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小編又在加班寫稿,心情無比喪。不過想想看,在大城市疲於奔命的,有幾個不是?一些程式設計師入職時就被明確告知上班時間是996(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每週工作6天)。為了關懷加班族,有的企業會設定“程式設計師鼓勵師”崗位,邀請美女入職,讓大家加班更愉快。
不過小編想說,對上班族的關懷,不能只停留於精神層面,更要幫大家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每個月的房貸、車貸、n張信用……你這個被工作塞滿的大腦,還能記得這些七七八八的款項嗎?你有時間天天跑這麼多銀行嗎?最近,小編髮現一款神器——京東小金庫,可以一站式解決這些問題。下載京東金融APP後,在首頁即可找到京東小金庫。點選進入京東小金庫頁面後,下拉選單,可以找到相關功能。
進入還房貸、還車貸頁面後,輸入每月還款金額、銀行卡卡號、持卡人姓名之後,即可自動還款。此外,還可選擇“還款任務通知收款人”,輸入對方手機號之後,你的還款資訊對方就能透過手機簡訊第一時間收到。
京東小金庫還用同樣的產品邏輯,開發了“給父母”或者“給TA”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在產品頁面輸入金額、卡號,給父母或者給其他人迅速打一筆錢。
總而言之呢,花3分鐘時間,開通一下京東小金庫,繫結一下相關銀行卡,以後這些還款專案,只要每個月在手機上點幾下,就輕鬆完成了。
關於京東小金庫這款產品,小編特別想跟大家叨叨兩句。這個產品有兩個場景,一個叫“零用錢”,專門用來花錢,咱們剛才介紹的那些開銷專案,都是從這個場景支出;一個叫“理財金”,存這個場景的錢只能用來買理財產品。小編非常喜歡這個把開銷專案和理財專案分開的設計,省得一不小心剁手剁High了,存不住錢。而且,不管你把錢存在哪個場景,都可以獲得比存銀行高很多的收益。
近兩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小貸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代。小貸牌照一直受熱捧,特別是在網際網路金融監管不斷加強的大背景下,互金平臺對牌照的渴求一直在上升,眾多平臺將目光放到網路小貸牌照上。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小額貸款資料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8643家,貸款餘額9608億元,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313億元。據最新資料顯示,從2017年初至今,新成立的網路小貸數已達52家(不含雖獲地方金融辦批覆但未完成工商登記的公司),截至2017年7月底,全國共批准了153家網路小貸牌照(含已獲地方金融辦批覆未開業的公司),主要分佈在19個省市,有29家是早期成立的傳統小貸將經營範圍變更為網路小貸。網路小貸牌照發放明顯加速,今年前7個月的牌照發放數量為52張,已經接近去年全年。金融分析師認為,儘管網際網路小貸牌照發放加速,但小貸牌照獲取門檻高,其獲取成本以及本身的價值也在不斷攀升。眾多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在渴求牌照並紛紛爭搶。
目前不少互金平臺均對網路小貸牌照有意,這也是網際網路金融規範發展是大勢所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銀監會提示了網路小貸的風險,稱在網路小貸尚未出臺全國性的意見和辦法之前,希望各地能夠慎重批設,但從網路小貸公司成立速度來看,各地網路小貸設立熱度仍不減。
曉風金融科技事業群總經理韓建宇表示:“從最近一段時間我們接觸的小貸系統開發客戶來看,互金平臺爭搶小貸牌照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有牌照保護的思維,持有已經受國家監管部門認可的金融牌照對業務持續性等方面有一定保護作用;其二、網際網路金融監管不斷加強,監管對互金平臺限額的要求使得一些大標企業進行轉型獲取小標資產,小貸資產在傳統金融機構接受度更高;其三、由於前一陣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的互金平臺禁止與金交所對接資產合作政策影響了一部分互金平臺,平臺資產獲取方法減少,只能自營資產。但是,當前小貸牌照申請也非常困難,一是、監管普遍要求申請網際網路小貸的互金企業必須擁有實體業務作為支援,有的甚至要求必須是電商企業,這些是多數新興金融機構不具備的;二是、各地區對獲得網路小貸牌照的要求不一,對平臺主股東背景、淨資產指標和利潤指標都有一定的要求。各個地方金融辦對申請方要求趨嚴,大多數對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申請持拒絕態度,大多明確在檔案中表明,只有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國企可以申請。因此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申請小貸牌照比較困難。”
從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小額普惠的方向而言,網際網路小貸金融牌照的價值還會持續上升。為了加快普惠金融落地,幫助企業快速佈局網際網路小貸市場。曉風小貸系統作為國內領先的小貸系統開發商,曉風小貸系統一直堅持“為安全而生”的產品理念和“幫助客戶成功”的服務理念創新小貸系統開發技術模式,曉風小貸系統以大資料、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等金融客戶為技術基礎擁有完善的風控體系、接入第三方徵信資料、智慧風控預警機制等對貸款人信用評估,實現秒級授信放款並對系統平臺全天候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風險控制保證小貸平臺安全穩定運營。
(2017-08-11)
上次寫過一編支付寶借唄因為提前還款被關閉的文章,發現好多朋友也有類似的情況。
今天我們來說下支付寶網商貸
網商貸
上圖是去年12月份的時候,網商貸給我的額度。借完以後第二個月就莫名被關閉了,說是不符合條件,只能還款,不能再借了。就這樣還了半年,前兩天還完款點進去一看又給我復額了,就是可以迴圈使用了。不得不說老馬真的太任性了,想給你額度就給你額度,一言不和就關掉,
網商貸復額
不過我覺得這還是跟你平時使用的支付寶借唄,花唄、能不能按時還款的信用有關。
所以還是按時還款吧,別什麼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都是扯淡,有信用才有好的生活不是嗎。
(2017-07-23)
最近,有點事情急用錢······
現實告訴我們,借錢不易。
借錢,大概是人與人之間最微妙的事情了。
首先,能借給你的,都是在消耗你們的友誼。所謂的朋友有幾個能靠得住經得住借錢這樣事。
其次,借錢是要消耗信用的。有句話叫錢好還,人情債難還。
再次,有些時候,朋友不借你錢,他可能是真的為你好。萬一有事拖欠一段時日。即使後來還上了,也是一種隔閡。朋友就很難做。
最後,真心願意幫忙又同時有這個能力的人其實並不多。
有個笑話:
如何優雅的毀掉一個與你關係還不錯的人?
