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見證過“中國速度”

我有幸見證過“中國速度”

建設者向志明、向志軍、向志超、向志亮、向志兵兄弟五人,一起馳援火神山醫院建設,並肩作戰。

我有幸見證過“中國速度”

  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兩山”的建設者爭分奪秒、馬力全開。這邊鋼筋剛綁紮完,那邊混凝土便從泵管裡噴薄而出。

  從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撤離後,一年多來,彭耿沒有再專門回去過。

  2020年1月23日晚至2月14日,他曾在那裡待了20多個晝夜,和數千名建設者一起,參與、見證了這座重新整理“中國速度”的應急醫院從無到有。

  在工地的每一個夜晚,當忙完一天的活兒,他習慣和工友們留下一張照片。每當新挑戰來臨,“火神山日夜”,又迅速在這個年輕人心底復活。

  起初接到任務時,這位武漢生態環境集團下屬市政環境公司的專案經理並不知道,是要去建設一座應急醫院。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下午16時,他接到訊息:火速趕往蔡甸區知音湖畔。以為是一次常規應急搶險任務,他啥也沒收拾,開上車就去了。

  到了工地,彭耿才得知,武漢要用10天緊急建設一座專門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他所屬的原武漢航發集團,負責醫院及周邊道路、場地平整、配套管網埋設等工作。

  當時,醫院名字尚未確定,照明設施還沒來得及搭建。現場,一塊灘塗坡地掩映在暮色中,場地臨湖,高低落差較大,不遠處是幾口廢棄的水塘,雜草叢生。

  那天是臘月二十九,許多工人在農曆小年前就回老家了,一些工廠也停工了,現場需要的材料哪裡來、怎麼運過來?任務太緊急了,施工設計圖紙還沒拿到……一系列困難擺在面前。

  一起在現場的,還有中建三局、武漢建工、漢陽市政等企業。當晚,各大企業連夜調集施工機械與人員緊急集合。

  半個小時後,第一臺挖掘機進場,彭耿和同事們當即展開前期清場工作。

  多日陰雨,工地泥土軟黏,“像橡皮膠一樣難以平整”,大家穿著套鞋,每一步踩下去再拔起來,需要用上多於平時兩倍的力量。現場立著圍牆需要推倒,方便後續器械入場;雜草也需清理。彭耿負責進行任務分工,同時打電話繼續調配機械、人員、物資。

  施工連夜進行。彭耿一直忙到次日凌晨近4時,換班後只躺了兩個小時。

  第二天一早6點多,再到工地,轟隆聲此起彼伏,眼前的一幕讓他驚異:各家單位的上百臺挖掘機、推土機均已抵達,正同時作業。知音湖大道上,擠滿了各種建築材料與機械,“在裝置數量與工程進度上,和頭一天晚上相比,已是天壤之別”。

  那天是大年三十,武漢航發集團投入170餘名管理人員、作業人員,以及145臺機械裝置,在1天時間內,完成了火神山醫院先期場地平整工作,以便後續施工環節順利實施。

  建設現場,十餘家施工單位、上百臺大型機械、幾千餘名施工人員交叉作業。夜晚,大家在工地上“以湯代酒”,武漢人愛喝藕湯,盛著湯的一次性方便碗碰在一起,算是過年。

  在這場與“疫魔”競速的較量中,每一道工序的時間安排,精確到以小時來計算。

  配套管網施工線路多、遷改難度大。每天,彭耿剛處理手頭的一件工作,其他需要協調的事情又來了,許多事情要當即拍板。

  一次,工地需要一臺殺菌裝置。正值武漢封城,全省交通管制,這類裝置不光緊缺,運輸也困難。

  他在微信群與朋友圈釋出求助資訊,一個山東的熱心人士表示願意義務提供,但沒法送來。彭耿需要先聯絡貨車,再找願意前去的司機,還得協調辦理通行證。

  搭檔劉佔股記得,到第三四天時,彭耿嗓子沙啞,已快說不出話了。大夥兒勸他休息一下,彭耿擺擺手,繼續工作。

  1984年出生的彭耿自詡“年輕”,從武漢理工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碩士畢業後,他曾參與深圳地鐵3號線、5號線的建設。回到武漢,先後主持多個建設專案,是武漢市市政行業“優秀建造師”、所在集團公司年度標兵。

  但參與由這麼多單位協作推進的“火神山”專案,1000個床位規模的醫院必須在10天內完成,對他來說是第一次。

  每次凌晨離開工地前,他下意識掏出手機,以同一個角度拍一張工地照片,等到第二天上午再來,“看到的景象又不一樣了”。

  1月24日凌晨,設計師連夜加班,5小時內拿出設計方案;25日,醫院正式施工,高峰期間,現場280套機械同時作戰;26日,第一間樣板房建成;27日,首批箱式集裝箱板房開始吊裝搭建;28日,雙層病房區鋼結構初具規模……

  工地分佈著很多班組,7500名建設者,24小時不間斷作業。施工進度最受矚目時,參建者的身影曾出現在幾千萬人線上觀看的“雲直播”裡。不過,攝像頭只能掃見繁忙的工地全貌,看不清黃色安全帽下的面孔,正是這些默默工作的人,展示著令人驚歎的中國速度。

  華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前後方企業緊密配合、協同作戰;中國鐵建高速公路優先放行火神山醫院物資;寶武鋼、浙商中拓、五礦發展提供鋼材;中國建材提供石膏板、龍骨……

  全國各地的援助星夜送來,看著一輛輛掛著“武漢加油”橫幅的貨車開進施工現場,本來身體已經透支的大夥兒又充滿了鬥志。

  親身參與重新整理“中國速度”,彭耿感慨,這背後離不開中國建造技術的支撐,以及同舟共濟、堅不可摧一齊向前的力量,“彷彿在帶著你跑”。

  “不向困難低頭,敢向風浪說不。”對一起奮戰的同事,他有了新的認知,所謂的“基建狂魔”,不過是一群善良勇敢的人,穿上了鎧甲,在所有人的祝福中負重前行。

  2020年9月,彭耿獲評“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千千萬萬基建人為抗疫付出了努力,我只是其中一個代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42 字。

轉載請註明: 我有幸見證過“中國速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