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希望他們能勇敢,能夠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恐懼和自己的不足,能有勇氣去和一時的“不可以”、“做不到”去戰鬥。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非常勇敢的。他們天生就擁有無限的可能。就算他們一時半會還不能直面困難,但是隻要有家長們陪著孩子一起,就能讓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再次去嘗試。慢慢地,他們會發現自己以前會害怕的,現在再看也沒什麼大不了。也許,這就叫做成長。
雖然孩子們最終都會長大,會克服內心的害怕,但是在他們勇敢的時候,也值得去做出肯定和讚賞。打針可以說是小孩子們最害怕的事情之一了。而最近微博上一個小朋友,明明害怕打針,可最終還是忍住了害怕,親眼看著醫生把針頭扎進去。影片中,開始打針前,他的手腕上綁著橡膠管子,小手被醫生攥在手裡。他看著醫生手裡拿著的小小的針頭,內心有點慌,可是還是能勉強對醫生呲牙笑一笑。等醫生開始扎的時候,小男孩就把嘴巴張成了一個“O”形,就像是在無聲的吶喊,配上他皺著的眉頭和擠起來的小眼睛,看著還頗為喜感。不過,他親眼看著針扎進去,竟然沒有疼哭,真的太勇敢了!
網友們在微博下留言說:“我對你微笑,你居然扎我。”、“寶寶勇敢是勇敢,可是這個表情……”、“寶寶內心臺詞:好傢伙!一次扎中就行。”
恐懼和害怕每個人都會有,大人孩子都不例外。可是大人們卻往往因為自己是成年人,不再害怕孩子們害怕的東西而同樣也忽略了孩子害怕的情緒,甚至覺得是孩子太膽小了,就給孩子貼上了標籤。或者家長們有時也只是在孩子害怕的時候口頭安慰幾句,卻沒有有效地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家長們無法對孩子的感覺感同身受,但是卻也要儘量去幫助孩子。幫助孩子,首先要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害怕。一般來說,孩子可能會有兩個害怕的原因。
一是因為“失去控制”而害怕。當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可是卻又沒有達到成熟和系統的思維。這個年紀的孩子比較有“自我為中心”的感覺,因為父母總是圍著孩子轉,事事以孩子的需求為先,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可是當孩子發現一些讓他們不適的,或者難以理解的東西出現,自己卻不能解決它們的時候,“失控感”就來了。這種失控感刺激著孩子的感官,讓他覺得害怕。比如孩子聽到窗外警笛發出的聲音,被嚇得哇哇大哭,就是典型的“失去控制”。這個時候,家長會趕緊走過去,把窗戶關上,或者把孩子抱進別的房間。可是這治標不治本。因為下一次,孩子孩子會被嚇哭。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幫助孩子重新找到控制感。
家長可以專門在某一天帶孩子出門去認識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等。剛開始,當這些車輛帶著警笛聲呼嘯而來的時候,可能孩子還是會哭。可是家長們一次又一次告訴他們:這是警車,警察叔叔要去抓壞人!帶孩子認識警車,熟悉警車,把這種陌生的,讓孩子覺得失控的東西重新迴歸控制。孩子以後也不會被同樣的東西嚇哭了。
二是因為“現實和想象混淆”而害怕。孩子的想象力天馬行空,豐富多彩。可是同樣的,這些想象有時候也會嚇到孩子自己。很多孩子小時候怕黑,覺得黑暗裡有危險,怕睡覺做噩夢,還有因為怕水裡有怪物而不敢洗澡的。越來越豐富的經歷加上旺盛的想象力,就會衍生出很多明明是假的,但他們以為是“真的卻讓人害怕”的事情。有這樣一件事兒。兩歲的小D,平時是一個很早就能乖乖睡覺的寶貝。可是突然有段時間,她開始半夜總會哭醒一次,而且都是閉著眼睛特別特別害怕的大哭。媽媽在排查了各種原因後發現,原來她害怕自己床下有條鱷魚。很多時候,家長會覺得孩子果然是孩子,害怕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從而不放在心上。最多就說一句:“沒事,那都是假的,你在自己嚇自己。”可是問題是孩子覺得那是真的啊!要是他們能分辨那是假的也就不會害怕了。孩子害怕的原因,即使是想象出來的,害怕的這個感受卻是非常非常真實的。
後來,媽媽抱著女兒安慰她,說:“床底下的鱷魚好可怕啊!媽媽小時候也害怕它會隨時跑出來。”等孩子情緒穩定一些後,媽媽又告訴她:“這隻鱷魚太討厭了,總是打擾睡覺,我們今晚一起把它抓出來,好不好?”然後,那天晚上,凌晨3點,她們倆真的就開啟夜燈,一起跪在地上,朝床底下看。媽媽說她看到了鱷魚的尾巴,讓女兒幫她一起把鱷魚拉出來。然後她們一起把抓出來的,孩子想象中的“鱷魚”放進一個玩具收納盒裡,蓋好蓋子拿出房間。最後還給孩子穿上一件有小狗圖案的睡衣,告訴孩子小狗會守護你的。從那天之後,孩子再也沒有半夜哭過了。
解決孩子害怕的方法有很多,可能每個家長採用的不一樣。可是重要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家長要轉變自己的思維,不論孩子的害怕有多麼微不足道,都要用行動去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人這一生會害怕的東西有很多。真正的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懷著害怕,我們仍然能面對,能前行。