借他一筆數目還不錯的錢。
借錢途徑這麼多,何必找親友?
以前,借貸業務並不發達,很多人遇到問題的第一時間還是選擇找親友去救急,所以親友的重要性被無限拔高。而現在,各種貸款機構鱗次櫛比,可以求助的地方太多了,完全沒必要輕易欠人情。
貸款有啥子好處嘛?
首先,不耗心力。找親友借錢還需要前思後想,打個腹稿,開口被拒絕了又很難受。而貸款完全沒有這種缺陷,材料遞上去,符合條件就批,這家不成還可以換下家。乾脆利落,很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習慣。
其次,抵消通脹。越是有錢的人越願意貸款。為什麼?因為無限至的貨幣增發,導致了錢不值錢,夠買力下降。用貸款來的錢去投資生財才是小康之路的首選。
最後,可借額度高。能借給你五萬的是哥們,能借五十萬的是父母,能借你五百萬的,只有貸款機構。
還要找親友借錢麼?
為了避免麻煩。
也為了友誼長存。
更為了低息高額!
借錢請找專業貸款公司——梧桐樹房貸
梧桐樹專注於房產抵押貸款,
做渠道背後的資金供應商是我們的宗旨。
讓個人和中小企業便捷融資是我們的使命。
(2017-07-18)
近日,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同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
看起來,無論是十幾年前的銀行還是三年前的分期&網貸平臺,都陷入到“市場空白-萌芽-繁榮發展-監管叫停”這樣一種“輪迴”。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大學生缺乏誠信教育?
從校園貸出現的問題來看,主要以高不良、以及由高不良引發的非法催收等為主。
一旦追本溯源分析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有的吃瓜群眾就開始說了:
“現在的學生總是炫耀消費、衝動消費,還信用意識淡薄,學校首先就缺乏誠信教育嘛,問題就出在這幫學生身上!”
但如果單純只是貸款人群的信用問題,為什麼前期會有萌芽到繁榮發展的階段?要知道,當年金融機構看重在校大學生這個群體,也是因為這些學生進入社會後,都將是社會的中流砥柱,還款輕鬆加愉快,行業很看重的是貸款人的個人發展前景。
一件事情由好變壞,肯定是這個事情的發展方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了問題。大學生信用意識淡薄雖然也是原因之一,卻絕不是根本原因。
隱患是從什麼時候埋下的?
在校園貸的開端,由於接受校園貸的學生群體還很少,貸款平臺可以透過詳盡的資訊排查,選出最優質的學生群體,事實上也確實實現了盈利。於是在其他人反應過來學生群體市場的廣闊及優質時,所有人都聚集上來了,一心想把這個市場做大。
隱患大概就是從“做大”這個念頭開始的。硬是把一個百億市場朝著千億規模去做,怎麼會不出問題?
貪心不足蛇吞象
曾有機構調查顯示,2014年,使用過分期支付的大學生數量約在100萬-200萬人之間。
大學生的消費分期,線下主要用於餐飲、娛樂、購物;線上主要用於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購買。所以我們假定參與網際網路消費分期的大學生人均分期金額為3000元,以200萬人數計,消費分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滲透率僅為5.4%,市場規模約為200萬*人均分期金額3000元=60億元人民幣。
所以,既便在分期平臺的努力下,消費分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滲透率提升至20%左右,市場規模也僅僅222億元而已,背後對應的從業者是三大電商巨頭、持牌消金公司、數百家分期平臺、數千家網貸平臺。
顯然,這是個典型的小眾市場,再經由大家的利益分食,任何平臺都無法成為行業巨頭。
但放貸者已然被前期盈利者的業績衝昏了頭腦。2014年,校園分期市場同比增長200%以上,2015年,要實現更快地增長。
於是,後面大家看到的各類問題,裸條也好、暴力催收也好、債務纏身也好、甚至是個別同學的悲劇事件也好,這些都是房貸機構驅動的快速增長導致的一種現象。
抓住問題本源,才能重獲新生
其實,市場是無辜的,任何一個市場都有飽和的一天,但很多金融機構忽略了資本市場本身的週期性,一味地追求做大做強,這種無所畏懼的釋放自我的勁頭,才是行業最後垮掉的癥結所在。
因此,金融機構追求做大的這種天性是需要約束的,不僅需要監管本門的硬性約束,更需要行業最基本的自我約束。
相信在未來,這種“小而美”的平臺才能真正獲得市場的肯定,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