掃碼騎車、不會手機叫車、不會網上購買火車票等等。

不會造成了不便,久而久之,不便甚至會讓老年人不敢出門。

當老年人的世界越來越“小”,怎麼幫他們走出“第一公里”?

數字化在生活和出行中應用越來越普遍,也給大部分人帶來了方便,數字化也是經濟和社會生活發展的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能讓老年人的世界不要變得越來越“小”,如何能夠解決老年人的“第一公里”難題,就需要耐心瞭解,是什麼給老年人出門造成了不便。

老年群體“觸網”出行真的很難嗎?

在數字化時代,出行與吃飯、購物、醫療等其他各種活動一樣,服務從線下向手機上轉移。對於老年人來講,操作智慧手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學習和使用門檻。對於年輕人來說,只需手機輕輕一觸,就會有計程車、網約車抵達,但相同的場景老年人卻大多無法實現。“門檻高”是老年人出行的首個問題。老年人“觸網”程度仍然處於低點,網際網路出行服務更需隨之降低門檻。

去年,交通運輸部開始要求出行類App降門檻,各大出行類App也響應號召進行了適老化改造。但是,大多數適老化改造還停留在線上,老年人還是需要單獨下載App,再到App裡尋找助老服務。老年人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更加信任和依賴。適老化改造邁出了第一步,但是老年人還是“看不見”,適老化出行服務還沒有真正地走進老年人的生活中。

新時代老齡工作要求以居家養老為基礎,老年人的吃、穿、住、用等需求,都可以依託社群、物業或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來獲得,唯獨出行,並沒有很好地融入社群,老年人無法在社群內便利地獲得出行服務,“獲取難”讓老年人的生活在社群和社會之間,產生了一條需要彌合的罅隙。

社群裡的“暖心車站”能否成為正解?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在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開展調研,他將老年人講述的親身經歷彙總,成為了“關於加強居家養老服務中出行服務供給的提案”,帶到了兩會上。

經過調研,皮劍龍得出了結論:建議社群和出行服務應“雙向奔赴”。在出行服務側,要推行適老化交通出行服務,降低門檻,方便老年人學習、使用;在社群服務側,社群、物業要向社會力量開放,引入適老化出行服務,讓老年人足不出小區就能解決出行問題。

朝陽門街道是北京市面積最小的街道之一,由於街道老年人比例達到了約三成之高,朝陽門街道在養老服務上一直先行先試,在北京全市一直走在最前列。街道在北京最早建設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其下轄的新鮮社群去年獲評首批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群。

為了解決老年人居家養老生活中的出行問題,朝陽門街道開始在下轄社群建設助老打車暖心車站,直接將打車服務引入社群,讓社群老年人可以方便地獲得適老化的、個性化的出行服務。

暖心車站是在全國老齡辦指導下,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聯合高德打車提供服務,將手機叫車門檻降到最低,不需要單獨下載APP、不需要輸入起終點、不要求必須線上支付,老年人只需要掃一下、點一下就能將附近的計程車呼叫到暖心車站。

暖心車站創新性地將線上“助老打車”能力和線下居家養老需求相結合,以“社群+物業+養老服務”模式,讓老年人能夠直觀地看得見、摸得著“助老打車”,更可以足不出社群就能用得上。

當老年人的世界越來越“小”,怎麼幫他們走出“第一公里”?

朝陽門街道的社群管理者們發現,“門檻高”“看不見”“獲取難”等困擾老年人在數字化時代獨自出門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據報道,朝陽門街道的試點已經逐步向北京全市擴充套件,北京投入使用的暖心車站已經超過100座,杭州、鄭州、合肥、深圳等城市的暖心車站也開始陸續投入使用。推動各地交通運輸部門在社群、醫院等老年人打車需求較高的場所建設暖心車站,也成為相關部門更貼近民生實事的重要工作之一。

皮劍龍建議,社群應引入適老化出行服務,在全國有條件的社群推廣暖心車站等數字化出行適老設施。

老年人被困在了出行的“第一公里”,那就讓出行服務進到老年人生活的“第一公里”中去。以暖心車站為代表的適老化出行服務,解題老年人出行的思路並不複雜,複雜的是,要真正從老年人的視角來思考問題,重視老年人的需求,並持以開放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力。

我們也看到,有些社群、物業在服務老年人中,仍然有地盤意識,將老年人視為“囊中之物”。應不斷鼓勵創新之舉,讓社群、物業和社會形成合力,幫助老年人便於、敢於走出“第一公里”。(文:邰思聰)

【來源:半月談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82 字。

轉載請註明: 當老年人的世界越來越“小”,怎麼幫他們走出“第一公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